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口嫌體正,是一個網絡語言,意思大概是「嘴上表現得很嫌棄的樣子,身體的反應卻很誠實。」用來形容中小學生減負問題,是再合適不過了。
這不,嘴上還在討論中小學生減負的問題,而在有的學校,就已經拿出黑科技來提高學生注意力了。書包裡的負擔沒見少,頭上卻還多了一個緊箍咒……
浙江金華一所學校,採用了專門檢測腦電波的頭環,上課的時候戴在小學生的頭上,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APP同步監測學生上課的時候是否集中了注意力。
學生帶上頭環後,傳感器便會通過三個電極檢測到佩戴者的腦電波,從而評判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並打分——
上課專注就亮紅燈,上課走神就會亮藍燈,接觸不良或者沒聯網就亮白燈。
同時,「注意力分數」會像考試成績排名一樣,以每10分鐘一次的頻率被發到老師電腦和家長微信群裡,以供他們掌控孩子的上課狀態「好不好」。
注意力不那麼集中的孩子家長,壓力可想而知。
這就是典型的「口嫌體正」:嘴上說著減負,卻不惜一切努力,要提高所謂的「學習效率」。
這批頭環,準確的稱呼應該是「腦機接口頭環」。聽上去挺高大上的樣子,但應用的原理不難理解。注意力集不集中,腦電波的形態是不一樣的。「腦機接口頭環」就是用戴在頭上的頭環,學生稱之為「緊箍咒」,用這個頭環來掃描、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腦電波的形態,從而判斷出學生是否認真,是否專心。
然而,一款和大腦相連的設備,有諸多的因素需要考慮,首先是功能的安全性,電波經過大腦,到底安不安全?
大家都知道,掃描腦電波正常情況下是在給病人檢查身體的時候才使用。而在掃描的時候,每個人的耐受度都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耐受度高一些,有的人耐受度低一些。耐受度低的,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不適應的感覺。醫院裡普通的腦電波檢查,也有個別案例指出,受檢查的患者會產生輕微的不適感。
這款設備即使是安全,那麼長時間佩戴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有沒有實驗數據證明他是安全的?
正常的腦機接口設備,都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電極,而這款頭環,只有幾個點與頭腦相連。也就是說,別的設備是把電流分散到許多的電極裡,做到了電流的分散。這款頭環卻僅僅有三處與頭腦連接,是否相當於每個連擊點承受的電流是別人的多倍?而電流經過大腦,多少的量是在安全的範圍之內,又有多少是在普遍的耐受度之內?人們不得而知。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Theodore Zanto博士表示,腦電波本就是一項尚不完善的新技術,如今多出現在醫學研究中,能否大面積運用還有待商榷。
更別提,浙江小學的這款只用到3個電極的超級簡易產品,在電極的通信狀況不好,或孩子們感覺癢、煩躁、誤碰的狀態下,數據又都會被幹擾誤讀。
除此之外,數據安全更是重要。
個人腦電波的情況,屬於完全的隱私。但在使用頭環的班級裡,卻成為公開排名的依據,讓學生產生了壓力。小學生的可塑性原本就很強,皮一點很正常,要被拉出來示眾,考慮過學生和家長的感受嗎?
視頻截圖via《華爾街日報》
這種記錄個人隱私的服務,又是如何保存的?數據安全嗎?是否存在更重要的問題:這些數據,有沒有被用於提升產品的質量?如果有,那麼豈不是說這些學生間接成了實驗對象?
