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人有時候是很自私的,只願意對自己最親的人無限的好,對於別人卻不願意付出自己一點點的心意和溫暖。我們自己孩子受不得一點苦,冬天受不得一點冷,但是對別人家的孩子卻沒有這樣的擔心。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互不相識,但是,如果兩人同為自己的親人,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卻要受到不同的待遇。這樣的情況最容易發生在媳婦和小姑子身上。婆婆總是不能一碗水端平,總是偏待自己的親閨女,家庭矛盾也是由此激化的。
我家的婆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什麼好東西都要留給自己的女兒,對我這個兒媳婦反而是防之又防。我不明白嫁到她家裡也有幾年了,怎麼總是把我當成外人,我對她也是不錯的。後來回到娘家後,看到母親把大把大把的好吃的留給我的時候,我瞬間明白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一個母親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
我們總是抱怨自己在婆家受到了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當自己到了另一個環境下成為另一家的女兒後,有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想,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家裡還是現在的額狀態,記得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一味地去抱怨,只能製造矛盾,最後也改變了什麼。
結婚之前我就聽家裡嬸嬸講了太多婆媳關係的故事,結婚時我立志要成為一個大智慧的女人,不會陷入這些婆媳之爭,後來才發現是自己當時太天真了。還記得剛嫁過去的前兩年,我的生活並不怎麼好過,因為當時要的彩禮太多了,嫁到婆家一直沒有受到好臉色。第一年大家還是比較和氣的,什麼都沒有明著來,但是第二年我懷孕生下了一個女兒,婆婆非常不滿意。
那個時候小姑子還沒有嫁人,在家裡是個寶,一家人都寵著她。那個時候做完月子身體還是很虛弱,母親給我買了很多的補品,我是一個經常會忘事的人,補品經常忘了吃。有一次想起來去吃,發現補品都不見了,我就猜到是婆婆拿了。後來在小姑子的房間看見了,我就去質問自己的婆婆:「我家人給我買的補品,你憑啥給她?」婆婆卻一臉滿不在乎的說:「你身體好了,沒有必要補了。」
我聽後氣得不行,直接把東西搶了過來:「這是我的東西,我沒說給她你們就是不能拿,就算給也得是我給她。」看見婆婆一臉的冷漠我又說:「你女兒將來也是要嫁人的,你就不怕她在婆家受到和我相同的待遇,怎麼就不會換位思考呢?這樣你會把她寵壞的,寵得越來越自私。」
婆婆聽完我這些話後,確實改變了不少,再也不會這樣很明擺地針對我了。當然了,她也不可能對待我像對小姑子那樣好,畢竟不是親生的,但是這樣我已經很滿意了。到娘家後,我還會勸自己的母親對嫂子好一些,畢竟人家是嫁到咱家來當媳婦生兒育女的,很不容易,我們難道不該善待她嗎?
情感寄語:人間自有真情在,我們應該學會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多考慮考慮。學會先付出,才能得到回報,我們不能一味地索要,只有真正的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別人才會為自己考慮。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