首都科學講堂第672期《「它」改變了人類歷史——漫談真菌世界》

2020-12-14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0年11月21日,首都科學講堂線上開講,本次首都科學講堂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莊文穎、趙瑞琳、魏鑫麗、齊莎,為大家帶來題為 《「它」改變了人類歷史——漫談真菌世界》的精彩講座。

  

  「它」改變了人類歷史——漫談真菌世界

  據專家的保守估計,全球真菌約有150萬種,目前人類已知約12萬種。真菌到底如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在食、藥、醫、農、林、生物、環保領域中,都少不了它們形態迥異的活躍身影。我們的生活一刻也離不開真菌,它們對人類發展歷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更是遠超我們的想像。

  第一講 真菌與人類

莊文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真菌種類繁多,形態迥異,展現形式豐富多彩。比方說,杏子發黴、腐爛的樹幹上長出一些雲片狀的結構、地上的蘑菇、高原地區的蟲草、銀耳、靈芝……   

  什麼是真菌?作為真核生物,真菌以單細胞、菌絲體,以及由菌絲體構成的各種結構存在於自然界,它不能利用光和色素製造營養,以吸收式營養方式生活,絕大多數種類依靠孢子來繁衍後代,我們給真菌的繁殖結構起一個名字,叫」子實體」。比如,蘑菇是子實體,蟲草也是子實體。

  真菌大小差異很大。蒸饅頭和做麵包都要放的酵母,它是單細胞生物,非常微小,肉眼不可見。而有的蘑菇十分巨大,最長能有半人高。

  真菌的繁殖體叫「孢子」。有的孢子是帶有鞭毛的,可以遊動,即遊動孢子。有的菌絲分枝的頂端產生一些球形、橢圓形或者其他形狀的結構,叫分生孢子。有些孢子是內生在囊狀體中,叫子囊孢子。有些孢子是暴露的,外生在一個膨大的擔子上,我們管它叫擔孢子。掃描電鏡下,真菌孢子表面平滑或者帶有各種各樣的紋飾。

  當孢子萌發的時候,它會產生一個短的管狀結構——芽管,芽管可以向不同方向延伸,並且產生分枝,逐漸發展成一個群體,稱之為菌絲體。大量菌絲體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菌落。

  壺菌是真菌中非常簡單的類型,當它進行營養生長的時候,整個菌體都是營養體;當它進行繁殖的時候,全部轉化為繁殖體,產生遊動孢子囊和遊動孢子。接合菌由兩個配子囊接合在一起,發生核配和質配以後,就形成了有特徵性的接合孢子;它們的無性世代產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球囊菌一般與植物生長在一起,是共生的,它在植物內部可以吸收外界營養,幫助植物生長。子囊菌形成棒狀或其他形狀的囊狀體,稱之為子囊,內含八個子囊孢子;可產生殼狀、盤狀或者其他形狀的。

  真菌在自然界怎麼生存?它有很多生存策略。首先,最常見的方式是腐生,也就是在死體上生活。原始森林裡的倒木是死體,蘑菇生長在倒木上,那就是腐生。真菌還可以在土壤裡面腐生,我們抓一把土,把它製成土壤懸浮液,然後塗抹在含有抗生素能夠抑制細菌的培養基上,真菌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菌落。

  真菌可以在動物和植物上寄生,從而引起病害,寄生在人體上可以引起疾病。

  真菌可以與藻類共生,這種共生體,我們給它起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地衣」。真菌與藻類緊密地結合,形成了一個共生體,藻類提供真菌所需營養,真菌的分泌物能使藻類生長,它們之間是互惠共生。真菌還能與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幫助根系更好地從環境中獲取營養物質。

  在很少數情況下,真菌還能以捕食為生。當線蟲鑽入真菌形成的環形圈套中,由真菌細胞構成的環狀結構立即膨大,將線蟲死死地卡住,然後從線蟲中獲得所需的營養。

  我國是利用真菌最早的國家,在食品、醫藥、釀造等方面很早就有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能夠利用真菌發酵來釀酒。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12種真菌藥物,根據它們的形態、色澤、功能進行分類,並且論述了它們的藥性,其中茯苓、雷丸、紫芝、木耳等至今仍在沿用。南朝的時候,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裡邊記錄了制曲和釀酒的方法,系統地論述了發酵工藝。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了真菌可以引起頭癬。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34種真菌,都是藥材,並且對它們進行了分門別類。所以我國古代真菌學的研究水平是很高的。

