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1900年-1986年)
《古代漢語》的性質、目的和要求
古代漢語這一門課程,過去在不同的高等學校中,在不同的時期內,有種種不同的教學內容。有的是當做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做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詁,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在同一名稱之下,各校各個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性質不一樣,目的、要求也不一樣。
古代漢語是一門理論課還是一門歷史課?抑或是一門工具課?課程的性質必須先確定了,然後課程的內容才能確定。而課程的性質又決定於課程的目的。高等學校開設這門課程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的?這個問題得了解答,然後課程的性質才能確定下來。
經過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大家進一步認識到教學必須聯繫實際,許多高等學校都重新考慮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以為它的目的應該是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這樣,課程的性質就明確了:它是一門工具課。工具課不是完全不講理論,也不是完全不談歷史,但是它的主要目的在於基本技能的訓練,既和目的在於理論修養的理論課不同,又和目的在於闡述歷史發展的歷史課不同。
把古代漢語講成漢語史是不合適的。在現行的教學計劃中,古代漢語和漢語史是不同性質的兩門課程。漢語史目的在於研究漢語的歷史發展,這是一門新的課程。關於漢語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有許多問題尚待研究。而古代漢語則和西洋學校中的拉丁課相似,它的目的在於教學生讀懂古文,正如拉丁課的目的在於教學生讀懂拉丁文一樣,其中並不須要講發展,更不必談發展的規律。漢語史是語言學課程,而古代漢語則只是語言課。凡是須要閱讀古書的人(包括理工農醫等科的研究工作者)都應該學習古代漢語,但是只有語文科的一部分學生才須要學習漢語史。
《古代漢語》第三版
把古代漢語講成文字、音韻、訓詁也是不合適的。文字、音韻、訓詁的知識誠然是有用的知識,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培養閱讀古書能力所必需的。另外有許多比較專門的知識(特別是音韻方面的知識)只是語文學專家所必需,而不是一般人所必需。有些學校的古代漢語的講法稍有不同:講的不完全是文字、音韻、訓詁的老一套,而是在一個平面上講述古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三方面。這是把古代漢語看成是和現代漢語相對的課程。其實和現代漢語相對的課程是漢語史,而不是古代漢語。這種教法的缺點是只有一些理性認識,而沒有足夠的感性認識。離開了文選來講古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其結果是學生只能獲得一些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而不能掌握古代漢語。那是一門理論課,不是一門工具課,也就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上述的培養閱讀古書能力的目的。
把古代漢語講成文言語法也是不合適的。語法誠然重要,不能不講。但是,認為文言語法是古代漢語的「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就能夠掌握古代漢語,則是錯誤的。這是把規則和規律混為一談。所謂語言的規律,應該就是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這是科學研究的專題;而語法上的規則則比較簡單,也容易掌握。問題在於掌握了語法不等於掌握了語言。即以學習外國語而論,語法應該佔頭等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只學習語法,應該掌握語音,還應該掌握比較豐富的詞彙和常用的成語、熟語等。至於古代漢語,它是漢民族自己的語言,現代漢語由此發展而來,漢族人民對於現代漢語是從小就學會了的,古今語法差別不大,所以說漢語的人學習古代漢語的難關不在語法,這一點和學習外國語不大相同。這裡應該說明一下:所謂語法容易,是指語言結構的規則容易掌握;至於語法理論,則是另一回事。語法有很大的穩固性,而詞彙則幾乎處在經常變動中。因此,我們認為學習古代漢語主要是要攻破詞彙關;單只學習文言語法還不能解決問題。如果不結合文選來學習文言語法,缺點就更大了,因為那樣只能使學生得到一些抽象知識,而對古代漢語缺乏感性認識,從培養閱讀古書能力這個要求來看,收效更是微乎其微了。
把古代漢語當做歷代文選來教,這是走《古文觀止》的老路。我們應該重視古人的經驗。如果依照古人的辦法,熟讀古文二三百篇,篇篇都能成誦,感性認識豐富了,也可以養成古代漢語的習慣,從而獲得閱讀古書的能力。我們過去在古代漢語課程中採用古文選讀的辦法之所以成效不大,主要是由於讀的篇數不多,又不要求熟讀,感性認識不足的緣故,並不能說這個辦法註定是要失敗的。相反地,在上述這些方法中,要算這個方法比較好,因為重視了感性認識。如果能提高到理性認識,使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結合,收效就更大了。這點下文我們還將談到。
《古代漢語》典藏本
古代漢語的範圍還應該確定一下。和現代漢語相對,從上古到「五四」以前的漢語,都可以算是古代漢語。但是,歷史太長了,語言的變化太大了,這門課程不可能包括這麼大的範圍。企圖解決一切,平均使用力量,結果恐怕是各個時代的漢語都掌握不好。例如唐宋元明的口語或接近口語的作品,其中就有很多詞語是不好懂的。古代漢語這門課程如果包括歷代的白話在內,任務就太重了。因此,我們認為,這一課程的對象應該只限於正統的文言文,即前人所謂古文。
本來,古代漢語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敘述,似乎是不合理的。古代漢語指的是哪一個時代的漢語呢?如果把各個不同時代的漢語等同起來,囫圇地加以敘述,那就是缺乏歷史發展的觀點。但是,如果專講「古文」,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韓愈說過「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這樣說來,「古文」應該是三代兩漢的文以及後代模仿這些時代的文。說「三代兩漢」還嫌時間太長了,實際上,只有戰國時代到西漢末年大約四百年的時間是古文的黃金時代。語言是富於穩定性的,在四百年的時間內是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的,這樣就有可能放在一個平面上來敘述。在歷代文人仿古主義的影響下,正統的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上古時代的詞彙和語法,當然,在後代的仿古文章當中,不可避免地要反映一些當代的詞彙和語法。在這些地方我們只要適當地指出就夠了,用不著像漢語史那樣大談其發展。古代漢語這一課程以正統的文言文為對象實在是一舉兩得:一方面既做到了目的單純,不致顧此失彼;另一方面又照顧了科學性,不至於違反了歷史發展觀點。
課程的性質、目的、對象都確定了,現在可以談課程的要求了。我覺得學生學完這一課程以後,應該要求他基本上能閱讀先秦到南北朝的作品。為什麼要說「基本上」?因為有典故,有難字,有名物,有典章制度,不可能全都看懂的。還有一些聚訟紛紜的訓詁和校勘問題,也不能希望學生馬上來解決。但是,這個「基本上」是嚴格的說法,不是大致懂得,更不是不求甚解。我們希望學生學完這一課程後,在閱讀古書的能力上能趕得上從前的一般秀才(不是學術造詣很高的秀才)。在典故、名物、典章制度的了解上,在熟讀古書的分量上,當然要比秀才差些;但是,在了解常用詞和分析古代語法的能力上,甚至在某些常識上,卻又要比秀才高些。我們相信,經過努力以後,這個要求是可以達到的。
原載《中國語文》1963年第1期
閱讀連結:
王力:怎樣學習古代漢語|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