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對SONY的網絡隨身聽產品進行評測之前,先讓我把話題扯開一會兒,談一談現在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的老祖宗,也就是「採用固態存儲器的音樂播放器」。所謂「固態存儲器」,泛指一切採用半導體作為存儲媒介的存儲器,採用半導體存儲器的音樂播放器,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當時國外的試驗系統,採用32開紙張面積的存儲電路板,僅可播放12秒長度的音樂。令人驚訝的是,此類播放器的概念同一時期在國內也有人提出。據不可靠消息,當時的上海無線電二廠有位工程師曾申請開發「不用雷射、不要光碟」的音樂播放機,可在CD機剛出現的上世紀80年代,「不用雷射、不要光碟」這一概念被主管者視為「腦子壞掉」,「異想天開」,該計劃最終胎死腹中。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位工程師腦中構思的播放機,其實就是採用半導體存儲器的播放機,也可以說是現在風靡街頭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的濫觴吧。
大家都知道SONY是MD的發明者,搭上快閃記憶體播放器末班車的時間並不長。SONY的「後知後覺」,除了商業上的考慮,對MP3格式音質的不信任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MD和MP3播放器(嚴格說是快閃記憶體播放器)之爭曾經是網絡上一個熱門的話題,但爭論的雙方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即MD的音質確實較MP3優勝。然而目前看來,體型小巧、外觀多變時尚、功能多樣、價格相對較平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雖然音質不盡如人意,卻是代表了個人音頻產品的發展方向,MD想要延長生命,恐怕只有從增加功能(主要是與個人電腦間的數據交換和存儲)與存儲容量上想辦法。然而作為對快閃記憶體播放器陣營的回應,SONY一方面在不久前發表了單碟容量高達1G,可作為移動硬碟存儲器的Hi-MD,另一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稱作「網絡隨身聽」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產品,與市場上眾多快閃記憶體播放器進行直接的較量。與其他廠牌的播放器不同,索尼的「網絡隨身聽」仍然帶有純正的MD血統,因為它不僅能播放MP3格式音樂,還直接支持SONY獨有的,曾廣泛應用於SONY Net-MD和現有的Hi-MD播放器的ATRAC3和ATRAC3Plus格式。正是因為引入了ATRAC3和ATRAC3Plus技術,SONY的「網絡隨身聽」模糊了MD和快閃記憶體播放器之間的界限,一下子就讓過去的那個爭議性話題的實質發生了變化:當存儲媒體不再有區別,硬體配置也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人們所關心的重點,便只能落到不同音頻編碼技術的性能優劣上來了,而在這一點上,SONY充滿了自信。
SONY的「Style」
SONY推出的網絡隨身聽全系列一共三款,只有快閃記憶體容量的區別,除此之外,從外觀到內涵完全一樣。
(被大卸八塊的E50。)
這次SONY送測的樣機,是快閃記憶體容量128M的NW-E50。SONY旗下的另一個品牌AIWA也有類似產品推出,雖然外觀與SONY的產品有較大差別,但內部的基本架構也是一樣的,只是增加了FM收音功能。可惜SONY一併送來的AIWA XDM-S500未及測試,就在拆機過程中不幸「壯烈犧牲」,在本文中只能請讀者們通過照片瞻仰一下「遺容」了。
E50的工業設計維持了索尼一貫的高品味,不同材料質感的對比、不同色彩的對比,卻造成既醒目又和諧的效果。造型設計也獨具一格,乍一看比較女性化,但我把它與Zippo打火機放在一起,就發現這種造型其實也蠻中性的,換一種色彩,也很適合時尚的年輕男性。相形之下,AIWA S500雖然製造水準也很精良,但在工業設計上就不如E50那樣富有個性,所以這個世界上有「SONY Style」,卻沒有「AIWA Style」。
