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棹廬主︱梁山招安之謎:落花啼鳥總關愁

2021-02-07 大河奔流工作室

上回我們講到,《大宋宣和遺事》在招安情節上,把宋江寫成是個忠君報國的赤膽忠臣。

那麼,除了《大宋宣和遺事》,宋末元初還有哪些作品寫到了宋江的招安故事呢?

宋末元初童甕天的《甕天脞語》,就記載了一首宋江為謀求招安,在李師師家裡所作的表露心跡的詞。

詞曰:「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鮫綃籠玉,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銷得?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閒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在這首詞裡,宋江不但講到了自己對招安的期盼,「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也直抒了自己「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可是「四海無人識」的一腔熱誠。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詞裡對宋江受招安情節的描寫,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詞裡的宋江,早已洗脫了《大宋宣和遺事》裡被張叔夜「招誘」時的那份無奈,而變成了一個主動謀求招安,冀盼報效朝廷的忠義之士。

宋江在李師師家裡題詞這個故事,在當時的民間應該是廣為流傳的,這也就是明人楊慎在《詞品·拾遺·李師師》裡所說的「小辭盛於宋」的意思。所以,童甕天才會將它收錄在自己的書裡。


而宋江受招安情節的這一重大變化,至少有這樣兩個意義:

一是極大地增強了宋江身上的「忠義」元素,在這首詞裡,主動謀求招安的宋江身上,那全忠仗義、忠君報國的思想已經是昭然若揭了。

二是從一個側面充分證明,至少早在宋末元初的水滸故事裡,宋江的忠義形象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

元人陸友在《杞菊軒稿·題宋江三十六人畫贊》這首詩裡,也寫到了宋江受招安的事情。

詩曰:「睦州盜起隳連城,誰挽長江洗兵馬。京東宋江三十六,白日橫行大河北。官軍追捕不敢前,懸賞招之使擒賊。後來報國收戰功,捷書夜奏甘泉宮。」

從陸友的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晰讀出這樣兩個不爭的事實:一是「誰挽長江洗兵馬」「懸賞招之使擒賊」等詩句,寫出了宋江他們受招安擒方臘的忠君之舉;二是「後來報國收戰功,捷書夜奏甘泉宮」等詩句,則寫出了宋江他們「統豺虎,御邊幅」「平虜保民安國」的報國之心。而那徵遼報國的故事,簡直就要呼之欲出了。

於是,到了元明間無名氏《梁山七虎鬧銅臺》雜劇裡,吳用就唱道:「有一日聖明主招安去,掃蠻夷,輔聖朝,麒麟閣都把名標。」而宋江則說得更加具體:「安邦護國稱保義,替天行道顯忠良,一朝聖主招安去,記保華夷萬載昌。」

而元明間無名氏《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雜劇,甚至就直接寫宋江他們抗擊遼國的故事了。

綜上所述,招安是歷代水滸故事的固有情節,是塑造宋江形象的重要環節。

隨著宋元明三朝社會風雲的急劇變幻,社會思潮的不斷融入,水滸故事中對招安情節的描寫也在不斷深化,不斷豐富。宋江那全忠仗義,忠君報國的忠義形象,也就隨著招安情節的深化,而日益豐滿,逐漸成型了。

(三)小說對招安故事作了獨創性的改造,從而極大地深化了小說的主旨。

通過對歷代水滸故事中招安情節變化的梳理,我們就可以清晰發現,《水滸》小說對招安情節,作了獨創性的改造。

這個獨創性的改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讓宋江在梁山事業最為輝煌的時候,委曲求全,主動謀求朝廷的招安。

《水滸》小說裡的招安,既不是《宋史·張叔夜傳》裡的因兵敗被困,而被迫接受的招安,也不是《大宋宣和遺事》裡的朝廷出榜招諭,張叔夜招誘歸順的招安,而是宋江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大好形勢下,主動謀求的招安。

這就與走投無路時的被迫招安或招誘歸順的招安,有了質的區別。

張錦池先生在《水滸傳考論》中指出:宋江前後五次「鑽刺關節」,謀求朝廷招安,「顯然是要說明:宋江雖歷經種種磨難,但忠於宋室之心始終不二,可以委曲求全,可以忍辱負重,真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此論甚是。

