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29個古代漢語常識:
1. 怎樣查字典辭書
2. 漢字的結構和發展
3. 古今詞義的異同
4.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5. 詞類的活用
6. 古代漢語的詞序
7.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8.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9. 副詞
10. 代詞
11. 介詞、連詞
12. 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13. 古代的姓氏和名號
14. 古代的職官
15. 古代的地理
16. 古代的曆法
17. 古漢語常用工具書
18. 古書的註解
19. 古書的標點問題
20. 古漢語今譯問題
21. 古代的文體
22. 駢體文的構成
23. 辭賦的構成
24. 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
25. 古今語音的異同
26. 上古音簡說(附:古韻三十部常見諧聲表)
27. 古書的讀音問題
28. 詩律
29. 詞律
古代漢語的語法、詞彙(包括詞義)和現代漢語有許多不同,古代漢語的語音和現代也有明顯的差別。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關於「古今詞義的異同」和「古書讀音」的文章。
關於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有三種情況:
1.古今意義基本未變;
2.古今意義完全不同;
3.還有相當數量的常用詞,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之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所以,在異同的問題上,難處不在同,而在異;不在完全相異,而在同中有異。
下面著重將這種同中有異的詞分為兩類,分別舉例說明。
一、詞義範圍的差異
(一)有些詞的詞義範圍古今是有差異的。
例如:
1.菜:古代的「菜」是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在內。所謂「辛菜」,就是蔥蒜之類的。古書上常見的「菜羹」、「菜色」,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2.睡:在古代專指坐著打瞌睡。宋代歐陽修的《秋聲賦》中「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就是耷拉著腦袋打盹兒,也是「坐寐」。現在的「打瞌睡」一詞就是由此而來。
以上是詞義範圍擴大的例子。也有些詞,今義範圍縮小了。
3.宮:上古泛指房屋。秦漢以後,一般民房就不能稱之為「宮」了,只有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宮」,如「阿房宮」、「未央宮」,有的寺廟也可以叫做「宮」,如「雍和宮」。
4.瓦:古義比今義要廣。瓦的今義主要是蓋房頂用的建築材料。另外還有「瓦盆」、「瓦罐」等。但古代,紡錘也可以叫做「瓦」,還可以說「瓦鍋」。「瓦」的古義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陶器」。
以上是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詞義的轉移。
5.暫:在表示時間範疇這一點上,古今義有聯繫,但具體的範圍卻發生了轉移。「暫」在漢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大概在許慎的時候,「暫」字的意義已經開始轉移,由一下子、突然轉為「不久也」,這是「暫」字在中古時代的常用意義。中古以後,「暫」的意義又發生了新的轉移,即現在「暫時的」意義。
6.湯:本義是「熱水也」。「湯」的今義則是菜湯、米湯等,作為「熱水」的意義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湯蹈火」這個成語中還保存著。
二、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
有些詞,古今意義的不同,不僅僅表現為範圍的變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顯著的差別。或者是褒貶意義的不同,或者是詞義輕重的不同。
1.爪牙。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這裡的「爪牙」是勇猛的得力幫手的意思,屬於褒義。今義的「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貶義。
2.鍛煉。在古代除了冶煉的意義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的意思。
3.謗。誹謗,古代是批評議論的意思,與今義「誹謗」、「毀謗」大不一樣。而且這種批評議論多屬下級臣民對上級,並且往往不是面對面,而是在背後進行的,所以說「退而謗予」。《戰國策》中「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正是用的「謗」字的原義。
4.誅,最初只有責備的意思,後來發展為「殺戮」的意思,意義加重了。
5.感激,古義是憤激的意思。感激而至於死,而至於泣下,這個詞的意義是很重的,而今義只是感謝的意思,意義要輕多了。
在討論古今異義的同時,我們應當注意:所謂「古」這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同樣屬於古代漢語,先秦的情況就和漢魏六朝不同,漢魏六朝又和唐宋不同。
還應注意,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有一個很大的差別,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如「消息」,在古代漢語中最初是「消長」的意思。又如「睡覺」,在古代是睡醒了的意思,並不是雙音詞。至於古書中常見的「地方千裡」,我們更不應把「地方」看作一個詞。它不但不是一個詞,也不是一個詞組。「方……裡」是古代計算土地面積的一種表示法,相當於現在的「……裡見方」。
任何語言都是有聲語言。語言裡的詞語都是音義的結合物。用什麼語音表示什麼意義,雖然各民族語言都有它自己的習慣和特點,但是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詞義的變化和語音的異同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繫。
1.破讀。是用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例如「王」,用作名詞,讀平聲;用作動詞,讀去聲。例如「近」,形容詞,遠近的近,本讀上聲(今讀去聲)jǐn。用作動詞,接近,親近,破讀去聲jìn。
破讀的音主要是聲調,而且大多數是把原來的平聲(或上聲、入聲)字變讀為去聲。去聲是我們認識古書中破讀音的重要線索。破讀大約起於漢代,魏晉以後大量出現。宋元以後的讀書人往往遵從古書中所注的破讀音去讀,並在需要破讀的字的右上角用硃筆畫一個小圓圈。叫做讀破法或稱「圓發之法」。
2.同音通假。古書裡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本來是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詞),有時由於讀音與另一個字(詞)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來表示另一個詞。如《論語》:「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句中「歸」字不是回歸或歸還的意思,而是借用作另一個音近的「饋」字,是贈送的意思。所以「歸」字在這裡也不讀guī,而要讀kuì。
古書中的假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六書」上的假借,就是許慎所謂的「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另一種假借情況是:本有其字,寫書的人寫了另一個同音或音近的字,如「逝」借為「誓」,「歸」借為「饋」。
3.特殊詞語的讀音。這些具有特殊讀音的詞語,在古書裡並不少見,而且多是一些古代國名、族名、地名和人名姓氏等。例如:
以上內容摘自《古代漢語》
轉自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