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複習資料

2021-02-23 愛華語文考試名師工作室
十三、介詞和連詞

    一、介詞

    1 、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帶有動詞性質的痕跡。它能帶賓語,但不能單
獨進入句子結構,更不能充當謂語。大約有「於(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
個。

    2 、介詞的語法特點:(1 )介詞帶賓語,有時賓語前置。(參見第九節)(2 )古代漢語中介詞的
賓語大多可以省略。(「於」字的賓語不能)(3 )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
成的介詞結構一般作狀語,但「於」字介賓結構表時間處所意義的還可做補語。「以」字結構表工具方式
的既可做狀語,又可作補語。

    3 、於(於、乎):用法有四種:(1 )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範圍,組成
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或狀語。譯為「在、從、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 )引進動
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組成介賓結構,作補語或狀語,可譯為「向、跟、給、對、對於」等。(3 )引進比
較的對象,組成介賓結構在形容詞和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後面作補語,譯作「比」。(4 )引進動作行為的
主動者,組成介賓結構作動詞的補語,譯作「被」。此外:(1 )介詞「於」和代詞「是」結合,構成介
賓關係的凝固詞組,在句中作狀語,意思是「從此」「在這裡」「在這個時候」或「在這種情況下」。後
來虛化為連詞,一般用在句子的開頭表承接。(2 )「乎」:用作介詞,其作用與「於」或「於」基本相
同,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對象等,譯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頻率較低,「乎」字結
構一般只作補語,一般也不引進主動者。

    4 、「以」:原是動詞,義同「用」,由此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1 )引進動作
行為的工具、手段,可譯為「用」「拿」。

    (2 )引進動作行為連帶的人,這是一種行為方式。我們以「率領」來翻譯它。如「宮之奇以其族行」
(宮之奇率領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這也許是動詞的殘存用法,但是已經虛化,與介詞「以」難以分開。

    (3 )引進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標準等,「以」字結構通常作狀語,可譯為「憑著、依靠、按照」
等。

    (4 )引進動作行為所處置或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或不譯。

    (5 )引進情況出現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理由。可譯為「把」。

    (6 )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範圍,相當於「於」,可譯為「在」。

    此外,(1 )「有以」、「無以」是動詞「有、無」和介詞「以」組成的凝固結構,相當於「有東西
(或辦法)用來……」、「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的意思。這種結構只能作狀語。(2 )「以故」
是「由於這個原因」、「根據這種情況」、「用這個東西」的意思。(3 )「是以」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
構,意思是「因此」,用於句子開頭表示結果。

    5 、「因」:本義是茵席(坐墊),名詞。引申為依靠、憑藉的意思,動詞。介詞「因」即由動詞
「因」虛化而來,由它組成的介賓結構充當句子的狀語。有兩種用法:(1 )表示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
或中介,有「憑著…」「趁著…」、「通過…」之類的意思。

    (2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為…」「由於…」之類的意思。

    6 、「為」:原是動詞,讀wei ,常用基本義是做。虛化為介詞。讀wei.它的用法有五種:(1 )引
進動作的服務對象,可譯為「替」、「給」等。這種用法至今仍保留。(2 )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
為「為了」。(3 )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4 )引進動作行為的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跟」「對」「向」。(5 )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在被動句中作狀語,或構成「為+ 名詞(或代詞)
+ 所+ 動詞」的句式,讀wei.