  下面介紹幾位我國真菌學界有影響的人物。首先是戴芳瀾先生,他是中國真菌學的先驅。他的巨著《中國真菌總匯》匯集了1775−1975年共200年間國內外學者報導的中國真菌。

  鄧叔群先生也是中國真菌學先驅。他的著作《中國的真菌》記載了2400種真菌,提供了關於它們的描述、檢索,以及部分種的圖解。

  餘永年先生是我國傑出的真菌學家,他抱病主編了《中國菌物學100年》這部著作。這部著作記述了國人100年來在真菌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真菌和人類形影不離。製做麵包離不開酵母菌,腐乳、醬油、啤酒的釀造過程中,也都離不開真菌。我國食用菌佔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二孢蘑菇、靈芝、杏鮑菇等食藥用菌的栽培已成第五種植產業。羊肚菌在上世紀80年代很難被栽培,但是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可以大面積栽培。

  真菌對人類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進行細菌培養時,培養皿受到了真菌汙染。「真菌產生了抗生物質抑制了細菌的生長,產生了抑菌帶,弗萊明因此發現了青黴素。青黴素不能小視,被發現以後,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歲。後來又陸續發現了頭孢黴素、灰黃黴素、麥角鹼、胡蘿蔔素、核黃素等一些藥物,它們都是由真菌產生的。

  真菌在工業上除了用於釀造以外,還有其他的用處,比如說,亞麻的脫膠、織物退漿、造紙工業、製革工業、甘油發酵、有機酸的生產、食品發酵,等都離不開真菌。因為真菌可以分泌果膠酶、澱粉酶、蛋白酶等酶類,它們在工業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真菌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有一個菌叫粗糙脈孢黴,它首先用於真菌遺傳學研究,使真菌遺傳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真菌還有同宗配合和異宗配合現象,從而發現了真菌的多型性。人類有的時候會被真菌感染,例如皮膚病,由此發展了醫學真菌學。

  真菌毒素學是隨著致癌物質、毒蘑菇、中毒機理的研究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作為比較原始的真核生物,真菌參與了揭秘生命之樹,就是人們通常講的真菌的系統演化研究。另外,真菌可以產生活性次生代謝產物,陸續發現了很多新的產物,它們為新藥的發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衍生出真菌化學。基於對酵母、麴黴等簡單真菌的研究,建立了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系統,這個系統的建立為探討真核生物的基因與其功能。

  此外,酵母菌是第一個實現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發展了基因組學。真菌還可以用於生物防治,實現「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為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作出貢獻。

  在浩瀚的生命世界裡,在生物進化的漫漫長河中,真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必將影響人類的未來。讓我們繼續發掘自然界真菌資源,不斷認識真菌,開發和利用真菌,使真菌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第二講 「雨後精靈」蘑菇

趙瑞琳(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蘑菇」不是學術術語,它是一種泛稱,通常是把所有可食用的菌都稱之為蘑菇。有的情況下,又泛指一些體型比較大的真菌(大型真菌)。現在全世界已知大型真菌的種類達到3萬多種,佔我們已知的真菌總數1/4左右,所以說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類群。

  蘑菇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其子實體會產生有性孢子,根據子實體形態的不同,又分成不同類群的蘑菇。

  擔孢子是長在菌褶上的,俗稱為「傘菌」。還有一些擔孢子是生長在一個非常細微的小管裡邊的,這一類是牛肝菌。有些時候,擔孢子形成的部位既不是菌褶,也不是菌管,而是被包裹起來的,像絨皮地星是由外包被和內包被包裹起來的,裡邊的粉狀物全部都是擔孢子。網紋馬勃有一個膜質的包被,包被破裂了以後在裡面就有大量的擔孢子,也是呈粉狀的一個結構。這一類由於它們所有擔孢子的形成都被包裹起來了,所以俗稱為「腹菌「。

