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最近,小破站一視頻火了:
無數人感嘆:介不就四天津的哥本哥嘛!中國計程車行業中最讓人頭疼也最逗比的「服務天團」。
沒人能在天津的哥的車裡說贏他。同行不行!乘客更不行!
除了交警。
十多年前,就有一個古早段子生動說明衛嘴子的哥能有多哏。據說他們的「庫存」笑話裡總有這麼一個:
那拉登本來想來中國搗亂,可為什麼沒動靜吶?他飛到上海上空一看,嗯,國際大都市、很繁華,留著讓我賺錢,不炸。飛到北京一看,嗬,那麼多的古蹟文物,要留著,不炸。一轉身飛到天津。機師說:這裡沒有什麼古蹟,也不繁華,炸嗎?拉登一撇嘴:「這不是炸過了嘛,這麼破破爛爛的 。」 於是轉身走了。
這小包袱抖得,不僅腦子活泛,想像力更是一流!
話說,天津的哥如何修煉出這般牛叉的腦迴路+嘴皮子內功?
那真叫小孩兒沒娘,說起來話長!
天津這座名噪一時的北方第一大進出口貿易中心,曾經的中國第二國際大都市,一度繁華得連北京都望塵莫及,進出口貿易額足夠與魔都一較高下。
傳說民國初期,京城內大大小小的皇親貴戚政界要員名流世家,選擇避難的第一目標往往是天津。
大傢伙兒帶著大黃魚小黃魚大老婆小老婆,坐著火車「況且況且」地來了,夜半三更在萬國橋晃倆晚上吹了兩天海風后……拜拜了您內,咱還是去東北/上海/廣州吧!
為啥?
民間傳聞,他們見識到了天津最地道的土特產——不是霍元甲也不是煎餅果子脆麻花,更不是狗不理。
而是遇到了當時的「天津的哥」。
民國時期,天津最主流的「計程車」是黃包車,天津話叫「膠皮」。
相比魔都黃包車按小時計費,4毛錢一小時的平均車費,天津膠皮一般是按公裡算路費的,10公裡2毛錢。
但也有許多不按套路出牌的。
相聲大師田立禾就曾說過一個單口相聲《買橋票》,還原了八國租界時期的「天津計程車司機」。
這群人就是有黃包車的混混,身上連件車夫馬甲都沒有。
沒馬甲的膠皮就是黑車,根本進不了租界。天津自己人一看便知,外地人可不懂那些道道。
假膠皮遇上外地客,先立地估價——2毛錢10公裡的生意他那張衛嘴子可以白活到5塊大洋!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外來的大小衝頭並不知道,掏錢上車。
沿海河跑了一段路後準備上橋。混混說要買橋票,2塊大洋!不買外國警察肯定不讓過!人不信他就拉著車往逆行道上衝。警察直接衝過來攔,外地客立馬掏錢。
黑膠皮收錢後拿出一張假公車票,信誓旦旦地告訴人家:「您上橋後,一定要一路高舉著票子給警察看啊!」
之後他大大方方地走了另一條道,客人則一臉緊張地高舉著車票,稀裡糊塗地過了橋。
跑個一兩公裡,他把車往真·膠皮堆裡一停,花2毛錢找人頂接下去的路後收車回家。倒飭乾淨,揣著7塊大洋找舞廳相好的吃大餐去了。
還有一種計程車,就是當年京城還木有影子(我的天哪)的出租汽車。
天津不僅僅是中國最早能買到汽車的城市,也是最早一批有出租汽車的城市——1915年就出現了出租汽車車行。
和魔都一樣,當時天津出租汽車大都是翻新二手車。相比新車3000大洋左右的售價,幾百塊大洋一輛的二手車簡直就是白給。
天津的計程車行就像天津人一樣,小富即安。通常是一個租車行兩三輛車,甚至一輛車就開張了。
因此,作為一個擁有八大租界、洋人到處跑的北方國際大都市,天津當時的計程車行就有近百家,車子數量一度達到300多臺。
收費標準和魔都差不多,每小時4塊5毛車費,再加10%的小費,相當於5塊大洋。
相比魔都常見的「拋崗」生意(即違章停車攬客),天津的出租汽車更類似於如今的專車,只接受電話預約,只為不差錢的當地土豪服務。的哥們恪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因而從溥儀婉容到張學良趙四,從軍閥買辦到京昆名伶……都是常客,且基本只在租界間穿行。