    7 、「與」:原來也是動詞,基本意義是幫助、給予、參與。由此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有三種:
(1 )引進動作的服務對象,可譯為「為」「替」「給」。(2 )引進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可譯為「跟」
「同」。(3 )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為「跟」、「跟……相比」。

    二、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係或邏輯關係的虛詞。古代漢
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以並且而則況矧但第抑雖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設故」等。

    1 、「與」:(1 )一般是連接體詞(名詞、代詞)或體詞性詞組,組成聯合結構,表示並列關係,
可譯作「和」。(2 )有時也連接謂詞性成分,表示選擇關係,可譯為「或者」「還是」。如「殺人以梃
與刀,有以異乎?」(3 )可以連接分句和分句,構成並列複句,表示選擇。通常與其他虛詞配合,構成
「與……不如」「與……不若」「與……寧」「與其……不如」「與其……孰若」等格式,可譯為「與其
……寧可(不如)」。

    2 、「與」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需要加以區別:(1 )介詞「與」帶賓語,組成介賓結構,通常
在動詞前作狀語;連詞「與」用在聯合關係的成分中構成名詞或動詞性詞組,「與」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
分。(2 )介詞前面可以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

    3 、「且」:既是副詞,又是連詞。用作副詞有「將要、將近、暫且、姑且」等意思,在動詞或數詞
前作狀語;連詞「且」只起連接作用,不能獨立充當句法成分。

    4 、「且」的具體用法:(1 )在並列關係的謂語成分中,連接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同時具有兩種
屬性或存在兩種狀態,譯作「又……又……」;連接動詞和動詞,譯作「一邊……一邊……」。(2 )用
在一句開頭,連接分句與分句或段落與段落,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譯為「並且」「而且」「況且」等。
(3 )用在偏句主語後,以作陪襯,說明另一事情程度更嚴重,以引起後面正句的進層推論,這種推論又
多用反問來表達。「且」可譯作「尚且」。(4 )用在後一分句的開頭以與前一分句相連接,表示在兩項
或多項之間作一選擇,譯作「還是」。

    5 、「以」:既是介詞又是連詞,連詞「以」是從介詞「以」虛化而來。常見用法有五:

    (1 )連接動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形容詞,表示前後兩項的並列關係,譯作「又」。

    (2 )連接動詞和動詞,表示兩項動作行為的連續性和時間上的緊相承接,可譯為「來」,也可不譯。

    (3 )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後一項動作行為是前一項動作行為的目的和結果,可譯為「來」
「以便」「以致」等。

    (4 )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的成分,表示前項動作行為是後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式,但在句法
結構上仍是平等的聯合關係,而不是偏正關係。可譯為「來」,或不譯。

    (5 )連接狀語和動詞中心語,表示前項是動作進行的時間、條件、狀態。這種「以」字用法與「而」
相近。根據上下文的表達方式可譯可不譯。

    6 、「而」:(1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兩項之間的意義是並列關係,「而」可譯為「又」,也
可不譯。有時連接名詞性詞語,那是因為謂語具有說明事理或描寫情況的性質。

    (2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後兩項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狀況在時間上是先後緊相承接或事理上
有進層、原因、條件和方式等關係,「而」字有時可隨文譯為「又」「而且」「因而」「就」。

    (3 )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後兩項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構成了轉接的關係。可譯為「卻」
「可是」。

    (4 )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出現謂語的情況。從意義
關係來看,屬於逆接,可譯為「如果」或「卻」。(5 )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偏正關係,在語義上屬
順接,「而」字一般不譯出。

    7 、「則」:(1 )用在結果分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條件和結果的關係。
可譯為「那麼就」。

    (2 )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動詞作謂語的分句。兩種動作行為或兩件事雖無必然的條件關係,但兩者的
出現在時間上是緊密相承的。「則」可譯為「就」。

    (3 )用在兩個以上的並列分句中,表示列舉或對比相關的情況下,結果是不同的。

    (4 )連接動詞性詞語或分句,前後兩項的相關出現,含有轉折意味。這裡又可分為三小類:a 表前
後兩項相反,可譯為「卻」「反而」等。b 表後項行為是前項動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譯作「卻」或「原
來已經」。c 表讓步關係,可譯作「固然」「雖然」「倒是」等。如「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好倒
是好……)

