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發生了太多有關未成年人受侵害的事件:韓國N號房、國內版N號房的曝光,以及迅速跌出熱搜的鮑某某事件。讓我們看到,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竟然潛藏了如此多的危險。一些看似美好事物的背後,可能是給孩子設下的陷阱。
德國電影《頭痛欲裂》,罕見的從一個戀童癖角度,給我們揭示了戀童癖患者的心理變化。讓我們更加全面的了解"戀童癖"與"兒童性侵"之間的關係。也讓為人父母的我,進一步反思: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如何保護孩子,不被他人傷害,有哪些教育是我所忽視的?
男主馬庫斯,26歲,年輕帥氣,是一名事業有成的建築師。生活中,熱愛健身,家裡整潔有序。在外人眼裡,堪稱完美。如果說有缺點,那可能就是性格孤僻,離群寡居。
有好感的美女主動邀約,他直接拒絕。一起健身的朋友帶他去泡妞,他謊稱女朋友等著他,回家了。
如果身邊有這樣的男人,估計是很多人的理想型。
但這些"光鮮"的背後,是連他自己都無法直視的"另一個自我"。
他經常在家裡對著自己偷拍的小男孩照片,自我"撫慰"。
在公交車上、公園裡、泳遊館,只要看到陌生男孩,他總會不由自主的盯著男孩看。去姐姐家時,他甚至對自己的外甥有了反應,只能藉口去衛生間壓抑本能的欲望。
他家的幾個抽屜中,都是他偷拍的男孩的照片。
是的,他是一個可怕的戀童癖!
他對自己的戀童癖有很強烈的負罪感,每次這樣的事情發生,他都會非常自責,並因此感到極度痛苦。
公園裡有隻狼,每次經歷內心撕扯後,馬庫斯總習慣去看那隻狼。就像狼終究改變不了動物的本性一樣,馬庫斯也停止不了對小男孩的幻想。
他想從這種病態的欲望中脫離出來,所以有了他第一次求助。
馬庫斯體檢的時候,對醫生說了自己對於孩子的非同尋常的"情感",請求醫生幫忙。但那位醫生聽完立刻站了起來,背過身,請他出去。
連醫生都噁心他。
就在馬庫斯內心備受煎熬的時候,偏偏隔壁來了一位單親媽媽傑西卡,還帶著一個可愛的8歲兒子亞瑟。
男主在見到亞瑟那一刻,就被吸引了。總是不由自主偷窺男孩的舉動,自家貓眼、窗戶前,馬庫斯遠遠的看著男孩......
男孩媽媽傑西卡邀請男主馬庫斯到家裡做客,馬庫斯在穿衣鏡面前,反覆試衣服,練習打招呼。像極了第一次約會的戀愛男女,只不過男主嘴中叫出來的名字卻是男孩,亞瑟。
這一次正式見面後,有天晚上,媽媽傑西卡讓男主幫他照看兒子,自己則跑去參加閨蜜的派對,留下兒子與馬庫斯獨處一室。
馬庫斯陪孩子玩遊戲、講故事。對於父愛缺失的小男孩,馬庫斯的出現彌補了他的情感空缺,此刻馬庫斯就像爸爸、朋友。
而對於馬庫斯來說,通過他無處安放的手,可以看出來,此刻他內心卻是壓抑著最原始的衝動,不讓他噴湧而出。
小男孩依偎在他的懷裡,他的手卻不敢觸碰孩子。
在相處過程中,男孩的母親傑西卡愛上了馬庫斯,而馬庫斯為了能與亞瑟相處,也接受了這份感情。
馬庫斯經常帶著亞瑟一起騎車、踢球、做遊戲,亞瑟對於馬庫斯的好感與日俱增。傑西卡也以為馬庫斯是個好男人、"模範爸爸"。
但正是如此,才讓馬庫斯更加煎熬、羞恥和崩潰。
雖然他是個戀童癖,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從未對任何一個孩子做出過猥褻的行為。 但他嚴重意識到自己這樣下去,恐怕哪天會控制不住,做出傷害亞瑟的事情。
於是他再次尋求幫助,走進了心理診所,向醫生訴說了自己的痛苦。
但醫生告訴他這種病終身伴隨,會像命運一樣跟隨自己一生時,馬庫斯絕望地抱頭痛哭。
醫生鼓勵他靠意念控制自己的行為,幫助他控制自己的行為避免犯罪。
男主馬庫斯小心翼翼維護這段感情,定期接受心理治療。直到有一天,亞瑟的母親傑西卡無意發現了他家的男孩照片。