  還一些是長在腐木上的多孔菌,它的子實層體也是管狀的,有很多小孔。多孔菌和牛肝菌的子實層體都是管狀的,但是牛肝菌是肉質的,而多孔菌類都是非常硬的木栓質或者是革質的。

  說完了蘑菇,它們和我們人類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

  首先,蘑菇和大多數真菌一樣,它是自然界當中的一個分解者。我們都知道,分解者就是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能把動植物殘體當中複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然後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其中特別典型的就是木腐菌,它們長在腐爛的木頭上,具有非常特殊的生態價值。因為在生態環境當中,最難降解的就是木質纖維素,也就是木材、枯枝等的主要的構成。而木腐菌就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木質纖維素的分解者。所以在全球的碳循環中,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人類也是利用它的這種分解能力,在生物質能的開發方面有比較好的前景。

  在自然環境中除了分解以外,真菌還和很多生物都能形成共生關係,典型的就是它和植物進行共生,形成外生菌根菌。對於大型真菌,尤其是蘑菇來說,和90%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會形成外生的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可以幫助植物更好地吸收更多的營養元素,尤其是磷,氮等,幫助植物抗旱、防止病原菌侵入等非常好的功能。而植物也給蘑菇提供糖分或者其他的營養元素,所以它們是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

  蘑菇還可以和昆蟲建立共生關係。最典型的就是雞樅菌和大白蟻科的昆蟲進行共生。白蟻外出覓食以後,會帶回來一些有機質,可以幫助雞樅的生長。雞樅生長了以後,又為白蟻提供食物。所以如果你今年在這個地方發現了雞樅菌,明年在這個地方還能找到它。只要雞樅菌下的白蟻巢沒有被破壞,它們一直會這樣結伴生長。

  蘑菇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作為食用和藥用菌,和人們生活也非常緊密聯繫。比如靈芝,它在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中象徵著吉祥,目前我國靈芝的產業非常大,年產值幾百億元以上,包括靈芝孢子粉、靈芝油、靈芝粉、靈芝提取物等。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已經把食用菌產業,作為我們國家農業的優勢特色產業。目前來說,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已超過3500萬噸,總產量已經佔到了世界的3/4,所以我國是當之無愧的食用菌產業大國。

  另外,從社會角度來看,我國70%的扶貧縣的脫貧項目都選擇了食用菌產業。常見的栽培品種香菇是我國最早實現人工種植的一個品種,現在也是產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種。雙孢菇在我們國內產量第四,但在全世界產量最大。過去羊肚菌只有野生的,近幾年來羊肚菌突破了它的栽培技術,現在人工種植也呈現紅火的態勢。

  我們近期做了一些「大自然的搬運工」的工作,把野外好的這些蘑菇資源「搬到」我們人工可調控的場景下,也就是通過技術開發,實現野生菌的人工栽培,讓每個普通人都能享受它的美味。中國美味蘑菇是我們2015年發表的一個新種,原產地就在新疆的博斯騰湖和艾比湖周邊。

  它長在紅柳林或是蘆葦林的土下,採收的時候必須要刨,這很容易破壞周邊植被,且生境一改變,產量也會逐漸下降。現在我們分離了它的菌株進行了純化,對它進行人工馴化。

  通過定向雜交的方式,獲得個體較大,品相較好的菌株,後續會進一步開發實現大規模栽培。另外一個是卵孢側耳,它的野生狀態非常不起眼,它的菌株是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原始森林中獲得的。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它的大棚化出菇和工廠化出菇,它已經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最後再給大家介紹一下毒蘑菇。首先蘑菇的中毒是我們國家食物中毒導致死亡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根據2004-2018年數據統計,蘑菇中毒事件佔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當中的14.92%,而由於吃了毒蘑菇致死的人數卻佔到了41.84%。

  這裡是給大家介紹的是最毒的蘑菇,首先是致命鵝膏,它通身純白色——菌蓋、菌褶、菌柄全是純白色的,它有菌環,下邊也有菌託。食用毒蘑菇中毒的話,死亡率可以達到95%以上。

