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請問唐希才醫生是你們醫院的嗎?」6月22日上午,家住天河區的林女士一家人帶著3個多月大的寶寶妞妞(化名)來到廣醫三院找唐希才醫生。「我們不知道他是哪個科室的,也沒有他手機號,就是專程過來感謝他。」妞妞的外婆抱著孩子說:「要不是他,我們寶寶就沒命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
懷抱著獲救的寶寶,唐希才滿臉笑意。
走親戚時遇到附近有寶寶溺水
6月17日,正值端午假期,廣醫三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唐希才去天河區親戚家中串門。傍晚6時許,正是吃晚飯的時候,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唐希才從親戚家中突然聽到街對面一家檔口傳來焦急的呼救聲,上前一打聽,得知是一個孩子遊泳溺水了。醫生的本能讓唐希才趕緊上前查看情況。
原來,林女士在家用充氣遊泳池給三個多月大的女兒妞妞遊泳,充氣遊泳池有80釐米高,像往常一樣,妞妞脖子上套上充氣脖圈,在水裡遊得特別開心。原本看著孩子的外婆因為端午分粽子走開了一分鐘左右,可沒想到,就是這短短的一分鐘,差點要了孩子的命。
當外婆回到充氣泳池邊時,充氣脖圈不知為何漏氣了,孩子從脖圈的孔中掉到水裡,整個人已經沉到了水池底部。撈上來一看,三個多月大的妞妞臉色烏青、嘴唇發紫,連呼吸都沒有了。
2分鐘心肺復甦成功救回寶寶
家人完全慌了神,哭喊著救命,這才引起了唐希才的注意。唐希才趕到時,只見有人把孩子腳拎起來、頭朝下拍背,試圖讓孩子醒過來。見是典型的溺水窒息,唐希才趕緊說:「我是醫生,讓我來看看。」
唐希才迅速將孩子平躺,用手清理孩子的口腔,隨後馬上實施心肺復甦術。與針對成人的心肺復甦需要雙手下壓胸廓不同,3月齡的寶寶顯然無法承受這樣的重壓。唐希才用手指在寶寶的胸廓上下壓著,每一次下壓起伏保持孩子應有的血液循環。10秒,30秒,50秒,一分鐘……唐希才內心也十分緊張,「這麼小的孩子,可千萬不能有事啊!」
「哇……」孩子哭出聲音來,不到兩分鐘的心肺復甦,孩子終於有了呼吸,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唐希才馬上把孩子交給媽媽,讓家人趕緊送到最近的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獲救寶寶一家人來醫院尋恩人
交待完溺水搶救後的注意事項,唐希才就回到了親戚家中,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沒想到事隔幾天,寶寶一家人專程來醫院表達謝意。
「唐醫生,要是沒有你,我們寶寶怕是真的出大事了,你就是孩子的救命恩人,是我們一家人的恩人!」6月22日上午,孩子的外婆在廣醫三院見到唐希才時激動萬分,幾欲下跪感謝。他們輾轉從唐希才的親朋處了解到了他的名字和工作單位,專程來到醫院感謝寶寶的救命恩人。
在多方打聽下,一家人在只知道唐希才工作單位的情況下,拿著錦旗和鮮花到醫院「尋人」,這讓唐希才也十分感動。「我只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情,你們真的太有心了。」唐希才有點「羞澀」地說,這或許是他和妞妞的緣分,他原本打算18日才去親戚家,因為有事將約期提前了一天,這才「湊巧」救了妞妞一命。
抱著已經完全康復的妞妞,孩子天真的笑容感染了所有人。「寶寶你一定要健康成長!」唐希才滿是笑意地說。雖然來自於臨床輔助科室,長期從事醫學檢驗工作,但當初從醫時接受的專業訓練,他一直保持、延續了下來,「對於醫者來說,救人是本能,而他人的健康就是最好的回報!」
南都相關報導。
提醒
溺水者「倒掛」急救是錯誤做法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讓寶寶去遊泳,那麼嬰幼兒遊泳好嗎?哪些孩子適合,哪些不適合?如果發生溺水應如何急救?
廣醫三院兒科主治醫師林苑清介紹,嬰幼兒遊泳對寶寶來說是有好處的,對於黃疸退黃、容易煩躁的寶寶安撫情緒都是有益處的。但遊泳並非每個寶寶都適合,像顱內出血、早產兒、患有急性病以及感冒發燒的寶寶不建議遊泳。
有些家長擔心戴遊泳脖圈會傷害寶寶的頸椎,對此,林醫生說,人體在水中本身有浮力,脖圈起到的是託起的作用,只要泳池內水位不太低,寶寶能夠完全浮起來,足部觸不到池底,就不會對頸椎有傷害。
在遊泳過程中,家長一定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林醫生強調,嬰幼兒溺水的危害很大,嗆水超過半分鐘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另外,有些嬰兒泳池水比較深,如果發生溺水,家長不在時可能無法察覺,延誤救治。
在遊泳前,家長要仔細檢查孩子的脖圈,看是否存在漏氣的情況。而一旦發現嬰幼兒溺水,首先要做的就是開放氣道。
廣醫三院急診科胡峻巖醫生介紹,溺水會導致窒息缺氧、心臟停搏、水電解質紊亂、腎功能衰竭等危害,嚴重者會死亡。兒童發生溺水時,應立即將溺水者移離水中,按以下步驟實施緊急救治:1.判斷有無反應,有無正常呼吸,求救並呼叫緊急救援;2.將溺水兒童平放,開放氣道;3.首先給予5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氣1秒,並能看到有效胸廓起伏;4.判斷生命跡象,如果人工呼吸後仍然沒有反應,要馬上開始胸外按壓,按壓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與人工呼吸遵循30:2的頻率,即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直到恢復呼吸,隨後馬上送醫院進行下一步的檢查。
「千萬不要將溺水者倒掛控水,網上關於『倒掛』急救的做法是錯誤的。不要過分糾結控水,清理氣道後應立刻通氣,然後行心肺復甦術。就在前不久,還有家長因為使用這一方法而錯過孩子的最佳救治時間,發生沒搶救過來的悲劇。」胡醫生說。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白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