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防軍工力量太弱,印度在空軍和海軍裝備上更多是靠外購來解決,特別是軍機,幾乎就是「萬國牌」,有俄羅斯的蘇-30MKI、米格-29、米格-21,有法國的「陣風」、「幻影」,有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有美國的P-8反潛巡邏機,等等。引進數量大不說,印度還經常當「冤大頭」,比如剛剛引進的法制「陣風」戰機,到貨沒幾天就出問題了。
據《環球時報》8月5日報導,就在印度為買到法國「陣風」戰機,覺得能跟我國一較高下感到興奮之際,社交媒體上一些眼尖的網友卻發現:剛到貨的幾架戰機,居然出現了掉漆問題。另外,這架飛機翼根的位置,並不像正常完工的戰機一樣平滑,似乎也有零件缺失。有媒體認為,該戰機可能並未組裝完畢。網友懷疑,不會是二手貨吧?還拿它跟殲-20比。
對此,有分析認為,戰鬥機表面塗層對於規避雷達、保證在高速飛行下的安全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陣風」剛到貨就出現這樣程度的掉漆,恐怕不是什麼小問題。
一個容易發現的現象是,「陣風」戰機除了法國自己裝備外,外銷市場一直打不開。在印度之前,僅有埃及和卡達在「陣風」剛推出市場時買了少量架次,之後,兩國就轉向外購其他戰機了,埃及甚至想取消剩餘訂單,轉而採購蘇-35,這個恐怕很能說明問題。
除了質量上的原因,價格因素也佔很大比例,比較發現「陣風」是同型戰機中價格最高的,但並不比其他競爭機型在戰力上有多少過人之處。比如印度買回的「陣風」,單價高達2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美國F-35戰機的單價也只有2億美元,但F-35可是五代機,在機動、超視距攻擊和隱形上根本不是「陣風」能比的。
用買五代機的價格買回一型四代戰機,不知印度是怎麼算的這個帳,又怎麼還好意思到處宣揚。事實上,印度在此前的軍購操作中,經常莫名其妙地當了「冤大頭」,自己還不知道。比如俄羅斯幫其改裝「克拉馬蒂亞"號航母,並共同研製米格-29艦載機,結果前前後後花的錢,可以再造一艘航母了;美國向印度出售S-70B反潛直升機,一架8000萬美元,而此前他們出售給土耳其時,一架是4000萬美元。
印度什麼都喜歡跟我國比,看到我國殲-20已形成戰力,俄羅斯蘇-57又遲遲不能供貨,印度又想買美國的F-35了,美國希望印度在「印太戰略」中發揮作用,有求於他所以也沒有直接拒絕。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F-35有眾多盟友等著採購,生產都來不及,哪輪得到印度;二是印度與美國還不算盟國,又與俄羅斯打得火熱,美國不想賣F-35給印度,倒不是怕他仿造,而是擔心印度洩密;三是美國拿F-35做誘餌,也是讓印度不要與俄羅斯走得太近。
也有分析認為,印度在軍購中當「冤大頭」或許是故意的,因為他希望和平時期用軍購來平衡與美俄之間的關係,戰爭時美俄兩個軍事大國又都不會把自己當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