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起床洗漱後,潘科華就繞著村莊跑上幾公裡,早起勞作的村民遇到他,老遠都會問聲好,他身旁總會跟個小夥伴,一條搖晃著尾巴的狗,它被搬遷戶留在了村莊。 2020年5月27日,是潘科華來龍山村駐村幫扶的一周年紀念日。他是金沙縣農業銀行部門經理,有9年基層工作經驗,對三農工作也比較熟悉。2019年,他所在單位對口幫扶龍山村,派一批優秀工作者脫產到馬路鄉助力脫貧攻堅,於是他成了其中一員。
龍山村現在的景象。
潘科華清晰記得,剛來到龍山村,村公所都還沒有通水,每天還得挑水喝。為了解決飲水問題,他們嘗試過不少辦法,大冬天,幾個攻堅隊員拎著火盆,背著挎包就去山裡接水管,當時工具不齊全,管道要焊接的時候,火一烤,再一擰,就這樣把管子一步步接到山頂組。水通那天,隊員們捧著水笑開了花,把手冰得通紅。 第一次全面走訪排查,村民們普遍存在的三個問題深深震撼著潘科華,那就是:好賭、嗜酒、懶惰。收入來源單一、衛生環境差亂、精神面貌不佳,貧困清零戰書已下,潘科華很清楚,來這就是啃硬骨頭的,只有實打實地幹。
李軍(中)給貧困戶送衣服。
貧困人口脫貧退出的最根本標準就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龍山村圍繞這一根本標準,逐戶解決問題、補齊短板。 每天白天,潘科華就和其他攻堅隊員分頭下隊排查,按照「兩不愁三保障」,一項項地看,一遍遍地問,了解群眾有哪些困難,缺什麼東西。「大多村民習慣了原有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得過且過,我們就得給他講政策,把他們認為『天上掉餡餅』的事給他做到位,不讓一個人掉隊。」潘科華說。 一到晚上,所有攻堅隊員就集中村辦公室開研判會,圍繞當天走訪的情況,一家一戶地分析,一個接一個問題地研究,把群眾存在的短板列出來。解決短板工作如何開展,隊員們好幾次在會上爭紅了臉。「就事論事,都是為了老百姓,在爭吵的過程中,大家的關係拉得很深。」駐村幹部何林說。
潘科華(左三)和攻堅隊員們一起移栽辣椒。
潘科華(左)和李軍(右)接水管時的場景。
這樣的短板研討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好幾次討論到深夜,村幹部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借宿一晚。所有的短板就張貼到牆上的脫貧攻堅大圖中,等待一個個解決。 危房改造3戶、粉刷牆體740平方米、電線2500米、廁所5間……去年12月底,在攻堅隊的努力下,89戶貧困戶出現不同程度的短板全部補齊,共涉及資金38.5萬元。這張寫滿短板問題的圖被一把撕掉,沒錯,龍山村貧困人數清零了! 好久沒回家的駐村幹部本打算過年好好陪伴家人,遇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體成員大年初二就背上行囊回歸崗位。「一個是槍林彈雨充滿硝煙的戰場,一個是看不見硝煙但危險無處不在的戰場,不管多難,都得上。」年少當過兵打過仗的潘科華感觸頗深,這句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也格外沉重。
潘科華(左二)在疫情期間負責消毒工作。
為了嚴控疫情蔓延,提高全村防疫工作質量和效率,村委擬定了防疫工作實施方案,一邊邀請專業醫務人員培訓、傳授「防疫戰士」們專業的防疫知識,一方面全面開展入戶排查、嚴控人員流動、加強防疫宣傳、落實公共環境消毒清潔工作與督促村民居室衛生清潔,直到疫情結束。 去年年底剛實現清零目標,加之疫情影響,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色。因此,動態檢視和全面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成了攻堅隊員當前脫貧攻堅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
白天下隊走訪,傍晚回來,駐村幹部李軍就在操場上打會籃球,這段時間算是他駐村以來最「閒暇」的時光了。疫情期間,為了減輕妻子的負擔,他把大兒子帶到身邊,前不久才送回家。「考事業單位的時候,我有段時間邊擺攤邊看書,看到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一切都值得了。」靦腆內斂的他說起話來也有一股蠻勁。 「最開始說來3個月,之後任務重又幹了3個月,疫情結束又到了脫貧攻堅最後衝刺的三個月。在這挺好的,什麼時候回去,也不想問了。」潘科華笑著說。 從貧困發生率23.35%,到如今貧困人數全部清零,龍山村的減貧速度勘稱「逆襲」,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還有哪些感人故事在這個村子上演呢? 未完待續……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藍嬰 吳採麗
編輯 唐怒嬌
編審 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