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風和意已春,
今朝佛粥交相饋。
三十二應周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今天是2018年1月24日,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一早,朋友圈裡就有關於臘八的微視頻、有關臘八的微信的種種分享了,還有老師與朋友們發來的臘八節祝福。
臘八節來源於上古臘祭,神農氏「始作臘祭,以告上蒼」,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遂形成在年終時祭祀農谷,慶祝當年已得收成,祈求來年民豐歲稔。《禮記》稱「天子大蜡八」「八蜡以祀四方」,以臘月八日為臘祭日逐漸被固定下來,此日還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臘祭祀表達著人們對終始交接、豐隆安定的願景。
住處附近的毗盧寺今日舍粥,這是一個傳統了,因為臘八這一天是「法寶節」,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傳說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前,曾遊歷印度名川大山,為探究人生的究竟,刻苦修行。有一天,在摩揭陀國,因又飢又渴,於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飯救了他。這午飯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裡面還加上了一些野果,無比的甘美。也就是在這一天,釋迦牟尼得道成佛。這一天就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後來每到這一天,僧眾們誦經演法,取香谷及果實等煮粥供佛,用此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日。中國傳統宗教信仰有別於西方宗教以神為本的神道宗教,是有鮮明的以人為本的現實性、功利性的人道宗教。「佛音寥寥,豆香纏纏;喜鵲催夜,銅鍋當風」,臘八舍粥體現了佛教中「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
昨晚,寺院裡就開始大鍋熬粥,歷通宵,至今日天尚未亮時,寺院廣場上就燈火通明,大桶大桶的臘八粥擺上了案桌,公開舍粥。
早上為了趕去上班,而且寺院人太多,所以特意在中午時候到寺院看看能不能喝到粥。非常幸運,義工們說,粥熬到現在最厚最酥最稠最好吃了。與義工們說說話,又在寺院裡轉了轉,離開的時候已經一點了,廣場上還有一些沒有喝到粥的市民不願意離開,看見師父就圍了過去,問:「還有粥嗎?」 師父趕去齋堂,過了一會兒,又回來招呼在廣場逗留的市民:「大家排好隊,又在熬粥了,快好了。」我小聲問師父:「今年送出多少碗粥了?」 「肯定上萬了。好在昨晚多增加了七千個碗,否則碗都不夠了。」師父說。「那用了多少斤雜糧呢?」我又問。「這真不知道了,都是大家送來的。不斷在送來。」師父笑了。
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說到底,粥是一種禪意的食物,與茶很像。據說,一次唐朝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的弟子問禪師問題,禪師答曰:「喝粥去。」後來禪門公案裡,每當徒弟問師父,或者師父問徒弟,回答不出時,便教去煮粥,或者喝粥。粥,竟然成了一個答案。義玄禪師還有一句特別有名話:「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 難道不是嗎?食存五觀,行善、道德、奮進、不貪、不奢。一碗兒熱騰騰的臘八粥,原原本本就是冬令時節的滋補佳品,喜慶和溫暖,驅散數九的嚴寒,而佛堂舍粥更讓禪意智慧所帶來的吉祥和幸福會縈繞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