( E50與Zippo,大小几乎一樣。)
「Style」這個東西雖說很主觀,但也不是毫無脈絡可尋。SONY和AIWA出於不同的市場定位,在工業設計上的取向涇渭分明。為什麼E50看上去就比S500有「Style」?這和E50乾淨簡潔,布局合理的主視面有很大關係。除了液晶顯示屏,E50的主視面上只有3個小小的按鈕,音量控制和「Hold」開關在機身側面,雖然操作起來很順手,但第一眼是看不到的。而擔負了許多重要功能的的「穿梭操控旋鈕」,在視覺上卻給人以強烈的裝飾感而非功能感。從視覺上,E50給人的感覺是操作非常簡單,這種高科技+人性化的風格,是所有能稱得上有「Style」的工業產品所共同具有的特點。反觀S500,銀白色金屬外殼本來就充滿科技味,再加上一堆按鈕(數了數明顯的按鈕、開關有7個,連USB保護蓋都要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並大大強調一番),十足一副電影裡的科學怪人才能玩得轉的高科技玩具樣,追求「Style」的人士恐怕要避之不及了。
簡潔≠簡陋
別看E50的按鈕不多,但這為數不多的幾個按鈕所實現的功能卻一點也不少。最常用的「播放/暫停」按鈕和音量控制按鈕體型最大,而且安排在最順手的位置,單手拇指便可操作。按下「MENU」鍵,轉動「穿梭鈕」,你就能從設置菜單中體會到E50的豐富功能——在第二級菜單中,可以設置「復讀模式」、「顯示模式」、「音量模式」、「預設音調」、「AVLS」、「嗶音」、「背光」、「時間-日期」、「電腦時鐘同步」、「快閃記憶體格式化」、「重新分組」等多項功能。「MENU」鍵右上方的「REPEAT/SOUND」按鈕可以設置歌曲的反覆播放模式,有重複單曲、重複整個專輯(按SONY的說法是「組」)、重複所有曲目、隨機重複播放等多種選擇。如果長按此按鈕,還可以調出預設的兩種音調模式。「GROUP」按鈕配合「穿梭鈕」,可以在各個「組」(也就是不同的音樂專輯)之間切換。
E50的音量控制比較有特色,非但有常規的連續可調,還可設置為簡單的「高、中、低」三級音量調整。另外還有ALVS這一人性化的設計,一旦此功能打開,音量會限制在最大輸出的-20dB以下,此時按動音量控制鈕只能減小音量,不能增加音量,避免長期大音量使用耳塞造成永久聽力損傷。不過在噪雜的戶外環境,20dB以上的衰減量肯定會造成聆聽上的困難。
E50的音調控制比較有早期家用音響器材的特色,只具備高、低音調的調節,範圍是+3~-4,但單位不是dB。具體的音調控制曲線請參考測試部分。相對其它品牌播放器形形色色的音效控制,SONY的音調控制顯得有些陽春,但讓用戶自己控制音調曲線的做法,比較適合有一定經驗的高端用戶,因為這些用戶是不會將頻率響應曲線隨心所欲地調成各種古怪的形狀的。這從E50出廠預設的兩種音調便可以看出來——在S1和S2兩種預設中,高音都保持平直,而低音分別處於+1和+3的位置,顯然只是為了補償耳塞在低音上的不足。看得出來,SONY的設計師還是頗有「發燒」淵源的。
但在使用功能方面,E50還是有所缺憾,收音、外錄和對錄這些其它品牌常見的功能一概欠奉。然而仔細想想,連iPod這種價位和體積的產品,不也沒有收音功能,要實現外錄不還得藉助第三方附件嗎?與其「樣樣通、樣樣松」,還不如把基本的功能做到極致,這也是「Style」的一種表現方式。
獨門秘技
那麼SONY在哪一方面做到了極致呢?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編碼技術」。在所有快閃記憶體播放器製造商裡,恐怕也只有SONY才專門開發了自有格式的壓縮編碼系統ATRAC3和ATRAC3Plus,目的是以儘可能低的碼流達到最好的音質。ATRAC(聲學自適應編碼)是SONY在1992年專為MD開發的音頻壓縮格式,當時僅有285k一種碼率。2000年受到MP3的壓力,SONY將ATRAC改良為ATRAC3,增加了132k和66k兩種碼率,使得存儲媒體存放歌曲的時間有了2~4倍的增長。雖然這一降低碼率的作法可能會使音質受到一定影響,但事後看來,SONY的這一醉翁之意並不僅僅在於為MD擴容,而是在為SONY自家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作技術準備,因為只有容量有限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才會對音樂文件的大小斤斤計較。
