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亞時報》12月15日撰寫的一篇題為《Su-57與J-20:誰能在俄羅斯的Su-57超機動與中國的「威猛龍」 J-20之間贏得勝利?》文章。其分析蘇-57與殲-20分別作為中俄最新一代隱身戰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如果兩者在戰場上相遇,誰能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取勝?引用了俄著名國防機構給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中國戰機不再是俄戰機的替代品,殲-20已經與蘇27並肩同行,並且兩者能夠互為補充。美國《國家利益》報紙則評價蘇-57不差,但並不代表它比殲-20更好。
殲-20穿透複雜的防空系統,瞄準關鍵基礎設施或軍事資產的隱身飛彈平臺
於2017年服役的單座雙噴氣全天候殲-20戰機,在以蘇-27戰機為主的蘇系戰機對中國戰機發展的推動影響被眾人熟知,但殲-20的出現打破了中國戰機仿造俄羅斯戰機的歷史,成為一款完全由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五代隱身戰機。
在設計布局上,既沒有採用美國的F-22的常規布局,也未採用俄羅斯的蘇-57設計布局,而是採用雙激渦流升力體邊條翼鴨式氣動布局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全動鴨翼及垂尾和DSI進氣道的設計讓殲-20擁有多種低可偵測性設計。
在機身材料上,殲-20原型機的複合材料用量高達29%,相比第四代重型戰機殲-11B的15%和9%的水平提高不少。而殲-20機身相比其他的隱身戰機要更大,機身長約21米,翼展約13.8米,被美國《國家利益》分析認為,殲-20預留的改造的冗餘,或將在未來提供較大的空間內置彈倉和油艙,適合遠航打擊敵方重要軍事設施。
再加上殲-20在隱身性能方面的設計,《國家利益》聲稱殲-20未來極有可能是能夠穿透複雜的防空系統,瞄準關鍵基礎設施或軍事資產的強大隱身飛彈平臺。
另外,在後續改進中,如果殲-20能在後續改進中,突破自身的發動機限制,提升武器掛載能力,進一步處理好後方RCS和鴨翼腹鰭影響的話,相信到時「殲-20與蘇-57誰更優秀?」這種討論可能不會再出現大眾視線。
蘇-57不比殲-20差,但也不代表它比殲-20更好
據悉,蘇-57戰鬥機作為俄羅斯起源的單座引擎在10年前便進行了首次飛行,但迄今為止一直未正式服役。而且隨著時間發展,蘇-57戰機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展現出來,用落後部件製造先進武器裝備的戰鬥機思想的體現,精神值得肯定,但問題也不容忽視。
其中,蘇-57最被眾人詬病的兩點:隱身性能,雷達和被動雷達系統(光電系統也被詬病,除了本身水平,外掛光電瞄準吊艙讓隱身機不隱身)。首先,影響隱身性能的進氣道和繭包格鬥彈倉,導致整個腹部的像是有四座大山似的,它相比殲-20的鴨翼腹鰭影響而言可要嚴重多了,即便經過隱身處理,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另一方面,雷達和被動雷達,AESA雷達水平都已經成為中國大街貨了,而且L波段襟翼雷達,原理是作用於L波段與飛機的進氣道或者平尾垂尾等部件產生諧振區反射,但通常這些部件都要經過吸波處理,因此L波段效果極為有限。
不過蘇-57的氣動設計依舊非常優秀,在基於F-22的設計上,很大程度避免了後者的設計缺陷。相比之下,殲-20的氣動設計更多的是對自身過去有著更大的創新,但與蘇-57相比還是存在差距。同時,蘇-57出色的發動機也是殲-20欠缺的,超巡能力受到影響。
圖為 美國F-22 俄T-50 中國殲20
如《歐亞時報》報導,儘管蘇-57戰機存在著許多問題,但他的設計具備著超巡航,超機動性讓它依舊受到外界肯定。相比之下,殲-20則是航程更加優秀,態勢感知能力優於蘇-57戰鬥機。在機動性,即使殲-20屬於大型戰鬥機,它的隱身性能處理依舊優於蘇-57。機動性和氣動處理上,尤其是超音速機動性依舊能夠比肩F-22(發動機限制)。
因此美國《國家利益》報紙評價的蘇-57不比殲-20差,但也不代表它比殲-20更好,也並非沒有依據。
蘇-57VS殲-20:為兩國所需求,互為補充
分析認為,殲-20與蘇-57作為中俄最新一代隱身戰機,兩者自問世以來就受到各界關注,如果同為戰場競爭者,誰輸誰贏成為一直存在爭議的話題。
但就如俄媒體的評價,兩者更適合併肩作戰,互為補充。畢竟兩款戰機本就基於本國國情和實際需求研製的戰機,俄羅斯經過技術討論和未來戰略討論結果蘇-57,中國考慮周邊態勢挑戰和五代機威脅,迫切需要一款能夠形成技術優勢的五代隱身戰機殲-20。
兩者的研發方向本就不同,不論在設計方面,還是實際性能而言,兩者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以及主攻方向。殲-20極強的隱身突防打擊地方關鍵基地,而蘇-57作為空中優勢平臺非常出眾,因此《歐亞時報》和俄羅斯國防機構認為蘇-57是殲20的補充,兩者更適合併肩作戰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歐亞時報》認為中國一直在關注蘇-57的發展,或將考慮進口蘇-57戰鬥機,雖然不太可能,但還是忍不住畫餅,萬一真成功了。屆時,世界最先進的隱身戰鬥機中的兩款戰鬥機,並肩一起執行任務,想一下還是西方國家的反應,還是挺不錯的,既能提升中國空軍空戰實力,又能威懾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