  致命鵝膏最主要的毒素就是鵝膏毒肽,並且含量是非常高的。按照人類致死劑量比例來做一個推算的話,一個中等的,也就是一個蘑菇,如果被三個成年人吃了的話,可以導致這三個人同時都中毒身亡,由此可見是非常厲害的,所以它的中文名字就稱之為致命鵝膏,在國內也是有廣泛分布的。

  還有肉褐鱗環柄菇,它不僅是在野外,而且在城市的綠地,公園的草地都普遍分布,其引發的中毒事件也是比較多的,它所含有的毒素也是鵝膏毒肽,因此是屬於劇毒蘑菇。

  大青褶傘也是蘑菇中毒事件中非常普遍的一個種。它分布在草地,它和可食用的大環柄菇長得非常像,但大環柄菇的菌褶是白色的,而它的菌褶泛青。食用後,多引發上吐下瀉,導致腸胃炎。

  蘑菇是分解者,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一個成員。當我們誤食了它,產生中毒事件,它就成了魔鬼的「魔」。我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藉助科技手段,讓蘑菇煥發魔法般的作用——小蘑菇大產業,讓優質資源更多地服務於大眾。

  第三講 「先鋒生物」地衣

魏鑫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什麼是地衣?在南極的長城站企鵝島,地上鋪滿了一種黃綠色的生物體,這些黃綠色的生物體就是一種地衣,叫做南極簇花松蘿。在南極這樣一個極寒環境當中,實際上生物是很難生存的,而地衣卻是南極的優勢生物。

  讓我們把鏡頭拉近,近距離觀看一下南極簇花松蘿。它有類似植物的分枝結構,還有一些黑色圓盤狀的結構,這些就是地衣的一種繁殖體,叫做「子囊盤「,子囊盤裡邊蘊含著很多的孢子,它們類似植物的種子,地衣主要靠孢子來進行有性繁殖。

  在雲南原始森林高大的松樹上面,掛著很多輕盈飄逸的生物體。這些黃綠色生物體叫長松蘿,也是一種野外常見的地衣。地衣在野外會生長在一定的生長基物上。我們把標本進行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發現地衣是由兩種顏色的生物體部分組成的。一種是白色的,這是地衣真菌部分;綠色則是地衣共生的藻類部分——這種地衣就是由地衣型真菌和綠藻兩個部分組成的。

  地衣不光是真菌和綠藻共生,有時候也有真菌和藍細菌共生的情況。

  所以什麼是地衣?它其實就是一種由一種真菌和一種藻類,或是一種真菌與一種藍細菌,或一種真菌和一種藻類和藍細菌組成的穩定的共生生態系統,或者叫生態群落。在這個系統或群落當中,真菌必須要與相應的藻類或藍細菌共生,才能夠在自然界中生存。自然界中不存在獨立生存的地衣型真菌,它必須要跟藻類或藍細菌共生。這樣一類特殊的真菌,我們就把它稱之為地衣。

  地衣根據生長形態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形態是枝狀地衣,生長形態是樹枝狀的;第二類是葉狀地衣,地衣體像植物葉片一樣;還有一類是殼狀地衣,殼狀主要指地衣體比較微小,在基物上形成殼狀、結痂狀形態,極易被忽視。

  目前,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近2萬種的地衣。地衣中最主體的部分地衣型真菌,隸屬於子囊菌門和叫擔子菌門,但其中98%以上的地衣種類都屬於子囊菌門, 2%的地衣型真菌屬於擔子菌門,擔子菌門即蘑菇類真菌。參與共生的藻類只有將近200種。實際上,因為研究藻類的人比較少,所以200種可能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數字,有可能被嚴重低估了。在地衣共生藻中,最主要的是綠藻,佔到了全部共生藻種類的90%以上。另外還有一些藍細菌——也就是藍藻,它也是能夠參與地衣共生的一種原核生物。