    (5 )表假設關係。

    8 、「則」和「而」的區別:(1 )「則」今義是「就」,「而」今無相當詞。(2 )「則」重在表
示連接項的先後相承,連接項之間有頓挫的意味:「而」卻重在過遞,連接項之間是連貫的。(3 )「而」
a 連接項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b 「則」連接項之間的關係卻只能是前後相承的,
不能相反。

    9 、「雖」是表示讓步關係的連詞分為(1 )事實讓步,譯為「雖然」。(2 )假設讓步。譯為「即
使」「縱然」。

    10、「雖然」:在古代,這是兩個詞,「雖」,連詞:「然」,代詞。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個分句,
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轉折,意思是「雖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後,逐漸虛化為連詞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詞,意思是「這樣」,虛化為連詞,表示轉折,意思相當於「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詞「然」和轉折連詞「而」的連用。「然」字總結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
轉折,意思是「這樣卻」「雖然如此,可是」。

    13、「然則」是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的連用。「然」總結上文,「則」引起下文的推論,意
思是「既然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動詞,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詞,常用來表示復指;逐步虛化為連詞,
(1 )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相當於「的」。這是它的主要用法。(2 )連接主語和謂語,使
主謂結構變為定中關係的名詞性詞組,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的謂語和時間狀語。(即取消句子
獨立性的用法)(3 )用在主謂間,使它變成一個分句用在另一個分句的前面。第(2 )(3 )類的「之」
一般不譯。

十四、語氣詞

    一、語氣詞的分類:1 ﹑按照語氣詞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為:(1 )句首語氣詞有:「夫蓋維
惟唯」。(2 )句中語氣詞有:「蓋也與」(3 )句尾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等。2 ﹑
按照語氣作用,可分為(1 )陳述語氣詞:「也矣已耳焉」(2 )疑問語氣詞有「乎與邪」(3 )感嘆語
氣詞有「哉夫兮」。

    二、句尾語氣詞:1 、「也」:表靜態,通常用在判斷句尾表確認肯定的判斷語氣。用在陳述、祈使、
疑問句尾時,都表論斷、確認語氣。並不是在判斷語氣之外,又表示陳述、祈使、疑問語氣。用在複句中
後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對這一分句的確認語氣。

    2 、「矣」:主要用於敘述句尾,同時也常用於其他類型的句子(複句的後分句、描寫句、疑問句),
表示把已經或者將會出現的新情況告訴人們的陳述語氣,是動態的。相當於「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動詞,表示停止、限止語氣,表示事實止於這種情況,有往小
裡說的意思。一般可譯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敘述句尾,動詞性減弱,可譯為「罷了」。

    5 、「焉」是一個有指代作用的語氣詞,用於敘述句和描寫句尾,表提示性的陳述語氣。(1 )一般
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後面,既表示「於(介詞)+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語氣。
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 )用在形容詞謂語後面,隱含「於是」而指代比
較對象。如「晉國,天下莫強焉。」(3 )用在及物動詞後,相當於代詞賓語「之」,指代作用更明顯一
些。如「非曰能之,願學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對象、時間、處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經
出現了,那麼「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虛化為純粹的句尾語氣詞了。如「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6 、「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疑問語氣詞。(1 )用在是非問句尾,(是非問是把事情的正面說出
來,然後希望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譯為「嗎」。(2 )用在選擇問句尾,(選擇問是列舉兩種
或兩種以上的情況,用疑問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從中選擇一種作出回答。)譯為「呢」。(3 )用在特
指問句尾,(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提出所問內容,要求對方就疑問代詞所指來回答。)可譯為「呢」。
(4 )用在反問句尾,(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
回答。)可譯為「嗎」或「呢」。(5 )「得無……乎」「無乃……乎」可譯為「該不會……吧」「只怕
……吧」。「乎」仍是疑問語氣。(6 )用於祈使句尾。仍是疑問語氣詞,只是句中的祈請或感嘆語調是
主要的,「乎」的疑問語氣相應減弱了,帶有疑慮未定的色彩。

