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一詞,源於英語中的Uniform,在英語中,Uniform分為「uni」(統一、一致)和「form」(形式)兩個部分,其本質含義是統一的服裝。
禮是從端正容貌、整齊服飾和使用得體的辭令開始的。《禮記》說:「禮儀之始,在於正衣冠。」「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在公共場合必定體態端正、服飾整潔、表情莊敬、言辭文雅——這既是內在修養的表露,也是對他人的尊敬。積極進取的人總是把精力集中在修身和學習上,服飾但求整潔,與自己的身份相稱,不與人在生活上爭奇鬥豔、炫富擺闊。唐朝時,高麗、新羅、日本的留學生曾來中國學習這種文明的制度——「衣冠文物」,可見「衣冠」這兩個字有多麼重要!
一、衣冠是文明的標誌
服飾是文明時代的產物。相傳在五千年前,黃帝的夫人嫘祖就發明了蠶桑絲綢,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這一傳說並非空穴來風。浙江餘姚距今約 7000 年的河姆渡遺址,出土過一件盅形的文物,上面畫著四條蠕動著的蠶,還有一圈幾何形的文飾。專家認為,上面的這幾條蠶,已經屬於家蠶的形態;那一圈幾何形的文飾,很可能就是當時絲織物上紋樣的寫實。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嘉興的錢山漾遺址發現了一塊距今四千多年的殘絹,可見,至遲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穿絲綢衣服了,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證明我國是悠久的絲綢王國。當時人們的衣服質料,除了絲綢之外,更多的是用麻。而衣服的作用不光禦寒、遮羞,還有表達內心情感的功能,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古人所說的服飾,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頭衣。頭衣是指覆蓋在人頭部的織物,今人統稱為「帽子」。先秦時因為形制的不同,而有冠、弁、冕等名稱。在儒家的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對頭髮倍加珍惜。頭髮經常洗濯,甲骨文中的「若」字,就像人洗髮之後、用雙手理順之形。頭髮洗淨之後,要梳理整齊,挽成髮髻盤好,再用玉、骨或竹做的簪子固定住,講究的則還要用一塊稱為「纚」的帛把髮髻包起來,然後再戴上冠冕——這樣打扮自己,是一種嚴肅的人生態度的表現。先秦時期,只有成年男子才能戴冠。冠是身份的象徵,因此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爭中被對手砍倒在地後,他仍從容地系好冠纓,說:「君子死,不免冠!」後世冠冕的形制不斷變化,到宋代有「幞頭」等叫法。
上衣。今人所說的衣服,古人有嚴格的區別:上衣稱「衣」,下衣稱「裳」。上衣用兩條腰帶束系,一條是布的,用來將衣服的腰部收緊;另一條是皮革的,縛在布腰帶之外,主要用來系掛各種常用的物件。中國古人穿的衣服有鮮明的特色——漢族人的衣襟一律向右掩,稱為「右衽」;而當時周邊民族卻流行「左衽」的樣式。春秋時期,周邊民族進攻中原,管仲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保衛了中原王朝的安全。對此,孔子高度評價了管仲的歷史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下裳。先秦時代還沒有出現後世的褲子,當時人們的下身衣服是用布片聯綴而成的,其樣式有些類似於今人所說的裙子。據文獻記載,當時的布每幅二尺二寸寬,前面是三幅,後面是四幅,在腰間相交,彼此疊壓處有褶。由於兩腿不時地活動,使得大腿很容易暴露在外,因此腰的兩側各用一塊稱為「衽」的布條來遮掩。
足衣。足部的衣飾主要有鞋和韤。先秦的鞋有單底和復底兩種。韤的作用有些類似於今天的襪子,不過要厚實得多。
二、穿戴的要則
服飾還可以展示人的志尚、修養和氣質。人與人接觸時,影響最直接的便是彼此的服飾。
第一,衣冠的穿戴要緊湊。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了「三緊」的標準,即頭緊、腰緊、腳緊。「頭緊」,是指要把頭髮梳好,將簪子插得整整齊齊;帽子要戴正,帽帶一定要紮緊。「腰緊」,是說要把腰帶束好。「腳緊」,則指要把鞋帶繫緊。只有帽帶、腰帶、鞋帶都紮緊了,人的精神狀態才會顯得振作,也才能表現出對人、對事的尊重。朱熹還說:「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結兩衽紐帶,不可令有闕落」,如果這些地方不注意,則「身體放肆、不端嚴」,會「為人所輕賤」。《禮記》裡也曾說「禮儀之始,在於正衣冠」。所以自古以來,無論男女,早晨起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頭。西安的陽陵是漢景帝的陵墓,裡面出土了很多俑,俑的頭髮都梳理得很講究,髮髻也很多彩,沒有一個是披頭散髮的。現在我國大陸很多學校門口都有「整容鏡」,要求學生到學校裡來,先需對著「整容鏡」照一照,如果頭髮衣飾等沒有整理好,就需整理好以後才能進校;臺北松山火車站的大廳裡也有一面大鏡子,上面寫著「整肅儀容」四個字,可見兩岸的理念是一樣的:在公共場合一定要整肅儀容。