  這麼多的真菌裡面,為什麼說地衣是先鋒生物?這跟它的生態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地衣在風化巖石、形成土壤的過程當中,起到了非常先鋒的作用。微小的地衣如何風化堅硬龐大的巖石?它這個風化作用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地衣裡邊真菌的菌絲會插到巖石縫隙當中,通過吸水、失水這些收縮膨脹作用,能夠使巖石顆粒不斷地疏鬆,對巖石風化起到了最基本的物理作用。但實際上,風化巖石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化學過程,地衣能分泌很多特有的地衣酸,螯合巖石當中的鈣,使巖石慢慢地發生了化學作用進而風化成土壤,這也是地球上原始土壤的形成原因。

  地衣其實是一類非常古老的生物,在距離我們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科學家們曾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一個地衣化石。這塊化石裡,能夠清晰地看到組成地衣的這個共生菌的菌絲部分,還有共生的藍細菌細胞部分。通過這樣一個古生代的泥盆紀藍細菌的地衣,顯示它能夠定殖在巖石上,並且能夠風化巖石,進而能夠有助於土壤的形成,這是化石方面的一個有力證據。

  自然界當中將近2萬種地衣都生長在哪裡?首先,它們能夠生長在極寒的南極大陸,同時它們也分布在一些高山的森林當中。在高山森林裡的樹幹上、樹枝上、腐木上,以及森林地面的一些腐殖質上。還有熱帶和亞熱帶森林裡植物的葉片上,也有地衣斑痕的身影。

  地衣經常生活在巖石表面,有時候還生活在巖石的內部,不過,你能想像地衣還可以直接生長在沙漠中嗎?在生態環境稍微好一點的沙漠,尤其是沙漠固定後,有一些微型生物結皮,也叫做生物土壤結皮。比如寧夏沙坡頭,因治沙成為世界典範。以鋪設草方格為主,通過五六十年的自然演替,形成了生物土壤結皮,在這個結皮的表面,其中非常優勢的一類生物就是地衣,地衣自己能以一種地衣結皮的形式,固定在流沙表面,,它能夠起到固沙的作用。

  在地衣經常出現的地方,大氣汙染也都比較輕或者沒有空氣汙染。而在一些大氣汙染比較嚴重的城市街頭,樹上、巖石上都看不到地衣,是因為地衣對大氣汙染非常敏感。所以地衣可以作為大氣汙染的指示生物。這是什麼原理呢?當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微克時,就能夠導致地衣細胞滲透壓的改變,改變地衣共生藻葉綠素的性質,地衣失去了營養合成的來源就會發生解體。

  地衣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除了可以食用,地衣在人體免疫調節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有一種名為石耳的地衣,人們從中提取的石耳多糖,研究證明對於抑制愛滋病毒的活性非常好,所以地衣在藥物方面也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

  總體來講,地衣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不可缺少的。   

  第四講  打造菌物獨屬「身份證」

齊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秘書)

  區別於「真菌」,「菌物」是相對於植物、動物而確定的一個名詞,它不僅包括真菌,還包括黏菌、卵菌等。目前據保守估計,全國菌物約有220萬-380萬種,但是被描述的只有15萬種,約佔6%。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標本館是由1953年戴芳瀾院士和王雲章先生,將原清華大學和原北平研究院收藏的標本匯集在一起,成立的真菌標本室。1955年,鄧叔群院士又把原來南京中央研究院收藏的標本歸入了這個菌物標本室。1958年,隨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建立,標本館也初建完成。

  目前館藏標本53.6萬號,來自包括南北極在內的全世界110個國家和地區,國內來自34個省份。這一菌物標本館藏量是亞洲最大的,全世界佔第四位。這些標本中,定名標本36.9萬號,隸屬於2000多個屬。其中模式標本4000多號。什麼是模式標本?就是標本的尺子。確定一個標本是什麼,首先跟這個尺子去比一比。它不僅是一個實物的標本館,更是一個配備完善的數位化系統。標本館不僅儲存標本,還提供免費借閱。2008年以來,累計向外借閱了10萬多份,提供全世界的人進行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

  菌物標本採集、製作及入館流程:一份標本在採集之後,首先要進行初步整理,50多攝氏度下烘乾,進行標本核查後,完成錄入數位化信息:包括採集人、採集地,還有周圍植被環境,標本狀態和顏色等,再進行標本的製作。標本進入庫區之前,首先要殺蟲處理(零下40攝氏度冷凍14天),最後按照標本號入庫。

