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正好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對於學習珠寶首飾設計的劉曉慧而言,她可能是最關注相關新郵票發行的人之一。27日,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裡,應屆畢業生劉曉慧以此前的3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紀念郵票為底色,設計製作出名為《一點都不能少》的中國版圖琺瑯胸針套組,用匠心寄託一片赤子之心。
與她相仿,一些95後學子都以集成自己四年功夫的畢業設計,謹獻給從祖國母親、母親河到真正生母的幾位「母親」,被業內行家點讚有匠心也有想法。
致敬祖國母親,點亮鄉土情懷
駐足在《一點都不能少》這套一體化胸針作品的展櫃前,初看去這是一塊五彩琺瑯為主、白銀鑲嵌包邊、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中國版圖;而定睛一看,這其實是一塊「拼圖」,在各板塊外的郵票鋸齒銀邊交錯著,猶如長城城垛一般相互咬合,同時也可拆分為8片小胸針。
劉曉慧表示,她選用了《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郵票(2007)》、《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郵票(2009)》和《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紀念郵票(2017)》,共9張郵票作為各個板塊的主要圖案。在設計整個構圖時,考慮到郵票的顏色比較豐富、圖案也比較多元化,而今年又正好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因此把《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郵票——歡慶》那一枚置於整個地圖的中心位置,然後將基調相同顏色的郵票放在一起,達到色彩上的協調。
考慮到地圖的主體部分都是當地標誌性建築或物體,她又把CEPA(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字樣單獨放出,將這8枚胸針無縫拼成一張完整的中國地圖。「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永不褪色的旗幟,」劉曉慧說,「謹以此作品,向祖國母親致敬。」
無獨有偶,走進這個上海建橋學院2019屆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發現還有2015級產品設計(珠寶首飾設計)學生也為「母親」獻禮。吳穎琳以「金鑲玉」的方式設計出《品·浦江》的墜飾。她在圓形金屬面上,繪製浦西與浦東繁華的街區網格形狀:一面黃色凸顯上海本土特色,一面銀色代表上海海納百川。點睛之筆,在於將母親河黃浦江河流彎曲的優美弧度,用玉石雕刻的方式表現出鄉土情懷,中西方合璧、時尚又經典。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對校外開放的畢業展,首次集結藝術設計學院、珠寶學院、國際設計學院的5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約400名畢業生作品,選出180餘組(450套)優秀作品公開展覽。上海建橋學院校長朱瑞庭表示,可能有些作品尚顯稚嫩,但學生以創新觀念和工藝技巧,結合社會熱點和企業需求,初露鋒芒和價值。
眼鏡式穿戴品,「回望」病逝母親
95後帶著怎樣愛的設計語言?在同為珠寶首飾設計專業的宗圻恩手中,化為她獻給病逝母親的紀念作品。名為《回望》的4件單品,件件寫滿母愛。
原來,去年5月,母親急病進了病房,並且執意不要女兒陪同。母親只告訴在滬就讀的女兒:病情起色,不再折騰,搬回了家。期末回家,宗圻恩發現,母親已很瘦。陪著母親度過整個暑假,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天天對我微笑,讓我放輕鬆。」最後的時日,母親突然呼吸困難,終究回到了醫院,被下了病危通知書。最終,她攥著我的手失去意識,久久才脫了力氣,去了……
導師幾次否定宗圻恩的選題後,與她促膝長談,說:「別逃避,心裡想的什麼就做什麼。」於是,宗圻恩設計出一系列眼鏡形式的飾品。她說,「過去發生的一切像是蒙上迷霧,所以我透過形狀特別的鏡片,窺視自己經歷的過去,朦朦朧朧的……」作品主要採用黃銅和亞克力架構,並加入顏色恬淡的天然纖維,比如氧氣面罩般的目鏡,趴在人的臉上,賦予堅硬的整體一個柔軟的角落。
「我知道失去了母親,我也知道有無數的母親在掛念自己的孩子,」宗圻恩坦言,「而今將這些記憶具象化後,看著它們的我,仿佛這個故事告一段落,全新的篇章另起一行,回不到從前,而時間永遠推著我往前。」
「在這些設計作品中,我不僅看出畢業生對藝術的思考,也看得出他們對社會、對自然、對人性等的思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葛軍教授表示,希望年輕人走向社會後,依然堅持一份執著、一份熱愛。
從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鄭惠強,到上海市現代鐘錶首飾協會會長徐磊,觀展的業界專家們都對學生設計師作品刮目相看。作為華東地區首家珠寶專業的本科學院,新落成的珠寶學院樓今年秋季開學後投入使用,1萬平方米的佔地將成為建橋全校單體建面最大的教學樓。徐磊等人表示,在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面有如此大動作,在國內高校相當少見,顯出建設一流的信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