第二,衣著不能過於暴露,尤其是女性。女同志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袒胸露背,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還會引發一些別的問題。有人說,「男同志穿得越多,越紳士;女同志穿得越少,越時尚」,這是一種誤導。這樣的時尚,我覺得不一定好。正如某句笑話所言,「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禽流感」。女同志穿著拖鞋、背心以及不太正式的短褲,堂而皇之出入任何場所(包括上飛機),對周圍的人似乎熟視無睹,這樣的時尚恐怕有點不正常。
第三,衣著要注意身份和場合。衣著要跟年齡一致。古人認為,外表的衣服要與內在的德性相稱,要跟內在的情感一致。如《禮記》說「童子不衣裘裳」,意思是說小孩子不要穿裘皮衣服,因為裘皮衣服太過華貴,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不配穿這樣的衣服,即使穿上了內與外也不相稱。另外,從健康的角度來講,皮衣服穿了上火,對小孩子沒有好處。
衣著也要與場合協調。比如去參加喪禮,要穿黑色或白色的素服,因為在這個非常特殊的場合,所有的人都在為失去一位親友而悲痛,甚至在哭泣。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去參加喪禮的時候,穿著色彩豔麗的衣服,甚至塗口紅、化妝;有人穿的是黑西服,但領帶卻是花的——這些都跟整個喪禮的氣氛不協調,是很忌諱的、非常失禮的行為。相反,假如你正在服喪中,穿的衣服非常素氣,那就不要參加他人的婚禮。在公共場合也有類似的問題。如在某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 60 周年的晚會現場,女主持人穿了鮮豔的紅馬甲,合唱隊的人都穿著西服、打著領帶。八年抗戰,我們犧牲了幾百萬生命,回想起來,誰的心情都很沉重。但女主持人穿著紅馬甲卻彰顯著節慶的快樂,這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一身洋打扮的歌唱者也讓人覺得不協調:到底是中國人在紀念抗日戰爭呢,還是西方人在紀念抗日戰爭?
衣著還要與職業相稱。著名演員王剛曾提到,他上小學的時候,男同學們非常迷戀一位女老師,而這位女老師穿著特別樸素,所以,當時全班同學都跟著穿得很樸素、很乾淨——這就是這位女老師給孩子們的正面影響。假如學校的老師們都放蕩不羈,衣著追求怪異並以此為美,那對學生的影響就會很消極。女老師尤其不能花枝招展,如果成天換首飾、衣服,學生就無法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不同的職業對於著裝有著不同的要求,身在職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著,至於回家以後怎麼穿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服飾要注意民族特色
服飾要有民族性。服飾是一個民族最顯眼的文化表徵,許多民族如印度、阿拉伯、蒙古等都有自己的服裝。在漢唐和明朝,我們的服裝是非常漂亮、非常有民族個性的。辛亥革命把清朝推翻以後,孫中山發明了中山裝。文革以前,毛澤東、周恩來都穿中山裝,可是現在卻幾乎沒人穿了。而前兩年流行一時的唐裝,還沒有被大家普遍認可。那麼,有關部門能不能動動腦筋,設計出幾款既符合民族傳統、又能被大家所接受的服裝讓我們來穿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多人都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是自豪的,也願意穿民族服裝。可是現在,適合我們穿的民族服裝非常少。在正式場合比較省事的選擇是西服,但西服需要你花很多時間去伺候它。我在臺灣以及國外一些地方,看到許多開車的人都把西服掛在車子裡或架子上,有的人甚至在馬路上拎著西服走,這些人實際上已經成了西服的奴隸。有資料說,經常打領帶的人,腦供血會受到影響。據說在日本,現在就有很多人穿西服不打領帶。我想,穿西服不打領帶,還不如我們不穿這個衣服。
中國的衣冠文物,綿延數千年,對東亞文化的影響很大。我們有非常值得誇耀的民族服裝,值得我們珍視和保護。