《水滸》小說編寫者對招安背景這一別具匠心的改造,就是為了寫出宋江那熾若烈焰的忠君報國之心。

也就是說,越是在梁山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宋江越是要主動謀求招安,以實現自己全忠仗義、忠君報國的人生目標,這樣也就越是寫出了宋江的忠義之烈,報國之切。

其次,讓宋江在招安後「平虜保民安國」,「竭力捐軀,盡忠報國」,但最後卻難逃「奸佞之臣」的毒手,只得飲鴆而亡。

《水滸》小說對宋江招安後的結局,作了這樣三個別具匠心的安排:

一是,梁山受招安之後,朝廷只授宋江為破遼都先鋒,盧俊義為副先鋒,其餘眾頭領均為白身,說是留待以後建了功,再加官受爵。這樣就與李若水的《捕盜偶成》和《大宋宣和遺事》裡所寫的,梁山三十六人一招安,就全夥拜爵封官的情況,完全不同了。

二是,梁山受招安後即徵遼,但是徵遼開篇所寫的,卻是因濫官專權,在陳橋驛任意剋扣朝廷賞賜,致使梁山軍校怒殺濫官,而宋江不得不滴淚斬軍校的故事。這樣就與《宋史·徽宗本紀》、《宋史·張叔夜傳》裡所記的宋江招安後不知所終的情況完全不同了。而陳橋驛特殊的地名,宋江的滴淚斬軍校,又會讓人產生無窮的聯想。

三是,梁山受招安後,先後徵遼國、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平虜保民安國」,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宋江最後卻難逃「奸佞之臣」的毒手,只得飲鴆而亡。這樣就與《大宋宣和遺事》裡所寫的梁山招安後三十六人俱皆授官,宋江後因平方臘有功而封節度使的煊赫結局,完全不同了。

《水滸》小說編寫者對招安結局這一別具匠心的改造,既寫出了宋江「死於九泉,忠心不改」,「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的忠之烈,又寫出了奸佞之臣「屈害忠良」,「變亂天下,壞國,壞家,壞民」的惡之深。從而就在客觀上對那個「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大賢處下,不肖處上」的「冠屨倒施」(李卓吾語)的社會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在本質上揭示了那個社會的殘酷和血腥。

《水滸》小說對宋江招安結局的這一獨創性改造,極大地深化了小說的主旨,從而將小說推上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並在世界文學的歷史長廊中永久地煜煜生輝。具體可參閱《水滸主旨之謎》一文,在此不贅。


那麼,《水滸》小說為什麼要對招安情節作這樣的改造呢?

我們覺得,《水滸》小說對招安情節作如此處理,既遵循了水滸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忠義」元素日漸增強的內在邏輯,也密合了對明初屠戮功臣深表「不平」的社會思潮。

據記載,明初朱元璋大規模地殺戮功臣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在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反案,株連三萬餘人;一次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謀反案,株連一萬五千餘人。

在這些被殺戮的人員中,不乏參與徵伐蒙古貴族以恢復漢族統治地位和徵伐地方割據勢力以實現國家統一的功臣名將。於是,這些被殺功臣名將的悲慘遭遇,引起民間對他們的同情、不平和懷念,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對此,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有深刻的論述:「至於宋江服毒的一層,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統一天下之後,疑忌功臣,橫行殺戮,善終的很不多,人民為對於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見,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這既是對宋江這些忠臣已逝的感嘆,也是對高俅這些奸佞當道的憤慨。但是,儘管日月欲懸忠烈膽,可是風塵難障奸邪目。在這樣一個「大賢處下,不肖處上」的時代,宋江們又有什麼辦法呢?進而言之,《水滸》小說的編寫者又有什麼辦法呢?「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這就是宋江們的最好歸宿了。

所以,宋江們招安的悲劇,就深刻揭示了忠義之士「竭力捐軀,盡忠報國」,最終卻難逃奸佞毒手的現實。從而既寄託了對宋江這些忠義之士的深深哀悼,又反思了「宋何以亡」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宋室之所以會亡於異族,並不是無人可用,而只是「滿朝文武,多是奸邪」。