老師、家長、公司和學生們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名老師在@緊急呼叫的採訪中表示,設備都是由鄉賢捐贈的,沒有學生反映有不適現象,家長對此也沒有意見。
並稱其運用了有「哈佛大學背景的高級技術」,用了它的孩子做作業基本是全對的。
而近日,推出該「賦思頭環」的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官方微博@BrainCo上連續解釋稱——
頭環並非「監控」學生的產品,數據也不會發給家長,而是「訓練學生提升注意力的儀器」,更多起到的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相比於老師家長對於智能頭環的一致好評,和「沒有副作用」的結論,被戴上頭環的孩子們則給出了不太一樣的反應。
《華爾街日報》的視頻中出現了很多學生「如釋重負」地摘下頭環的畫面,稱戴久了會有束縛和刺痛感;
也有孩子在被批評 「上課不專心」後,默默嘆口氣。
視頻截圖via《華爾街日報》
如今孩子被管得也太嚴、太全方位無死角了
有網友對此發出吐槽:「戀童癖需不需要帶電子腳鐐還沒討論清楚呢,孩子們先被伺候上了頭環?」
集中的情緒一方面是對「智能頭環」安全性的種種質疑,另一方面則出於很多早已離開校園的網友共鳴——「如今孩子們被管得也太嚴、太全方位無死角了吧。」
之前就有各大中小學紛紛在教室安裝攝像頭,家長可隨時通過手機APP監督孩子的一舉一動,發彈幕「警告」其認真學習。
在2018年廣西和貴州等超過6萬多名中學生,穿上鑲嵌了晶片的智能校服。
除了記錄考勤,隨時定位,抓拍學生進出校園的短視頻實時發送給家長外。如果學生敢在校期間脫校服,強大的報警系統會立刻被觸發。
在AI技術蓬勃發展的近兩年,人臉識別系統也第一時間被最重視紀律的中國學校運用到了學生管理上。
一夜之間,全國多了無數配有人臉識別監控系統的「試點學校」。
攝像頭每隔30秒掃描一次學生的表現,細緻如每堂課舉了幾次手、玩了幾次手機、打了幾次哈欠都逃不過人臉識別的「法眼」。
甚至可以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根據孩子們或高興、或害怕、或反感的面部表情,統計出每堂課的表現。
不認真的學生,便會被放到大屏幕上、反饋到家長的手機裡「公開處刑」。
如果說僅僅是一個攝像頭,給孩子帶來的還只是「背後有雙眼睛盯著你」的手足無措感。
那麼如今號稱能「直接獲取生物數據」的注意力頭環,則顯然不滿足於通過表面行為判斷學生是否在好好學習。而是通過戴在頭頂的機器,每時每刻對孩子釋放出震懾信號——
「你已經是個透明人了,一切偷懶走神的小心思都無處可藏。」
伴隨著老師一聲令下,幾十個孩子一起按照指令佩戴上智能頭環的場面,又是那樣秩序井然、整齊劃一。
不禁讓人想起被緊箍咒管得服服帖帖的孫悟空,和《大話西遊》裡觀音對至尊寶的那句囑託:
「我要再提醒你一次,金箍戴上之後你再也不是個凡人,人世間的情慾不能再沾半點。如果動心,這個金箍就會在你頭上越收越緊苦不堪言。」
眾所周知,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們,早就告訴過後人:
有著天馬行空創造力的孩子們,需要的是因材施教的尊重培養,而不是偷懶式的純粹機械化知識灌輸。
故事大王鄭淵潔也用《馴兔記》的預言警示過,馴養同化的世界裡沒有天才,只有品相雷同、質量易控的流水線產品。
甚至是前兩天,馬雲在談到對未來教育的看法時都表示:
「學校要像豐富多彩的動物園,而不是養雞場。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無法和機器競爭。」
但弔詭的是,反而是科技文明越發展,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越急切,很多教育手段才變了味兒。
從視頻監控,到面部識別,再到腦波監測……
高科技手段逐漸成為中國課堂管理的「好幫手」,也讓親眼目睹孩子一舉一動出現在大屏幕裡的我們,起了一身又一身的寒顫。
問題是,當逼孩子背負著外界「等著你犯錯」的不信任感,從進入教室的那一刻就被迫成為了有色眼鏡下的「問題少年」,然後按照學校的統一指令木訥地行動,一步也不敢錯。
這又真的是教育本身應該有的面貌嗎?
- END -
素材來源: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央視網評(ID:yangshiwangping)、新浪微博、網絡
NewPathway是啟德國際K12旗下知名國際教育品牌;專注中外國際學校備考指導、國際課程輔導、海外留學考試培訓。
NewPathway — 未來世界名校學子的搖籃。多名學員成功考入哈佛、耶魯、斯坦福、MIT等世界頂級名校。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NewPathwa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