ATRAC3的碼率約為CD的1/10,但SONY去年發布的新一代ATRAC3Plus又將碼率降為CD的1/20,同時相較ATRAC3又沒有明顯的音質損失。為證明新格式的傑出音質,SONY在2003年2月邀請了ITS英國研究測試中心和德國TESTfactory兩家獨立測試機構對ATRAC3Plus編碼作了主觀音質評估,在盲聽條件下得出的結果,ATRAC3Plus在64k碼率下的音質與128k的MP3編碼相當,甚至還要稍好一些。這就是說,在同樣的音質下,SONY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可以比別家使用MP3格式的產品多存放一倍的歌曲。
除了ATRAC3Plus技術,SONY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在電池壽命上也有不小的突破。是啊,存儲容量增加了,但要是放到一半就沒了電,那還不是白搭。SONY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搭載了VME「虛擬動力引擎」,使一節AAA電池最多可以連續播放70小時的音樂,這在所有快閃記憶體播放器裡也是創紀錄的。
所謂「虛擬動力引擎」,其實是索尼開發的一種DSP晶片結構。DSP晶片是快閃記憶體播放器的核心器件,主要功能是實現對各種格式音樂文件的「硬體解碼」。傳統的DSP為專用DSP,晶片的每一種功能都要由專用的微電路對應。比如,MP3解碼和WMA解碼要由同一塊DSP晶片中的不同微電路來完成。而索尼的方案是將DSP內部結構模塊化,各個模塊之間在不同的軟體指令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組合(索尼將其稱為「動態配置」),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藉助這一技術,索尼將DSP的能耗降低到原來的1/4。索尼開發出的這塊DSP晶片編號為CXR704060,曾應用於索尼的第一臺網絡隨身聽NW-MS70D,E50上同樣也用上了這塊晶片。據查,該晶片的功耗僅有4mW。
大廠做工
下面讓我們打開E50,看看這臺機子的內部。
E50整機採用金屬框架結構,兩塊線路板分置框架兩邊,其中一塊負責屏顯和控制,另一塊是信號通道,兩塊線路板間用一個特殊規格的插座直接相連。線路板製作體現出一流大廠風範,元器件選料精良,布局整齊,線路板走線乾淨利落,銅箔厚實,轉角清一色45度,且有大面積地線。接插件均直接焊在電路板上,不用飛線。這些都是以音質為出發點的設計。不過說到飛線,大家可以在照片上看到E50內部竟然有一條極其突兀的飛線,作用不明,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圖片9、10專用DSP與可配置DSP內部結構框圖的對比,專用電路實現3種功能需要三部分功能電路,而VME技術可以將a、b、c、d這四個模塊任意組合,實現與專用電路一樣的功能,同時大大降低能耗。
(左:專用DSP;右:SONY的VME DSP))
由於SONY網絡隨身聽在技術上的獨特性,E50的晶片配置與其它品牌大不相同。東芝快閃記憶體、索尼自有的DSP,還有打著NPC、JRC、Ricoh字樣的各種IC,讓人感到一股股濃濃的「和風」。順便提一句,E50機身銘牌註明該機由上海索廣製造。(圖片4東芝128M快閃記憶體,用於存儲音樂與MP3管理程序。)
這就是SONY的「虛擬動力引擎」,擔任MP3和ATRAC解碼的可配置DSP CXR704060。)
(JRC NJM2776,擔任耳機放大。)
AIWA的S500內部線路板形式與E50不同,但電路結構基本相同,僅有兩點小差別:S500增加了FM調諧部分的電路,並換用了與E50不同的耳機放大IC。大家可以看到正是因為加入了收音電路,S500的體積增大了不少。
(AIWA S500顯示控制、FM收音部分的電路板,收音部分電路全部被屏蔽。)
(S500的主電路板,與E50基本結構相同。)
使用體會與音質評價