當然英國是校服公認的發源地,大約在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時期就出現了校服的萌芽,至今有將近500年的歷史。而最早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校服出現於中世紀初歐洲的英國教會所創辦的學校。由於當時學校大多為教會所創,所以校服的款式也帶有當時教士裝扮的風格:長及腳踝的藍色制服外套,並配有豐富褶皺的襯衣。校服的顏色多採用統一的藍色,因為英國人認為穿藍色的校服會讓學生更為謙遜;當然那時候藍色的布更便宜也是主要的因素。
世界最早、最古老的校服
霍舍姆基督公學(Christ's Hospital in Horsham,簡稱CH)的藍袍校服(Blue Coat)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校服,該校服又被學生特稱為「Housey」。藍袍制服是英國「穿藍色制服的學校」(Bluecoat Schools)的學生所穿服裝的簡稱,它也是教會創辦的學校的代名詞。霍舍姆基督公學即是穿著藍制服學校的先驅又是保持傳統校服慣制的典範。藍袍校服起源於以前學生所穿的古雅的、與教士所穿的長袍相似的藍色制服、古尼可絲褲和長襪。這種外套長及腳踝,袖子十分合適直到腰部以下,有著豐富褶皺,用很厚的、密集的毛織衣料做成。制服上的白色領巾源於18世紀的神職人員所穿的相似的衣領。同時,在喬治時期,古尼可絲褲也被補充到整套服裝上。外套的前面釘有一排銀質的鈕扣,每個鈕扣上都刻有King Edward VI(愛德華六世國王)的浮雕像。外套與短褲搭配著穿,短褲每個膝蓋上各有3個銀質鈕扣。這款著名的及地式藍袍校服始自學校在都鐸時代成立時,其作為學生的日常校服一直沿用至今,設計並沒有太大改動。
一道獨特、威嚴的風景線
霍舍姆基督公學,是英國一所著名的傳統公學,由英皇愛德華六世創辦於1552年。學校原校創立於倫敦,並於1902年搬遷到西薩塞克斯郡賀森(Horsham)以南的郊外。它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校原來只招收男生,現在該校提供男女生的教育服務。由於霍舍姆基督公學是一所寄宿學校,因此,學生們總得穿著拖地長袍式制服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在過去的歲月裡,每當新學年開始時,在各處的地鐵終點站就會看見穿著藍制服和黃襪子的男孩們乘車去學校,形成了一道特別的、威嚴的、靚麗的風景線。據說, 由於長時間穿著支撐著引人注目的、長及腳踝以下的長度和有著容量極大衣褶的厚重的裙式長袍, 使得在男孩子們中間可以逐漸形成一種整齊有韻律的、優雅的、威嚴的步態。在每年九月份的「St.Matthew’s Day」,克萊斯特慈善學校的代表團由學校的音樂指揮家列隊行進,在走過倫教城區時,他們與眾不同的穿著服飾每次都能引起迷惑不解的觀眾們興奮的談論。同時他們還享有參加「Lord Mayor」十月份舉行的遊行閱兵表演的特權。
不變的藍袍校服(Blue Coat)
據《每日郵報》報導,幾個世紀以來,英國霍舍姆基督公學的學生們一直身穿威爾斯風格校服:一件用銀質徽章固定的藍色長外套、圍在脖子上的白色亞麻布領巾、一條狹長的皮帶、古尼可絲褲、黃色長襪和黑皮鞋,外套裡面穿著寬鬆的無領襯衣。2010年,該校校長想為學生們更換款式現代的新校服,於是讓學生們就此事投票。投票的結果卻出乎意外,全校800多名學生中的95%都希望繼續保留傳統式樣的校服,學生們認為這套傳統風格校服是學校的驕傲,他們親切地稱呼這件藍色長袍為「家中一寶」。因而,如今霍舍姆基督公學的學生們還穿著幾百年前的服裝,並以此為榮,該校校友驕傲地稱自己為Old Blues。
藍袍制服在英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藍制服在穿著活動方面雖然有很多不便,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校制服,它是獨特的,它被賦予了深刻的歷史意義上的內涵,是一種信仰和榮譽的象徵,穿上它你不會被忽視,會有一種莊重、自信的感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教會在教育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表明了英國教會學校穿著校服的制度是非常複雜、嚴格和教條的。當然,這一點也充分反映了英國人固有的那種保守、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性格特徵。
如今這些早已存在的學校,大多數在很久以前就取消穿藍制服而改為穿著較為時尚的服裝,只是保留沿用了學校的名稱。但是,為了某些特殊場合的需要,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仍舊一直保留著「藍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