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至1991年之間,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進入冷戰時期,兩大經濟霸主斷絕往來,也沒有再進行過通訊交流,之後北約通過不斷的秘密偵查得到了蘇聯裝備新武器的消息,但卻無法探知該武器的制式編號等信息,於是他們內部自行給這個武器命名,以便北約內部交流時使用。
後世便將這種命名統稱為北約代號。因為蘇聯方對於武器並不像北約一樣偏好給他們命名,所以目前市面上許多還在使用的蘇制武器都是採用的北約取的名字。其實,在以前蘇聯空軍組織內並沒有用北約代號,他們設計出了一套專有的暱稱系統,這些名稱並不都是積極的意義,名稱本身也沒有具體的含義。由於這種命名方式無法在大眾心裡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所以大部分蘇聯武器的國際通用名還是使用的北約代號。
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是近幾十年北約在武器命名上的突出特點。隨便看他們給任何一方的武器命名,都能從中感受到愛憎分明的情感。舉個例子,北約在對來自他們的對頭蘇聯的武器命名時,在人們看來就夾雜了某種個人目的,因為蘇聯武器同美國武器名稱比起來總顯得不那麼好聽。北約給美國的武器起了一些列威風的名字,就比如說外號為「戰隼」的戰鬥機,被稱作「入侵者」的攻擊機,還有外號為「響尾蛇」的近距格鬥飛彈。
但再看蘇聯這類裝備的待遇,卻只有「魚窩」、「蛙足」這種看起來不倫不類的稱號。同美國這些聽來就戰力爆表的武器名稱對比,蘇聯武器在名字的氣勢、威懾力上就矮了一大截。貶義色彩濃厚的「重刑犯」、「鴨嘴獸」、「海盜旗」等代號就更不用說了,讓這些武器本能通過名字傳達出來的威懾力全無,在命名上貶低的目的太過明顯。但考慮到北約畢竟是在給對手的武器命名,這種差別也能讓人理解了。
如果你了解過北約代號應該能知道,北約代號對於命名是有一套規定的。由於很多需要命名的裝備都是敵方的,好不好聽就不是第一要義了,好記才是最應該考慮的。所以,就得想一個大家都看得懂,而且比較熟悉的符號來代替,用英文字母來命名可以說是最佳選擇了。在所有的武器裡,為飛行器制定的規則是最嚴格、謹慎的。
它根據戰機的類別和起的作用來進行名字的編寫,共有5種不同的種類,殲擊機都是f,b開頭就肯定是轟炸機,運輸機就是c,h則是所有直升機的開頭,如果飛機不屬於上述這幾種飛機中的任何一種,就是m。在美國同蘇聯進行冷戰時,蘇制飛機的命名也受到了影響,都被起的比較差勁。這樣的前車之鑑讓我們擔心,中國戰機是否會遭遇相同的事情。
縱觀北約的命名史,北約與華沙的對抗從戰機的命名上都能夠體現,有些代號實在是有些難聽。因為雙方本來就是在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這個組織的一系列操作都是為了更好了解對手,所以不必去在意北約這種幼稚的行為。但是這種兩極爭霸的局面早就已經過去,各國的軍事裝備也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上,中國是發展速度最快,短短幾十年就提升了很多個檔次。
冷戰局面結束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受到打擊,反而是一直在進步,但是北約好像沒有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上面,甚至俄羅斯最新型戰機服役之前,還是用極具貶義色彩的詞彙去稱呼它,居然稱呼其為「重罪犯」。這一看就知道北約方面又在使壞。
北約對中國方面的態度,也不是很友好。中國自主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殲-10的北約代號就是「螢火蟲」,帶有很明顯的貶義色彩和嘲諷意味。我們國家擊敵的利器殲10系列戰機,幾款性能都十分優越,任何一款戰機放在地球上都有很重的位置,擊敵力度快、準、狠。關於殲10 ,「猛龍」是最符合它的氣質,看來北約還是沒有打聽清楚「猛龍」的威力。自然北約給殲10的代號為「螢火蟲」,這種態度確實是有些隨意了。當殲10系列性能越來越優越後,北約也不得不重視代號的更改問題,所以就有了新代號「火鳥」,新代號的出現也證明了中國的強大是世界各國沒有辦法忽視的。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對中國有偏見,尤其是世界聞名的「中國製造」。無論中國產品的品質有多優秀,談妥的交易總被他們找奇怪的理由拒絕。同為「中國製造」的戰機也多是這樣的遭遇。自打我國出口戰機開始,這些出口戰機的北約代號就常常帶有貶義。處於這一困境下的成都飛機製造廠,決定親自對國產的戰機命名。此後就有了被稱為「梟龍」、「猛龍」、「威龍」的戰機。網友們還自己給戰機們取名字,以表達對這些戰機的喜愛,人們不再過多在意中國戰鬥機獲得的那些帶有貶義的北約代號。