    7 、「與(歟)、邪(耶)」:(1 )疑問語氣沒有「乎」那樣強烈純粹,它們也可用在各種類型的
疑問句尾,可譯為「呢」「嗎」「吧」。(2 )同「其」「得無」「無乃」等詞語配合,表示委婉的疑問
語氣。

    8 、「哉」:(1 )用在感嘆句尾是表示強烈的感嘆語氣的,可譯為「啊」。(2 )用於反問句尾更
為常見,依然是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9 、「夫」:用在感嘆句尾表示的感嘆語氣偏於惋惜悲傷的情緒,仍譯為「啊」。

    10、「兮」:一般用於韻文的感嘆句尾,可譯為「啊」「呀」。

    11、句尾語氣詞的連用:語氣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面。

    三、句首語氣詞

    1 、「夫」是從指示代詞虛化而來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話題、引進議論或引出常理以轉入正
論的語氣,不譯。又稱發語詞。(2 )與「且、故、若﹑今」等組成固定詞組,用在句首表示進層﹑假設
﹑結果等問題的議論語氣。

    2 、「蓋」:(1 )作句首語氣詞時用於發議論。不譯。(2 )用在句中主語後謂語前,表示猜測或
解釋性的語氣,意思為「大概」「可能是」,我們處理為語氣副詞。

    3 、「唯(惟、維)」(1 )用在句首,有兩種作用:一種是表示提示性的語氣。這種用法多見於《
詩經》《尚書》。加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一般寫作「唯」。(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範圍﹑幫
助判斷﹑解釋原由,有修飾謂語作用,譯為「只(是)﹑就是」等,我們處理作語氣副詞。

    四、句中語氣詞

    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有提砂下文舒緩節奏的作用。有時用在並列的詞組後面,表示頓
宕語氣。