面對傑西卡的質問,馬庫斯沒有為自己開脫,在說明內心痛苦後,衝進廚房,拿刀自殺了。
馬庫斯被搶救過來了,在病房裡他姐姐說,她和父母都知道了馬庫斯的戀童癖,覺得"噁心,羞恥",今後就不要再來往了。
出院後,馬庫斯把家裡所有的照片打包銷毀,刪除了的網絡聊天室的所有信息。
死過一次,似乎要重啟人生。
但男孩亞瑟卻再次出現。
一天馬庫斯行走在街頭,有人呼喊他的名字。是的,那是小男孩亞瑟。
亞瑟顯然並不知道馬庫斯的秘密,他高興撲向馬庫斯的懷抱,並邀請馬庫斯在每個周六中午一起玩,主動承諾不會告訴媽媽。
與男孩告別後,馬庫斯又去公園看了那隻狼,與以往幾次不同,這次狼在奔跑,嚎叫。我們也在馬庫斯嘴角看到了一絲難得的微笑與解脫。
影片結局,馬庫斯穿著正式,撫平毛巾、坐在整潔到沒有一絲褶皺的床邊,旁邊是一堆藥片,暗示馬庫斯在這場"欲望之戰"中選擇了以自殺而告終。
和以往看到的電影不同,這部影片罕見的以一名戀童癖的角度切入,讓人們對於"戀童癖"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導演試圖呼籲人們,對於像主角馬庫斯這樣的戀童癖患者給予更多的理解。
那麼"戀童癖"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聽聽心理醫生是怎麼說的。
一、"戀童癖"是一種心理疾病
戀童癖對性成熟的人不感興趣,只對青春期前的孩子反覆出現強烈的性喚起。戀童癖成因很複雜,主要是後天心理發展不正常造成的。有的是童年陰影導致,有的因精神刺激產生,大多數在青春期形成,而這種傾向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
蕭瑟的風景和整體昏暗的環境,讓整部片子無論從視覺還是心理上都有很強的壓抑感。而戀童癖的這些特性與馬庫斯"人性"的撕扯,讓你在觀影過程中膽戰心驚。
一次,馬庫斯悄悄地尾隨在一名男孩身後,行至偏僻的小路上,他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近,男孩的朋友突然出現,讓他放棄了繼續跟蹤。
我們難以想像,如果此刻沒有突如其來的幹擾因素,馬庫斯是不是已經"得手"了?
電影中馬庫斯每次在那股"邪念"上頭的時候,總會瘋狂運動、撞頭,多次出現的自殺暗示,讓我們體會到馬庫斯用意志壓抑原始衝動的內心掙扎。
動物園中的狼,在片中出現了6次,那隻狼何嘗不是馬庫斯人性中被壓抑的原始欲望呢?
從一開始這頭狼溫順地像只哈士奇,隨著電影的展開,它越來越靠近馬庫斯,甚至讓他用手觸摸。
而到後期它對著馬庫斯齜牙咧嘴,面露兇光。就像馬庫斯內心的野獸即將不受控制,破籠而出。
馬庫斯沒有同網絡聊天室那群人淪為一丘之貉,最終選擇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對抗自己的欲望。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對於馬庫斯來說罪與罰真的就只在一念之間。
與其如影隨形,不如自我了斷,也許這就是一部分戀童癖的"自我救贖"。
二、"戀童癖"≠性犯罪
電影中,心理醫生見到馬庫斯,問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有沒有真的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
馬庫斯告訴他:"從來沒有。"
有數據表明,對兒童性犯罪的罪犯中,大約只有10%是戀童癖。其餘90%的針對兒童的性犯罪者並不是戀童癖。他們之所以對兒童下手,並不是因為傾向的對象是兒童,僅僅是因為孩子弱小、好控制、犯罪成本小、犯罪行為隱匿不容易被發現!