這,就是《水滸》小說如此寫招安的意義所在。

 圖片取自網絡,作者連海中人



相關焦點

  • 水滸宋江為啥主張招安?民以食為天,不招安梁山必亂
    細究起來,宋江之所以會選擇招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迫於梁山的經濟壓力:為了讓眾兄弟眾將士吃上飽飯,他不得不選擇招安。  在王倫時代,梁山上只有三四位頭領,一二百位嘍囉,他們獲得錢財的方式十分簡單,就是搶劫過往的客商。梁山地域寬廣,號稱八百裡水泊,又是幾個縣區的交界之地,不乏商旅來往。
  • 梁山好漢中共有多少人反對招安?只有三人,接受招安才是大勢所趨
    那時我總想,若是好漢們沒有接受招安,一直在梁山上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該是多麼美好啊!長大後再讀《水滸傳》,居士我才明白,接受招安是梁山好漢們必然的結局,不招不行。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究竟有多少人支持招安,又多少人反對招安?其實真正反對招安的人少之又少,明確反對招安的人,數來數去也只有三個。
  • 宋江帶梁山好漢招安,結局讓人惋惜,唯有一人大難不死還如願所償
    風風光光上梁山,窩窩囊囊被招安,浩浩蕩蕩徵方臘,悽悽慘慘把朝還。可以說宋江,把大好形勢徹底葬送,有太多的人斷送了性命。水滸傳》對宋江這個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這是一個初看白,再看灰,細看黑的人物。宋江是真的為了自己的理念不惜一切的人,他的理想就是通過殺人放火受招安的路線,為朝廷效忠,他不惜犧牲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命,自然也包括別人的命。但這並不是說,宋江不是真心為自己的兄弟們著想。但是卻有一人,一直追隨他,最後還得償所願,抱得美人歸,這個美人可不簡單,還是皇帝的女人,她就是李師師,這個人不用多說就是他浪子燕青。
  • 梁山若是不招安,下場會怎樣?答案就是如若不招安,下場會很慘!
    有人問我,如果當時梁山好漢不接受招安會怎樣?我回答就倆字:滅亡!招安是最好的出路。還有條出路,就是散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除此之外別無他路可走。你梁山的地盤跟人家方臘沒法比,人家方臘有六州五十二縣,梁山才多大地方。再者人數方面,方臘有將士幾十萬,梁山才多少人馬。雖然梁山大敗高俅童貫,但這算不得什麼。真若惹急了天子,到時候龍顏大怒,派遣有能之士帶領天兵一到,分分鐘滅梁山的事,所以梁山的原朝廷將領,如林衝、呼延灼等很了解朝廷實力。
  • 水滸傳中錯怪宋江招安之心,其實這是宋江為梁山謀求的唯一出路
    所以他起初接到晁蓋的極力邀請,卻仍不願上梁山。混跡於黑白兩道,只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對黑道天生嚮往。所以他上梁山之初,就沒有打定終身落草的想法。這與眾多草莽英雄是截然不同的。梁山好漢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戰略眼光,還沒有堅定的信念。他們都是為了保命不擇手段之人。此等人群,很難有大作為。
  • 梁山之所以因招安而沒落,罪魁禍首竟然是紅顏禍水的李師師?
    不得不說,梁山泊上的男人們思路清奇,從常年的性壓抑中,他們想到了李師師,又從李師師的身上找到了一條可行的招安之路。 就像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這些男人意識到,只要這名妓在皇帝老子耳旁吹一吹風,其效果就好過梁山千軍萬馬齊出動。就這樣,梁山之上顏值最高的燕青小哥被任命為公關主管,專門負責這場推銷梁山群雄的計劃。
  • 此人武藝勝過梁山五虎將,比宋江更早被招安,還暗示了梁山的命運
    《水滸傳》中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人數已經相當之多,作者施耐庵能夠將這些角色不重樣的塑造出來已是不易,何況他還能夠將其中的一些重要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這就更不容易了,尤其是魯智深、武松、林衝這些個角色,你也許都沒讀過《水滸傳》的原著,甚至壓根就對這段故事不感興趣,但你一定從各種信息渠道聽到過「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林衝風雪山神廟」
  • 梁山108將,到底哪些人真心想招安,哪些人一直反對?