    2 、「與」用在句中,表示頓宕舒緩語氣。

相關焦點

  • 古代漢語複習資料(超全)
    古代漢語複習資料第一部分  古代漢語基礎知識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1字典辭書的編排:(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號碼排列。(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等單位聯合編寫,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修訂版於1993年問世。(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
  • 古代漢語複習資料
    王力古代漢語複習資料第一部分  古代漢語基礎知識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1字典辭書的編排: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
  • 古代漢語 | 第1期:古代漢語科目考研複習的重點在哪裡?
    在複習一門科目前,我們要對這門科目有個基本的認識,包括學科主幹知識體系、複習目標和複習計劃切分、考察方式和重點等。所以,我們今天也要做這項工作。先幫大家梳理一下《古代漢語》教材的體例,通過擺放目錄的形式,一起來看看這門課都需要學什麼。
  • 古代漢語考研資料
    古代漢語考研資料古代漢語語法概說這部份內容選自《古代漢語語法學》的前兩章,第一章介紹跟古漢語語法學有關的一些理論問題
  • 方法篇|漢語言學習方法之古代漢語
    同學們好,我是對啊網的古代漢語馮老師,鑑於大家最近在論壇上關於古代漢語這門課的如何學習的問題比較多,在此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總結的一些方法,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古漢的學習方法。(小編叨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很適用於漢語言的學習的,我們這位分享的老師曾備戰考研,知識非常紮實,學習經驗和方法值得大家一看的)     說到古漢, 就不得不說繁體字。
  • 2011考研複習重難點攻略:古代漢語及語言學綱要
    2011考研複習重難點知識全攻略之古代漢語及語言學綱要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各高校自主命題,參考書參差不齊,從各院校招生簡章的統計和研究中,我們發現該學科主要的考試科目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三門,這三門考試科目分別所使用的高頻參考書是:《現代漢語》
  • 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當前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認定標準、確定方法以及辨析方法等,古代漢語同義詞的研究不僅在實際中獲得較大成效,還為理論建設提供參考,彰顯了不同的面貌。 1、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認定標準 研究古代漢語同義詞,首要問題即是確定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認定標準,直接關係到古代漢語同義詞的價值。在古代漢語同義詞的研究歷程中,關於什麼是古代漢語同義詞的問題,學術界一直都存在較大爭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影響因素:(1)古代漢語同義詞概念中一個義項相同是應有之義。
  • 古代漢語複習材料
    10詞的本義:詞的本來的意思,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獻資料可供參證的最初的意思。11.詞的引申義:詞的引申義是由詞的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比詞的本義出現時間晚。12.同義詞:在一定條件下意義相同,而語音不相關的詞,互為同義詞。13.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在古代漢語裡,某些詞在一定的條件下,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
  • 古代漢語知識辭典 | 一本古代漢語百科全書
    編輯推薦這是一本古代漢語知識辭典,內容廣泛,講解詳實。雖然題為古代漢語,但其內容廣泛涉及普通語言學、詞典學、歷史語言學等眾多學科,又加入了語文學家和重要語文學著作的介紹,可以說是一本古代漢語百科辭典。在古代漢語、漢語史、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課程的學習甚至考研當中,這本書都將是很好的參考。
  •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這裡所說的「學習古代漢語」主要是指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而不是指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在這一點上,學習古代漢語和學習外語是一樣的。而且,和學習外語相比,學習古代漢語更需要強調掌握古代漢語詞彙。古書讀不懂,主要不在於不懂古代漢語語法,因為古代漢語語法和現代漢語語法差別不特別大,主要是不懂古代漢語詞彙。如果能掌握一批古代漢語的常用詞語,大致上就能看懂那些一般難度的古書。
  • 《古代漢語》教案
    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加工形成的書面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後以北方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形成的書面語,即通常所說的古白話。古白話是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古代漢語如何演變為現代漢語,古白話是很重要的材料。
  • 自考漢語言文學本科和專科全套輔導資料分享
    漢語言文學自考本科段考試科目與對應的複習輔導網課有:語言學概論、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中國近代文學史 、中國現代文學史 、中國當代文學史 、近代漢語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美學、中學語文教學法、外國文學史、畢業論文、
  • 古代漢語學習大綱
    一、古代漢語的性質1.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是現代漢語的前身,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續和發展。2.  古代漢語有兩種書面語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話。3.  古代漢語的學習對象是文言文。二、古代漢語的教學目的與要求1.  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以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2.  提高運用與分析現代漢語的能力。三、古代漢語課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代漢語必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原則。
  • 自考漢語言文學需要哪些資料?
    自考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熱門的自考專業,自考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其主要課程有:語言學概論、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中國近代文學史 、中國現代文學史 、中國當代文學史 、近代漢語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 如何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的詞序7.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8.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9. 副詞10. 代詞11. 介詞、連詞12. 語氣詞和詞頭、詞尾13. 古代的姓氏和名號14. 古代的職官15. 古代的地理16. 古代的曆法17.
  • 2018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複習資料:淺談中國古代歷史盛世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複習資料: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考生提供事業單位備考素材,包括行測技巧、申論技巧、面試技巧、公共基礎知識練習、時政熱點等。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廣大考生整理了2018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複習資料:淺談中國古代歷史盛世。了解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
  • 2020華中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考研複習經驗、擇校備考指導
    二、初試複習經驗這一部分分為三個小的板塊,分別是專業一354漢語基礎、專業二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101思想政治理論和201英語一(這裡要注意,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雖然是專碩,但是也是考英語一)的複習備考經驗分享。
  • 現代漢語複習資料
    現代漢語習題庫 第一章  緒 論一、名詞解釋:1.現代漢語 2.現代漢語規範化 3.文學語言
  • 2013考研複習重難點:古代漢語及語言學綱要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各高校自主命題,參考書參差不齊,從各院校招生簡章的統計和研究中,我們發現該學科主要的考試科目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三門,這三門考試科目分別所使用的高頻參考書是:《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北京大學出版社)。
  • 複習資料(一)
    名稱:古代漢語作者:王力 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