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殲-10戰機剛剛裝備,其性能參數著實讓大家吃了一驚。作戰半徑1200公裡,載彈量約6噸。要知道,當時殲-7戰機的最新改進型殲-7EG,作戰半徑才勉強達到800公裡,載彈量才區區1.5噸;號稱重型戰機的蘇-30,採用了兩臺與殲-10同型的AL-31F發動機,載重量也不夠才8噸。
殲-10戰機的橫空出世,為我國國土防空增添了一把利器。殲-10A是典型的制空型戰機,大量使用複合材料,鴨翼、三角翼氣動布局,大推力發動機加持,使得猛龍擁有可觀的航程與載彈量,與國外同類中型戰機比,也屬於佼佼者。殲-10A最初掛載霹靂-8、霹靂-11與霹靂-12飛彈,作戰性能基本滿足了國土防空作戰的要求。
隨著殲-10B\C等改進型號的推出,賦予了電子戰、對面攻擊作戰任務,其航程與載彈量開始顯得捉襟見肘了。目前,增程的辦法包括兩種,一是最多加掛3個副油箱,重約3噸,那麼相應的載彈量也會相應減少,對面攻擊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二是進行空中加油,受制於加油機的保障能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航程短腿的問題。
作為一款制空中型戰機,殲-10有先天不足,但並不是殲-10的錯,也不是當年設計師的短視。近年來,我空軍戰略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海軍由黃水海軍發展為藍水海軍,任務需求日趨多樣化。讓殲-10戰機在我廣闊的海空疆域,承擔對艦、對地攻擊任務,本來就有點強人所難。有人說,那給殲-10再加個保形油箱,筆者認為恐怕有點困難,因為保形油箱會影響鴨翼產生的渦流,以至於影響到戰機的整個氣動布局,恐怕很難實現。
我軍除了殲-10,還有殲-11系列重型戰機。所以也就不必過於糾纏殲-10的航程問題了,畢竟兩型戰機裝備的數量相當,任務各有側重。殲-10繼續擔當國土防空的重任,兼顧打擊周邊近距離海上、地面目標。同時,大量裝備相對廉價的殲-10戰機,有利於夯實我軍空防一體戰術實踐,培養和保持一支過硬的飛行員隊伍。江山代有才人出,殲-10作為我國第一型國產三代機,已經完成了其使命任務,接力棒交給殲-20、殲-31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