    但是,宋江掌權之後,梁山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明確了梁山的價值觀和文化,明確了「替天行道」和「忠孝禮義廉」的文化,明確了招安朝廷的發展方向,組織結構也進一步合理和穩固,各個山頭、個人利益也得到了充分平衡,人員在梁山的各個崗位上也都儘可能地發揮了各自特點。但是即便是這樣,對於宋江的招安目標,依然有人反對有人支持。
  • 如果不接受招安,梁山人馬是否不會這麼悲慘?解決是否定的
    ,梁山上面每個好漢都武藝高超,為什麼非要向朝廷妥協呢?倘若不接受招安,是不是這些人也都不會去世,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如果當初不接受招安的話梁山的這一批人馬又都會是怎樣的結局。首先從人口問題先開始討論,在當初的時候,這一批軍隊的組成都是來自各個地方的草寇。
  • 梁山招安後,到底誰的成就最大?這兩人不分伯仲,官職都比宋江高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招安後,並沒有馬上獲得朝廷的封賞,而是先被派去攻打遼國、平定方臘之亂。說得難聽點,梁山好漢一招安,便淪為了朝廷的炮灰。直到平定方臘之亂後,朝廷才下詔封賞梁山好漢。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反常的決定,即使朝廷想讓梁山好漢當炮灰,難道不該是招安後就封賞梁山好漢嗎?
  • 落花啼鳥情難了,紅妝綠淚誰調笑;十首小令,往事悠悠多少
    飛雨落花,無情的淚,終究痛了誰的心扉?幸福和痛苦只不過都是過眼雲煙,或許輪迴,只是妄想來世的千年一醉,很美。——皛玊題記春來了,記得你說過,看花落、聽水流,是最好的陪伴。還記得,你說天涯海角,是最美的相隨。怎知轉身便相忘於紅塵,獨留一人空回憶。
  • 如果宋江死活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最後會怎樣?只會有一種結局
    《水滸傳》裡面最令人唏噓的事情,莫過於宋江從梁山隊伍建立完整之後就開始謀劃招安的事情,最後被招安的梁山好漢卻被朝廷一個一個的幾乎全部害死,令人忍不住思考,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的結局會不會好一些呢?
  • 梁山好漢表面稱兄道弟,背後卻並非如此,僅招安一事便可看出許多
    那麼說完這個大概,再來說一個對於梁山至關重要的決定--招安!上了梁山的人叫什麼?叫賊寇,而一世為賊,後世永為賊?這是宋江最初的說辭,那他究竟有沒有在為兄弟們考慮?我相信是有的,只是朝廷容不下這群從匪變官的人,而宋江自顧自的認為,只要自己做得好,朝廷會包容自己的。
  • 梁山好漢滅亡的原因:宋江殺錯一人,信錯一人,未殺一人
    他經常帶領好漢們劫富濟貧,也打贏過許多戰爭,他的選擇可謂關乎到梁山好漢的生死存亡。但很多小夥伴將梁山覆亡的責任都歸結到宋江同意招安一事上。但只要大家認真分析當時形勢的話,就會發現這個觀點是謬誤!宋江的招安之議完全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也是他為梁山好漢設身處地考慮的最佳決議。若宋江拒絕招安,只恐怕梁山好漢的意志會逐漸消散,最後也只能是滅亡。宋江招安有爭議
  • 宋江精通的超前心理學:以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為其招安大計鋪路
    可在後來,晁蓋意識到不對勁,宋江一心歸附朝廷,讓武夫和讀書人群體之間發生了碰撞。所以,在書中有這麼個插曲。宋江在晁蓋臨死前,依然不放棄招安的念頭。晁蓋知道這是大勢,所以,死前跟宋江說過這樣一句話:「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 宋江精通的超前心理學:以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為其招安大計鋪路
    可在後來,晁蓋意識到不對勁,宋江一心歸附朝廷,讓武夫和讀書人群體之間發生了碰撞。所以,在書中有這麼個插曲。宋江在晁蓋臨死前,依然不放棄招安的念頭。按理說,晁蓋也是個明事理的,怎麼會為了自己的仇恨,這麼武斷的定下梁山首領的人選?很多人認為,他是將死之時,因為心中激憤隨口說的。但筆者認為,晁蓋絕對是有意為之!為什麼?因為自從宋江上山,就屢次請纓下山作戰,明顯有拉攏人心的姿態。這一點並非是筆者的陰謀論,諸君可回頭細查。有一回讓筆者最為深刻,也直接暴露了宋江的領導欲。
  • 說禪解詩:落花寂寂啼山鳥—我讀王維《寒食汜上作》
    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