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可以說是整個水滸傳中的靈魂人物,坐上了梁山頭把交椅,麾下猛將如雲,面對高球的三次徵討,梁山好漢齊心協力,擒拿住了高俅。但是宋江和吳用一商議,不顧眾英雄的反對,將高球釋放,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得到朝廷的詔安。
所以在現在很多人看來宋江假仁假義,他舉著替天行道的大旗,卻做著拋棄兄弟,升官上任的把戲。他嘴上說著朝廷奸佞當道,卻親自釋放奸佞,並且以禮相待。很多人把虛偽的頭銜扣到了宋江的頭上,作為《水滸傳》最討厭的人。
其實宋江有這樣的追求和他的職業有關,他原是鄆城押司,是個文書小吏。他自己就說「自幼曾攻經史」,說明實在宋朝那個充滿文人氣息和理學氣質的年代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中走過來的,所以本質上的宋江是我國封建歷史上忠君的知識分子典型。
上了梁山的宋江為了自己的父親說出「死而無怨」的話,可以說明宋江的大孝子身份與儒家提倡的「首孝悌」吻合。他招募呼延灼的時候就說:「等來日朝廷大赦天下,招安,一齊剷除奸邪,替天行道」。——水滸傳第五十八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宋江有著傳統的政治理想。他不一定是儒生,但他有儒生傳統的政治理想,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他想要立功立德立言。所以他起初接到晁蓋的極力邀請,卻仍不願上梁山。混跡於黑白兩道,只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對黑道天生嚮往。所以他上梁山之初,就沒有打定終身落草的想法。這與眾多草莽英雄是截然不同的。
宋江對梁山的前途認識更清楚。宋江的政治眼光,是他在梁山立足的根本。他對梁山前途的分析判斷,遠遠超出所有梁山好漢。他知道一直和朝廷對抗下去,縱然結果如何無法預料,但是這種對抗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三敗高俅,兩贏童貫,雖然說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梁山的勝利會一直存在下去嗎?對抗朝廷的行為已然觸犯了社會基本綱常,百姓會接受一個劫富濟貧的梁山,但不會接受一個屢屢與朝廷作戰的梁山。
水泊梁山,其實就是四周環水的一個小小孤島,這個地方,在當時的歷史年代,無法通過其它的方法到達,只有水路,那按照現在的說法是「要致富,先修路」,像這種地方連路都沒有,怎麼可能致富呢,不能致富,也沒法擴展土地。
一百零八位好漢還有兵馬在發展過程中肯定出現土地稀缺的問題,土地稀缺,思想上肯定就會產生變化,就會出現爭奪「宅基地」的局面,而且會一發不可收拾,你爭我鬥,兄弟間反目,傷亡是不可避免的,有可能會出現比招安更慘的局面。
梁山一百單八將,真正的好漢沒有幾位。以前為匪的,大多數是吃人肉濫殺無辜的變態,以前在朝廷為官的,也是一些沒有什麼大局觀的人。梁山好漢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戰略眼光,還沒有堅定的信念。他們都是為了保命不擇手段之人。此等人群,很難有大作為。
梁山眾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分為很多派系。他們能夠維繫在一起,有的是想被朝廷招安,有的是想反抗朝廷,有的只是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有的是為了享受落草的無拘無束的所謂快活。人常言道:眾心齊,泰山移。在各懷鬼胎的梁山中,要是不受招安,很難有好結果。
大家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都想擁有各自的空間來保護自己的隱私,可是水泊梁山這種地方,土地和金錢都是稀缺的,梁山好漢又不能水上造房,因此各自擁有的空間都是很狹小的。空間狹小,就會加劇彼此之間的摩擦,時間長了,這種摩擦的聚集,必然會擦出爭鬥的火花,到那時,都不用朝廷出面,梁山好漢就自滅了,這種結局也是悲催的。
梁山起碼三分之二的好漢們骨子裡沒文化,就如同李自成起義失敗一樣。殺進汴京,只會接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最後,回顧中國古代歷史,招安確實是明智之選。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無外乎有三種結局:一是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如劉邦和朱元璋;二是被鎮壓下去,如陳勝、李自成和洪秀全;三是接受招安,替現有朝廷出力。
第一條路成功的案例很少,宋朝之前似乎只有劉邦一個;第二條路失敗的案例卻有太多太多,宋朝之前就有綠林軍、赤眉軍、黃巾軍、陳勝、黃巢…「自幼曾攻經史」的宋江想必對這些已了如指掌,梁山集團具體走哪條路,他心裡可能已反覆權衡了很多次。
宋江之所以選擇第三條路,是不是出於對自身實力的一種定位呢?改朝換代不可能,被鎮壓下去不甘心。宋江面前只剩下第三條路了,那就是招安。至於朝廷讓宋江和方臘「狗咬狗」,這一選擇雖顯無奈,卻反而多給他一線生機。
粱山上的多數頭領都是些地痞村霸打殺搶財的歪瓜裂棗的烏合之眾,在朝庭強大的軍事手段下,梁山失敗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也就是在這種不利於梁山的情況下,宋江吳用等為了手下兄弟們的前途,選擇了招安是正確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不是麼?堂堂正正地做國家的良民,娶妻生子求取功名才是正道,總比做恐怖分子做賊殺人放火反政府強吧。
宋江,作為一個在政治上、在官場上有所圖的人,他的第一選擇是博一個好名聲,幹好本職工作,等待哪天有個伯樂發現他這個千裡馬推薦給朝廷,這樣就可以一步一步實現他的政治目標了。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才會那麼努力地去結識江湖好漢,才會不惜錢財不顧風險的成為一個刀筆吏。
不管怎麼樣,因為梁山沒有一個人能夠給梁山指出另一條出路,所以梁山接受詔安也就成為唯一途徑,宋江的抱負也就實現了。後來徵遼國,打方臘,為朝廷效力,為國盡忠,宋江也就名留青史雖死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