  目前標本館收藏的最古老的標本是一份18世紀採自墨西哥的標本。而在標本館特色收藏中,首先是模式標本,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1930年由戴芳瀾院士收藏的一份模式標本,也是我國學者發表的首個真菌分類單元。

  另一特色收藏是康奈爾大學的贈回標本。1937年抗戰時期,鄧叔群院士為了保護標本免受戰火侵襲,克服重重困難,將2278份早期珍貴標本送往了他的母校康奈爾大學。2009年4月,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親赴康奈爾大學接收「歸還標本意向書」。2009年11月,由康奈爾大學校長帶隊來到中科院微生物所隆重贈回。

  標本館的第三個特色收藏就是人工栽培靈芝。一提到靈芝,大家首先會聯想到武俠片中的情節:有人生命垂危,去深山老林等處採了仙草回來,而後起死回生。近些年來現在大家會發現,靈芝已不再神秘,很常見,這是因為靈芝已經實現了人工化栽培,但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1959年,微生物所中科院老前輩鄧莊先生在鄧叔群院士的指導下,第一次在1959年首次成功進行了靈芝的人工栽培實驗。其後,1969年7月2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將6037部隊獻給毛主席的一箱靈芝交給中國科學院,院領導為了更好地養護、培育和系統研究靈芝,將任務下達給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所又將此任務轉交給真菌室。經過不懈努力,研究組栽培成功,並無私、免費地推廣到全社會。時至今日,靈芝產業已使得現在發展為年產值達200多億元的靈芝巨大產業。

  除了保存標本,標本館更是支撐了部分科學研究和重大成果的產出。建館至今,共支撐發表了2106個新分類單元,包含2綱、7目、23科、94屬、1219種及種下單元、以及761個新組合。另外,還支撐了中國孢子植物志的編研。中國有「三志」,植物志、動物志和孢子植物志,是最權威的百科全書。由真菌室主持的孢子植物志編研工作自1973年啟動,先後獲得14項國家重大項目持續資助,其中約40%以上的卷冊果更是由真菌室直接產出。成果入選國家自然基金委以及中科院的70周年成就展,獲得一系列科技獎項。

  標本館主導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開展了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和提供如《生物物種監測指南》《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諮詢報告》等政策諮詢和社會服務。

  標本館除了實體部分,還有數位化的虛擬標本館。如在標本館網站上可以查詢所有的標本信息和圖像;建成的「中國菌物名錄資料庫」可以查找所有已發表的中國菌物名錄;建立了世界三大真菌名稱註冊網站之一「Fungal Names 名稱註冊網站「。如果發現了一個新種,欲向全世界公布,不僅要把相關實驗完成,論文寫就,首先需要把這個標本存到國際上認可的、權威的標本館中,信息註冊在權威網站上,科研文章才可以發表。

  標本館還開發了服務廣大菌物從業者和愛好者的「拾菌」APP。如在外採蘑菇,掃描二維碼安裝此APP後,它就能智能化自動獲得採集地的經緯度、海拔、地點、菌類特徵等信息,幫助採集人便捷、規範地錄入採集信息。

  以上提及標本保藏管理,特別是數位化工作和信息平臺建設,在我國目前標本館中僅少數幾家基本實現,整體發展水平落後於英、法、美等世界先進同類標本館的發展水平。為了推進全國菌物標本館的規範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標本館間資源、信息的共享及人員技術交流,2020年10月,中國菌物標本館聯盟成立,期待能更有力的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目前,在已知的物種中,如菌物、植物、動物、昆蟲、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中,植物基本上描述率約90%左右,各種動物的描述率也約在19%以上,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的認識已經接近100%。但對菌物來說,預計220萬-380萬這樣龐大的資源,我們對它的認識還不足6%。  

  對菌物的研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歡迎各位菌物愛好者們加入真菌王國的研究隊伍,和我們一起來探索神奇的真菌世界。 