評價快閃記憶體播放器的音質,應該將播放器和耳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進行衡量,一副好的耳機,可以為整個系統增色不少。在對E50的試聽過程中,我使用了兩副耳機,一副是E50隨機附贈的原廠MDR-E838耳塞,另一副是本人自用的SONY MDR-7506頭戴式耳機。用隨機耳機是為了了解E50在「默認」情況下的音質水準,大多數消費者都會在這種狀態下使用這臺機器。使用專業級的監聽耳機,則是為了了解E50的性能極限。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用AIWA S500的隨機耳塞聆聽E50,發現這副型號為HP-M170的耳塞雖然貌不驚人,但音質毫無疑問比E838強上許多,而且帶有歐洲耳機的風格。由於不是測評AIWA機器,所以我只在此提一下,不作進一步的說明。
測試所用的唱片有兩張(很可惜我手邊沒有以假人頭方式錄音的CD,其實這類唱片才是評論耳機類產品的最佳工具),一張是U2最新專輯《How to Dismentle an Atom Borm》,以64kbps碼率的ATRAC3Plus編碼,另一張是環球公司的古典SACD樣片《The Ultimate Audio Experience》, 以256kbps的最高碼率ATRAC3Plus編碼。SonicStage的編碼速度不算快,在我的配備了1.6G Northwood CPU的電腦上對一張70分鐘的CD進行編碼大約要10分鐘以上,比燒錄一張CD-Rom的時間還要長。ATRAC3Plus的編碼速度應作為今後改良的一個重要方面。
使用MDR-E838:E838應該說是SONY入門級的Hi-Fi耳塞,大多數國產快閃記憶體播放器所附贈的價值人民幣不超過10元的耳機根本不是它的對手。使用這副耳塞時,E50能提供足夠的音量。如果是播放一般的流行音樂,我甚至不用將音量開到最大,也能毫無問題地在嘈雜的公共汽車上聆聽。但同樣情況下,對於動態幅度變化較大,而平均錄音電平卻較低的古典音樂,在安靜的音樂片段,你會感到音量不足。
全頻段的平衡尚好,在關閉音調控制情況下,有經驗的聆聽者會嫌音質偏瘦,較為單薄。但因為整體音質比較柔和,在習慣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很快適應這種音質,並投入到音樂中,忘記這方面的小小缺陷。聰明地運用音調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系統的聽感。對於節奏強勁的流行音樂(U2),我將低音調整到+3的位置,並將高音設置到-1,此時低音稍有膨脹,但力度與衝勁大大強化,比平直設置大為過癮。之所以將高音置為-1,是因為我嫌平直相應時的高音稍稍有些刺耳,衰減一檔,聽感高音變得比較平滑,而高頻的延伸卻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
聆聽環球古典音樂,高碼率轉碼的音質比較滿意,感覺音質比U2好上一個檔次,不過這也可能是原來的CD錄音品質上的差別。高音音調仍然要設在-1,這樣小提琴高音區的質感會變得非常柔滑。低頻即便提升到最大,對低頻的影響也遠不如流行音樂那樣明顯,雖然音樂厚度有些微提升,但定音鼓、管風琴這些低音樂器的雄壯音質根本表現不出來。
由於快閃記憶體播放器電源電壓的限制,即便加上直流升壓,播放器信號電壓擺幅仍然不足以滿足高要求的古典音樂播放,這是所有使用普通電池、充電電池,甚至一部分採用鋰電池供電的隨身聽播放器所存在的通病。E50在這方面也不例外,雖然可以放得很大聲,甚至大到稍微嫌吵的音量,在音樂高潮到來時,聽感上仍有「阻塞」感,或者說是耳機過荷的感覺。
如果不考慮所有耳塞和快閃記憶體播放器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E50配合E838耳塞的音質可評論為清麗、細緻,有一定的力度感,在市場上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中音質屬於上乘。
使用MDR-7506:這幅耳機是索尼業務級耳機中的中檔產品,阻抗63Ω,靈敏度106dB/mW,所以E50也能比容易地進行驅動。
通過MDR-7506聆聽,你會驚訝於E50這樣小的機器也能有如此強勁的低頻表現。聆聽U2,低音只需提升一檔甚至完全不用提升;聆聽古典音樂,基本可以不用提升低頻。與使用E838時對照,你會發現能夠多聽到許多低頻樂器,低頻細節。馬勒交響曲中的定音鼓和管風琴這會兒都出現了,形體都非常清晰,低頻的音高定義準確,同時又有很令人滿意的量感和彈性。