不過,的哥之間的收入也有不小的差距。少的每月5~6元死工資簡單度日;多的依靠小費就能月入30塊大洋,輕鬆邁入中產層。
這兩種計程車,前者動不動就遇到,後者怎麼也遇不到,讓頭遭來此的貴客無比上頭。
而當前者與後者結合在一起……全中國最讓人頭疼也最逗比的計程車服務天團:天津的哥出現了。
一開始都挺好:
1987年,天津造出了一代出租神車黃大發。這款結構簡單、承載力強、拉人拉貨兩手抓兩手都硬的小車,使天津成為了一座計程車名城——不僅因為全國各地跑天津求購黃大發的人,能住滿一整條街;更因為天津早些年的的哥們,就是靠黃大發先富起來的。
一年後,天津市出租汽車公司開始將計程車「半包」給的哥,同時為每輛車提供400升汽油外加免費修理服務。後者只需要每個月給前者1000塊錢就行。
兩年後,天津計程車公司開始全包——的哥每月交1650元份子錢,修車、汽油全部自己來。
那幾年,天津的哥可以說是全中國最嘚瑟的一批人。公司只要每月拿到1650元,基本啥也不管。再次的師傅再破的車,一個月也能淨賺個七八千;而普通上班族,每月能有個三四百就算祖上燒高香了。
與此同時,天津計程車開始私人化。只要你有車有證,都可以申請運營牌照。不需要花一分錢就能拿到天津計程車牌照,份子錢也改為了每月500元左右的管理費。
1990年代初期,天津大馬路上跑著一萬多輛計程車。甚至只要是汽車,有四個輪子能上路蹦躂不冒煙,快報廢的都行。
在這樣自由可愛的空氣中迎來了1994年——牌照數量過剩,的哥收入越來越少,天津相關部門關閉了免費牌照市場。
剛開始那幾年,一塊牌照也就萬把塊錢。尤其是非典那會兒,8000塊不到就能拿下。依舊有不少人買車買牌跑出租。
但進入2010年代,牌照價格就像竄天猴一般直線上升,甚至一度被炒到五十萬甚至一百萬一塊。但乘坐計程車均價常年徘徊在3公裡10塊錢以內的水平。
直到去年年底,才漲到3公裡11塊錢。
這麼幾十年攪和下來,天津的哥漸漸成為中國最讓人頭疼也最逗比的「服務天團」。
許多人都覺著,天津的哥無論男女就跟精挑細選出來似的,拉活一個樣——全靠心情!雨雪天不拉,行李多不拉,不順道不拉,道兒近了不拉,本地人不拉……純粹是為自己賺錢,所以脾氣特大。
他們「拒載」和「挑客」的理由也特別理直氣壯:
「您那兒不順道!我得去接媳婦下班!」
「您去哪兒?天氣太熱,我兒子待會兒放學我得去接,順道就捎上您。」
順道也別高興!天津計程車費真的忒便宜,所以不少的哥要求先估價。往往十五二十塊的路費張口五六十,五十塊的能談到兩百。
能打表也別得意。的哥們能繞路繞到他們最想要的價錢,開著導航也沒轍!你根本沒地兒說理去。尤其天津站和機場那塊兒,不少本地人都需要鼓足勇氣才敢打車。
簡直就是民國「膠皮」附體。
好多車即使到了報廢年限依舊在跑,外頭看不出,一進車才發現除了喇叭不響,哪兒哪兒都響。
但天津的哥依舊契而不舍地開著它們,因為他們有著獨一無二的賽博朋克喚醒功能:
在豆瓣鵝組,一在天津深造的姑娘吐槽表示:
然後,立馬有天津本地鵝發來深切的慰問:
偏偏如此惡劣的打車環境,依舊有不少人甘之若飴,將「坐計程車」視為進天津的首要交通方式。
許多人在坐了幾次天津計程車後,會在腹腔內源源不斷地升騰起天底下最矛盾最複雜的人性衝動——怎末回四!想抽丫,但又忍不住想笑。
再厲害的京油子,遇上啥包袱都能接的衛嘴子的哥,也只有招架之力毫無還手之能。
畢竟,廣東人不吃福建人,河南人不愛窨井蓋;新疆人不賣切糕,內蒙人不會騎馬;山西人沒那麼愛吃陳醋,上海人沒那麼小家子氣;東北人不會二人轉,但——天津人真的都會說相聲!
