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兩歲的娃!
都快立冬了,一大早非要穿夏天的小裙子,不給穿就哭!
坐電梯,非要自己踮起腳按樓層,哪個好心人幫他按了,就鬧彆扭!
幫ta衝掉馬桶裡的粑粑,一定要撈回來,非要自己衝下去!
「小天使」化身「小惡魔」,一言不合就跟你對著幹!
穿鞋子,必須先穿左腳!扔出去的垃圾,要重新撿回來!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把東西全扔到地上!不給買玩具,索性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可怕的兩歲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兩歲左右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也就是傳說中的「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這一時期的孩子總愛唱反調,喜歡說「不」、愛發脾氣、什麼都要自己做主。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的一種表現,這個階段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黃金期。
1、愛說「不」
進入叛逆期,你會發現孩子特別愛說「不」,不要、不吃、不穿、不睡···
比如:這個不吃,那個不吃,睡前不肯刷牙,不要洗澡!
2、愛發「脾氣」
這個時期的孩子,稍微有點事情不順心就會發脾氣,大聲哭鬧,甚至還會打人、咬人、扔東西等。
比如:吃飯的時候,給ta夾了一樣不愛吃的蔬菜,就會摔碗走人。
3、執著於「秩序」
兩歲半左右,孩子熱衷於保持一致,無論是擺放順序、打開方式、行走路線、物品歸屬……必須按照自己的規矩來!
比如:午休起床,一定要先穿襪子,再穿褲子,如果你打亂了他的順序,就會大發脾氣,要求重來!
4、凡事要「自己做主」
此時此刻,孩子渴望獨立,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做不好的時候,又開始哭鬧。
比如:回家必須ta開門,不能幫忙,ta擰不開就哭,但是你還是不能幫忙!
為什麼會有「可怕的兩歲」
01 自我意識形成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意識到「我」是獨立的個體,ta渴望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和父母對著幹,對於孩子來說是維護自己的權益,說「不」只是想強調自我。
這個時期,對於「自信」的形成特別重要。
另外,這個階段孩子有了物權意識,開始區分我和你的界限,會表現得佔有欲特別強,不再樂於分享。
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孩子只是在這個階段想獨自擁有這些「屬於自己的寶貝」。
所以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不願意分享,不要強迫孩子,只有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才能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物權。
等過了這個階段,再鼓勵寶寶分享,就會變得事半功倍。
02 成長敏感期
1、秩序敏感期:
所謂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對事物發生的時間、秩序有著執著的追求,討厭自己的秩序被打亂。
比如:穿鞋子就應該先穿左腳,再穿右腳;如果反過來,他就會哭鬧,要求重來。
如果孩子出現沒有緣由的哭鬧,沒準就是某件事情的秩序被打亂了;當然這個時期也是讓孩子成為收拾家務的好幫手,因為ta們執著於把每個東西放在該放的位置上。
2、細微事物敏感期:
2歲的孩子會表現得喜歡揀垃圾,喜歡捏著頭髮絲、落葉玩……這個時期是孩子發展觀察能力和精細動作的關鍵期。
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孩子去探索,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
03 能力不足
1、理解、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完全聽懂道理,理解問題,家長的解釋、安撫起不了太大作用;
加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跟不上,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經常會感到很沮喪,只能通過情緒來宣洩。
2、動作能力不足:
1.5~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大肌肉和小肌肉發育的敏感期,從開始走、跑、跳,到手指開始慢慢變得靈活。
在這個時期,孩子什麼都想自己做。
比如想要自己吃飯,可是動作協調性不夠,自己沒有吃到,都給衣服吃了;想自己扣扣子,手部動作不夠靈活,半天也沒有扣上;很容易受挫,導致發脾氣。
3、情緒控制能力不足:
2歲左右的孩子情緒識別能力比較差,所以無論是高興還是生氣,都會通過大喊大叫表現出來;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認識、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另外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也比較弱,一旦感到不滿,就會直接地表現出來,一哭就沒完沒了,停不下來。很容易被大人誤以為是「故意」作對。
白熊效應
很多家長就會很頭疼,「不要跑」、「不要大吼大叫」、「不要亂扔」。其實頻繁對孩子說不,容易觸發「白熊效應」,讓孩子變得更叛逆。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 · 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要求參與者可以隨便想像任何東西,但是不要想像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的腦海中,很快就浮現出一隻白熊。
所以可想而知,在日常生活裡,「不要這樣做」「不許那樣做」的語言模式,很容易觸發「白熊效應」。
我們糾正的念頭越強烈,越不讓孩子做啥,ta卻越來勁。
如何應對「可怕的兩歲」
01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1、給孩子自己做的機會
發生衝突,先冷靜下來,不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理解他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孩子想做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去做,你會發現ta會學會很多技能,比如自己洗臉、刷牙、穿衣服、穿鞋子、上廁所等等。
2、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儘量避免用命令式的語氣,可以通過給孩子做選擇的方式來交流。
比如:我們現在要準備出門了,比較遠,我們先上個廁所再出門。你先去上廁所,還是我先去?
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ta,有一種掌握了決定權的感覺。
3、計劃有變動,提前告訴孩子
每次準備要帶孩子做什麼,最好提前和ta講清楚。
比如:帶孩子去玩,要提前一天晚上告訴ta:我們明天要去哪玩、幾點出發、要做些什麼等等。
02 給孩子立規矩
讓孩子做決定,並不代表家長要一味地妥協,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說不,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對待。
比如,逛街的時候已經說過今天不能再買玩具了,孩子哭鬧著耍賴不肯走,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可以把孩子帶到一旁或車內,讓孩子冷靜幾分鐘,再溝通。
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規則,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行為邊界,什麼是對,什麼錯;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會得到表揚的,什麼是會得到批評的。
03 教孩子學會表達和調節情緒
1、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正處在發展階段,很多時候哭鬧都是因為自己表達不出來,大人理解不了,才急哭的。
所以家長要耐心地詢問,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當孩子說不出來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描述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的感覺,然後教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
2、教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
2-3歲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理解、辨別各種情緒。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讀情緒管理方面的繪本,比如《我的情緒小怪獸》《把壞脾氣收起來》等,幫助孩子識別和控制自己情緒。
"可怕的兩歲",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
家長們一定要抓住機會,別讓2歲的"叛逆期"充滿火藥味,多點耐心,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度過這個階段,走向獨立。
---END---
育見星球,讓孩子自由而溫暖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