高頻不做衰減,質感已經很滑爽,但衰減一檔以後感覺同樣很好,纖細又不失柔和,我相信這種稍事修飾的音色更容易討到對聆聽舒適感比較在意的人群。
高低頻的調節都會對中頻產生影響,但不會改變整個系統較為透明、準確、圓潤,同時稍顯清淡的中頻。E50人聲的純淨度在快閃記憶體播放器產品中是顯得比較突出的。
音域平衡有了很大的提高,音質變得更豐滿,更柔和,與使用E838時相比呈現出更溫暖的色調。由于振膜面積加大,聲音聽來更加輕鬆,讓人一下子不敢相信音樂是從這麼一個打火機大小的播放器中流淌出來的。
動態雖有改善,但仍不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超大範圍起伏,表現在阻塞感大大減弱,但代之以高潮時驅動不足的感覺。看來隨身聽產品在動態上的不足,不是換用高檔耳機所能解決的。
總體來說,E50配合MDR-7506的音質有著日本聲精緻細膩,低頻質量較好的特點。可以聽出,E50可以通過換用更高級的耳機,大幅提高音質水準。而且,能夠驅動大型頭戴式耳機的E50,在驅動其它任何耳塞時相信都不會遇上任何問題。
觀點
很多鐵桿的音響發燒友不會對任何隨身聽產品發生任何興趣,甚至從感情上就排斥這一類產品。的確,相比家庭環境下使用的由各種單據件器材組成的完整音響系統,哪怕是CD隨身聽也顯得那麼的不入流。但是,即便你能背上上一臺高級CD機、一臺高級機耳機放大器,外加它們所需要的笨重供電系統,在戶外的嘈雜環境下,你也不會比用一臺高質量的隨身聽產品多聽到多少聲音細節。與其如此,不如換一種視角,放下「金耳朵」架子,你會發現,像E50這樣方便攜帶的音樂播放器,並不會給你的音樂欣賞帶來障礙,相反,它所帶來的隨時隨地的欣賞樂趣,同樣也能讓人沉醉其中。況且,E50的表現,足以讓我對這一類產品的音質刮目相看了。
附錄:
E50實測電性能
音頻產品的音質,與設計製造工藝密切相關,而看過E50的內部工藝,讓我們對它的音頻性能充滿信心。對E50進行的實測也證明了這一點。
本刊所進行的測試使用CBS公司出品的CD機專用測試碟《Test CD-1》,將其中的測試信號用SONY的SonicStage軟體轉換為256kbps碼率的ATRAC3Plus格式文件傳輸到E50,然後測試其耳機輸出埠的性能指標。
無論是採用1.5V的鋅錳電池還是1.2V的鎳氫充電電池,直到電池電量耗盡之前,E50的最大輸出都可以穩定在350mV。我原本擔心採用鎳氫電池會影響到最大輸出,但看來SONY的直流電源變換電路具有很好的性能,音質不會隨電池電壓的下跌而衰退。
預置音量狀況,設於「HI」模式,輸出低於最大值約20dB;設於「MID」模式,輸出低於最大值約30dB;設於「LO」模式,輸出低於最大值不到44dB。
打開ALVS電路,E50的最大輸出被限制到僅有30mV,衰減了21dB,相當於預置音量的「HI」模式。無論你使用多高靈敏度的耳機,在這種音量下欣賞音樂都會因為人耳等響度曲線的作用而變得單薄乏味。此時對E50進行高低音調的提升是必要的。
E50的音調曲線令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所謂+3和-4的調節範圍竟然是如此的不對稱,以至於我起先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搞錯。但無論我用點頻測量還是掃頻測量,結果都是一樣:將低頻設置到+3,在從50Hz~125Hz範圍內,低頻提升最高處只有0.3dB,高頻在10000Hz處達到最大提升,也只有1.4dB。這一測試結果與聽感嚴重背離,又一處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之處。
聲道分離度情況也比較滿意,全頻超過60dB(低頻),在10kHz和16kHz時分離度也高達73dB以上,1kHz時更超過了81dB。
由於採用了有損編碼,本機的信噪比指標應該僅取決於所用的編碼格式和參數。在MP3的最高碼率和ATRAC3Plus的最高碼率下,測得的信噪比幾乎相同,都在83dB以上。
以-60dB正弦波測量動態範圍,結果為86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