尤其是那一聲自來熟的招呼:姐(解)姐(介)/伯(拜)伯(拜)!就能彈奏起無數人塵封已久的笑神經。
接下來,他們再怎麼繞路,你也不會感到無助和絕望——當然,如果你是要趕末班車的話,還是叫滴滴吧。
其實經常有人懷疑,天津的哥到底是為了和你多聊一會兒才繞路,還是為了多繞路才和你聊一會兒天。
他們能說會道的本事,讓交警都無比頭大。
人家城市的大街小巷,交通警示牌大都是「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天津的警示牌則明明白白寫著——「駕車說笑,危及安全」。
當然,也有可能是天津文藝頻道在代替的哥照顧你的笑神經。說是「文藝頻道」,就是一純種相聲電臺,更是全國唯一一家24小時聯播相聲電臺。
節目單真是從頭到尾都透著喜慶:
的哥的衛嘴子也鐵定閒不住,十有八九跟著電臺不停接下茬兒。
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在這座每年會為「蛐蛐兒爭霸賽總決賽」專門騰頻道做直播的城市,每個天津的哥和乘客聊天時,都會生理本能地抖包袱。據說這是他們打小練就的童子功。
水平之高會讓你瞬間明白——為什麼馬三立馮鞏郭德綱他們要那麼努力!
有人說,天津的哥都是不收門票的相聲演員。
誰說的!50塊的路程不辭辛勞地繞成200塊,這門票費可不就在裡頭了!而且,不僅僅是相聲門票錢,還有導遊錢+人口普查辛苦費+心理諮詢費。
的哥們會一邊認真繞路,一邊將天津的文化人口政治發展史都給你捋上一遍。還不忘苦口婆心地勸你:
「千萬別去狗不理!介四騙外地人錢的!」
「不貴的都好吃!街邊隨便一個小推冊!隨便一家小館子就很好吃!」
「早點揍去大福來吃鍋巴菜去!」
當你用標準普通話基本了解天津概況後,就輪到的哥來摸你概況了:
「嗨!天津不錯吧?」
「好嘛!準備在天津呆幾天?」
「哎?家哪裡?」
天津話特殊的魔鬼升調尾音,再加上各種打頭的語氣助詞,讓每個問題自帶著拷問般的靈魂,讓人無比上頭。
但介的確四天津的哥對於客人發自內心的禮貌問候,哪個相聲演員表演對口相聲時斯斯文文客客氣氣的?!
三大靈魂拷問過後,的哥們還會順帶探究你在家鄉混得如何,家庭背景咋樣,收入幾何等等要命題,簡直就是《武林外傳》的燕小六本六!
當然,想躲過調查不難,只要和他聊房價聊民生就行。你的隱私就此保住,不用再擔心天津流動調查天團的任何靈魂拷問。
當然,還有一大招:
這招過後,一般會大大減少司機的繞路時間!真是天津旅行必備良藥。
還有一姐姐曾遇到一的哥,一上車人家就和她攀談人生哲理,一邊繞路一邊和她說:
「人這一輩子,賺錢就四用來花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千萬別省。」
誰知還沒到目的地,的哥接了個電話後就轉頭和她說:
「姐姐您揍在介下,前面不遠走過去揍到了,能省一點四一點……」
原本以為遇到了一位流動的PUA大師,偏偏最後一秒前功盡棄。
在天津,怎樣才能讓的哥少繞路?
千萬別舔著臉誇他們車技好,因為他們多半會來上一句:「冊技不好的都已經掛了!」
可以試著與他深入淺出地探討一下天津人一輩子都在探究的終極問題:
「王德成到底是在哪個路口軋了丁文元的腳?」
說話時請自動切換成衛嘴子:
一定要比他還能接包袱,您就贏了!
當然,天津服務天團對哏的熱愛不光靠嘴,人家還特善於動手,善於用實際行動展現他們業餘生活的多樣性:
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這三蹦子美得,可比印度恆河還辣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