北約方對於為各國的武器取稱號這件事,向來都是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北約將俄羅斯的蘇-57命名為「惡棍」,完全是在明目張胆的諷刺對方,可以說是惡意滿滿。那麼大部分國家又是如何對軍用飛機取名的呢?長此以來,中國基本上是以「武器類別+序號」的形式對軍用飛機取名,比方說殲5、轟6,這樣的名字相當實用,且瞭然於目。北約在取代號時是一個十足的雙標,雖然不太待見其他國家,但卻對自己取名的事情異常熱情,像是美軍的b-17命名「空中堡壘」、b-24命名「解放者」、b-36命名「和平締造者」等等,這些稱號可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啊。
當f-22剛剛於美國研製生產出時,中國已經將進行過無數次更新優化的殲20展現在世人眼前。在那個以美國為軍事標準的時代,奮戰在戰機研製的科學家們,快速推進了我國在科技技術方面的進程,也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並推動了中國的軍事發展。殲20作為目前亞洲領域內最先進的戰鬥機,自採用石墨烯作為塗料,到配備先進的武器裝備,最後到布局的先進設計,這些技術都展現出中國當時在先進技術上面是十分領先的,使得殲20的一出身就處在領先地位。
鴨式氣動布局是殲20的一大隱形設計,使其在飛行時盤旋更穩定、飛行能力更強。且有效對機翼、鴨翼前後緣採取了隱身措施。以及s型進氣道的設計,讓殲20在燃料方面更加節省。極大地保護了我國的自然資源,這也使得我國殲20在國際上的地位更高大了。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一種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媒體話語權作為國家措施之一,是經濟發展到目前的必然產物。目前中國已經處在世界的中央,是各國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比如中國空軍代號為「威龍」的殲-20,在我國的堅持下,大多數媒體非常會察言觀色,北約在報導殲-20時很少會用「火焰獠牙」這個代號,而是使用「威龍」這個名稱,不得不說這個名字確實非常霸氣兇猛。
然而俄羅斯的情況似乎沒有什麼好轉,以俄羅斯現在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來看,它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慢,加上市場多在歐洲,也沒有辦法完全擺脫這種依懶性,所以想要考輿論去改變是比較困難的,北約隨意的稱呼俄羅斯圖—160「白天鵝」為「海盜旗」,大量媒體還是以「海盜旗」去報導它,卻不是俄羅斯給的官方稱號。因此,我國應該抓住一切機會,加大中國名稱的宣傳力度。
目前,中國的國防軍事科技實現了質的飛躍,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漸漸拉小了,在抗美援朝時,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眺望著美國的戰機在志願軍的上方盤旋,卻又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在戰機的轟炸下橫屍遍野。隨著我國的科技逐漸發達,空軍發展更是穩步向前,朝鮮戰場的那一幕將永遠成為歷史。殲20的出現不僅展現了我國的空軍水平的上升,也象徵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大。與美軍空軍的差距已經被我國迅速趕超。中國空軍從此立足。更不害怕任何一個國家可能對我國造成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