相關焦點

  • 首都科學講堂2020年8月預告
    首都科學講堂第656期題    目:《宇宙中的「鍊金術」》內容介紹:「點石成金」曾是古人的夢想,已被今人所實現。實現這一神乎其技的「核反應」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首都科學講堂第658期題    目:《人類離再次登月還有多遠?》內容介紹:「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中華民族很久以來的夢想。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開始了宇宙之行,由此拉開我國探月工程的時代序曲。
  • 首都科學講堂第643期《它到底是哪種垃圾?——垃圾分類、處理與...
    2020年5月16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首都科學講堂線上開講,本次首都科學講堂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傳斌,為大家帶來主題為《它到底是哪種垃圾?——垃圾分類、處理與利用的科學》的精彩講座。
  • 高分值電子書同享:真菌改變人類文明史
    旅居英國與芬蘭十載,遊歷過二十幾個國家,熟知各國的歷史和文化。目前在生物高科技公司擔任技術總監,熱愛科普與寫作。在本書中,他跨學科,多角度,充分整合了科普知識與歷史文化,引領讀者走進神奇的真菌世界。內容簡介重現神奇物種徵服世界之旅!•是什麼讓英國人放棄咖啡,從此只喝茶?•茭白筍不是天生就長那樣,而是受到真菌感染?
  • 徜徉一段歷史,讀懂一個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日華博士以這個問題拉開了江蘇省天一中學2020年第33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名人講堂之《英國歷史與文化漫談》的序幕,一下子激起了我們的興趣。在接下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段探尋英國歷史與文化的意義非凡的旅程。「日不落帝國」的最初起源是什麼?
  • 「善國講堂」第30—33期在滕州一中開講
    按照有關安排,善國文化研究會承擔了部分培訓任務,「善國講堂」第30—33期公益講座相繼開講。8月25日上午,趙曰北會長主講第30期《春風化雨潤古城——滕州一中百年風華》。一個多世紀以來,滕州一中木鐸金聲、春風化雨,給古城滕州的無數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和轉機。
  • 科橋教育精英講堂:博士教授雲集 打造精品學術平臺
    日前,科橋教育精英講堂迎來本學期最後一期講座。主講嘉賓邀請到清華博士、同濟博士生導師吳昊教授,以「數學遇見人工智慧:漫談深度學習」為主題,探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工智慧與計算數學之間的關係與影響。全方位展示數學的獨特魅力的同時,為科橋教育師生帶來一場豐盛的知識盛宴。
  • 它們是人類歷史上的文明殺手,徹底改變了世界文明史的進程
    世界文明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走來,到現代文明誕生之前,文明社會始終籠罩在被蠻族毀滅的陰影之下(或許現在仍然如此,只是我們不自知而已)。一個個文明誕生,一個個文明轟然倒塌,本文想歷數世界史上那些徹底改變歷史的文明殺手。
  • 世界哲學大會|斯喬平:科學哲學如何塑造更好的「後人類」社會
    原標題:24位世界哲學家訪談⑩ | 斯喬平:科學哲學如何塑造更好的「後人類」社會編saying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WCP)於北京召開(8月13日到20日)前後,文匯報文匯講堂工作室聯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大哲學系共同向公眾呈現豐富多彩的「
  • 首都英才的「成長紀念冊」——在首都大學生英才學校第十五期畢業...
    北京市學聯供圖  5月25日,首都大學生英才學校舉行了2019年第十五期一年制青馬班學員畢業儀式,首都大學生英才學校第十五期一年制青馬班黨支部書記、優秀學員葉子鵬作為代表進行了發言,以下為發言稿原文。  我是來自清華大學的葉子鵬,很榮幸站在這裡代表首都大學生英才學校第十五期的54名學員發言,向大家匯報我們這一年的學習成果。  此時此刻,站在這裡,我心中滿懷感激。
  • 外媒盤點改變人類歷史的15種病毒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發表了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勞爾·裡瓦斯·岡薩雷斯的一篇題為《改變人類歷史的15種病毒》的文章。文章稱,許多病毒在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或時期中都發揮了重要影響,無論是在文學、藝術、科學、政治,還是在構成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優勢的許多其他方面。
  • 【特別推薦 道德講堂七天課程 】公益全免費微信群學習班 第27期,轉載分享功德無量!趨吉避兇永得吉祥,改變命運福被子孫
