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谷心稟
流程編輯丨梁舒奕
研發佔比只有3.86%,這樣的光伏企業算不算高科技?
伴隨著市場的疑問,常州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並已進入了問詢階段。
天合光能曾於2006年時成功登陸紐交所,當年淨利潤僅0.89億元。之後,在行業周期的影響下,公司的淨利潤在2010年一度達到了22.25億元。
2012年,由於產能過剩與美國的反傾銷稅,大批光伏企業破產,天合光能也巨虧19.04億元。之後在擴大內需與國家補貼政策下,天合光能慢慢恢復元氣,並選擇從紐交所退市,謀求登陸A股。
去年5月,被稱為「光伏531新政」的《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全面降低、停止了相關補貼,對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新的下行周期,天合光能能否逆勢發展?
研發佔比只有3.86%,科創成色到底足不足?
招股書顯示,天合光能是一家光伏智慧能源(600869)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業務包括光伏產品、光伏系統與智慧能源三大板塊。
2016年-2018年,天合光能實現了營業收入225.94億元、261.59億元和 250.54億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為 5.30億元、6.04億元和 5.56億元。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天合光能研發投入卻逐年下降,2016年-2018年分別為12.33億元、12.04億元和9.68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為5.46%、4.60%和3.86%。
而在不斷縮減的研發投入下,是天合光能研發投入費用化的佔比——僅僅為1.45%、0.77%和0.88%,也就是說每年資本化的研發投入金額達到了12.15億元、11.96億元和9.59億元。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研發費用的資本化。
通俗來講,研發費用如果費用化,就是進入了利潤表,從利潤裡扣除;而如果資本化處理,就是進入了資產負債表,沒有扣減利潤,從而提高了當期的利潤水平。
正因為研發費用資本化和費用化的處理直接會影響到利潤情況,各中介機構對研發費用的處理上也會較為謹慎。
此次科創板對「研發投入」以及「研發支出資本化」的界定及監管要求備受市場關注。如天合光能這樣資本化率如此之高的企業,能否得到科創板的認可?
此外,在對企業是否高科技的認定上,除了專利數量、研發投入等,也要看企業是否通過技術壁壘為自己的產品構建出了護城河。而光伏行業長期出現產能過剩,顯然屬於資金密集型的行業。
資管計劃神助攻 一下增加28億元收入
「光伏531新政」影響如此之大,天合光能為何還能保持營收與淨利潤的穩定?
仔細分析招股書,可以發現公司的電站業務獲得了較大的增長,從2017年度的14.51億元上升至66.3億元。這其中,大頭來自於電站的整體出售。
電站的出售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慢慢興起。當時由於補貼的存在,其是作為優質資產被收購。2017年,由於相關補貼出現了拖欠,更多電站持有者開始加速變賣。
到了2018年,受到新政影響,電站出售的生意雖然仍在繼續,但出售價格距離最高峰時大約要跌去40%。這其中,主力收購方是火力發電企業,收購目的也是出於滿足新能源佔比的要求而非經營考慮。
和這一整體趨勢不同,天合光能的電站業務到了2018年反倒突飛猛進,彌補了光伏組件業務下降帶來了營收缺口。
但是,值得注意的,公司2018年度的第一大客戶——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遠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讓公司獲益最大的一個電站接盤方。
當期,天合光能向其出售常州天如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電站項目公司),取得了28.28億元的收入,佔公司當年總營收的11.29%。
遠晟投資的背景是什麼呢?為何恰巧在天合光能衝擊科創板時,大方接手天合光能電站,神助攻天合光能業績提升呢?
公開信息顯示,遠晟投資是興業國際信託的全資孫公司。很明顯,作為一家資管公司,遠晟投資本身並沒有任何收購電站去實際經營的需求。
飛魚財經注意到,以資管公司為交易主體買電站的情形並不少見,收購方經常通過這一手段來加槓桿併購。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最終資管公司持有的電站要給誰?
對於天合光能來說,在籌備上市的關鍵時期獲得了如此大的一筆電站交易收入,無疑對改善財報至關重要。
但穿透資管計劃:資金來源方是誰?是真的出售還是僅僅是財務數字遊戲?
(完)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飛魚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