    預習班課程 媒體報導、淨空法師推薦、謝奕輝老師主講【道德講堂 七天改變命運】課程道德講堂的課程。我們建議您擠出時間。應該心平氣和地學習。因為它回答了現在很多人內心深處最焦慮、最不安的許多問題……學習之後,才真正了解傳統文化的寶貴价值,才深深佩服中國老祖宗的智慧遠見!多少人感慨相識恨晚!
  • 準高考生們:請查收山東師範大學「師說·雲講堂」系列直播回顧!
    14.以美育人 藝道同行  第十四期,我們跟隨劉斐副教授走進了美術學院,領悟到了藝術的魅力。在山師美院,你可以用畫筆描繪自己的理想世界,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16.知書以達理 讀史以明志  第十六期,我們跟隨樓建軍副教授走進了歷史文化學院,感受了歷史的厚重,領略了文化的魅力。
  • 影響世界深遠的兩天,1683年,維也納那場改變人類走向的大戰
    古往今來,戰爭,在人類的世界中從來沒有消失過,即便戰爭如何邪惡,即便無數生命財產為之消失,戰爭依然是一個人類永遠趨之若鶩、津津樂道的話題。戰爭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戰爭甚至左右和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讓人類社會的軌道開始出現重大變軌,從而馳向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 三下鄉傳承隊舉辦第2期心理知識講堂
    (通訊員 徐佳慧)7月30日9點30分,「傳承」——湖南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赴婁底市新化縣圳上鎮新泉村暑假實踐團(以下簡稱「傳承隊」)於騰訊會議舉辦第2期心理知識講堂。本次講堂的主題是:教授學生常用解壓方法,幫助同學學會釋放壓力。
  • 中國歷史上科學最輝煌的時代:一個科學巨人,三大改變世界的發明
    如果你問我,中國歷史上科學成就最輝煌的是哪個時代?我會樂意的告訴你是宋朝。 宋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10至13世紀的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科學水平是西方所望塵莫及。對於兩宋的科學成就,我們可以用兩個數字來說:1個科學巨人,3大改變世界的發明。
  • 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 為仁之本
    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講孝悌 為仁之本 發表時間:2014-03-19   來源:      「聆聽道德故事,重溫道德經典,激發正能量,共鑄中國夢……」3月14日下午,由西安市文明辦主辦,周至縣文明辦、周至縣地稅局承辦的西安市第十七期道德講堂在西安市圖書館隆重舉行
  • 《小質講堂》第3期:無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嗎?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劉陽 通訊員劉書恆)「小質講堂,讓質量科普流行起來!」為了幫助社會大眾提高質量安全意識,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科學指導和建議,湖北省質檢院聯合荊楚網共同打造了系列科普動畫節目《小質講堂》,今天推出第三期 《無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嗎?》
  • 改變世界的9大發明,它們都使用了哪些科學原理?
    人類是一個聰明的物種。雖然我們在地球上的時間相對較短(地球有45億年的歷史),但現代智人已經創造了一些驚人的東西。從有人敲打地面上的巖石來製造第一個鋒利的工具,到輪子的首次亮相,再到火星漫遊者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有幾個關鍵的進步特別具有革命性。以下是我們選出的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發明,以及這些發明背後的科學。
  • 世界歷史上的四大天才光棍,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古代的聖賢,還是近代的科學家、藝術家,其中有很多天才光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創造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峰,甚至達到了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地步,但是他們的感情生活卻都非常失敗,這可能就是人無完人,天才的情商總是有點低!
  • 田剛暢談「數學、科學與技術」 本學期「才齋講堂」落下帷幕
    本學期「才齋講堂」最後一講於12月23日晚七點在二教107開講,本次講座邀請到了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田剛教授為廣大研究生解析「數學、科學與技術」,研究生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教授出席並主持講座。,因為數學學科發展到現在,有很多人片面認為它理論性非常強而且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