心理醫生在治療時告訴馬庫斯:"未實施犯罪行為的戀童癖和'和異性戀、同性戀一樣,也是一種傾向,而傾向本身是沒有錯的。'"
但是,由於性對象的特殊性——兒童,所以我們和馬庫斯的家人一樣,一聽到"戀童癖"就覺得無比噁心、變態、乃至罪可致死!
所以,戀童癖患者必須依靠自我意志控制自己的傾向,對自我的行為負責,不去犯罪。
國際精神治療領域權威吉恩·阿貝爾認為,如果沒有外力幹預,有戀童傾向的人,一生中會多次侵犯孩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也說,戀童癖患者往往難以自控,如果疏於監控,非常有利於戀童癖者成為性侵慣犯。
戀童癖在沒有實施犯罪前不等同於性犯罪,但是一旦打開欲望的大門,往往就會墜入無底的深淵,不能自拔,它就像一顆隨時引爆的炸彈。
三、戀童癖侵害類型的"偏好"
戀童癖者的一般表現是:他們往往先和孩童建立一種信任關係,喜歡和孩子玩在一起。
帶他們看電影、逛公園、買東西給他們吃,通過關注、讚揚、肯定獲得孩子的信賴。在與孩子建立起友誼後,通常採用"友好"的方式進行身體接觸。身體接觸往往從觸摸開始,當觸摸的目的不斷得逞後,才發展到最後一步。
而在交往對象上,他們會進行挑選,一般這幾類孩子容易成為"狩獵目標":
1、缺乏關注、自我價值低的小孩
這類小孩往往不自信,渴望被關注和認可,戀童癖往往通過不斷讚美、鼓勵,高度關注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價值感",取得信任。
2、缺愛的孩子
有的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缺少關愛,生活中朋友也較少。當別人對他好一點點,孩子就能輕易放下戒備。而在發生問題時,也往往不會第一時間與家人、朋友訴說。
3、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
在學校及家庭性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孩子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是什麼,更談何去保護自己?即使危險發生後,也不知道怎麼求救。這無疑讓犯罪更難察覺。
為了讓馬庫斯控制好自己的傾向,心理醫生說:"看到孩子,你應該避開他們,去馬路的另一邊。不坐公交、地鐵,你應該避開孩子玩的娛樂場所,不去泳池、運動場、學校等地方,不再找他們,至少不單獨相處。你最好不要騷擾任何人,那樣就不會觸犯法律。"
這種從病態到越過雷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易感的環境脫離,讓自己遠離"誘惑"尤為重要。
戀童癖一旦形成往往終身相伴,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放任不管?
當然不是!不管是戀童癖群體自身還是整個社會,只有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降低其危害,預防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發生。
一、對於戀童癖群體來說系統的心理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針對沒有發生侵害行為的戀童癖患者,主要有兩種方式控制行為:
第一:通過系統的心理治療,主要採用藥物、認知幹預等方式;
第二:依靠自己的自控力。
心理諮詢師於玲娜在《戀童癖到底怎麼治?》一文中,提到:全職從業(心理諮詢師)近七年間,我沒有接觸過一個戀童癖個案,也從來沒在國內的教科書或同行的案例報告中聽說過一個戀童癖個案。原因至少有二:戀童癖的一方,會害怕因為求助治療而遭到鄙視或道德審判(在國外還包括司法審判);治療師的一方,往往很難成功治療一個讓自己討厭的來訪者,戀童行為天然會引發多數非戀童者的厭惡,對治療師而言,去共情一個戀童者的內心世界,有極大的技術難度。
是的,很多戀童癖患者,不要說家人的理解,就連他自己,都無法正視這種"病態心理"。更談何坦誠說出自己的困擾,尋求科學、有效的幫助呢?
所以目前第二種,依靠意志力,是大多數戀童癖的主要手段。
影片中,心理醫生反覆強調:"你需要對你自己的行為負責,你雖然改變不了你的傾向,但是你必須要更好地去面對,去控制它。"
但是,我們不知道這種意志什麼時候就被衝破了,外界環境的誘惑太多,很多邪惡在陰暗的角落裡滋生。
所以,加強對於戀童癖患者的治療與監控是預防犯罪的第一步。加大對於不良網站、犯罪行為的立法處罰,是預防犯罪的最後兜底。
二、作為家長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對孩子的保護寄希望於這部分人的人性與善良,因為人性極為複雜,道德的邊界從來都不是我們輕而易舉就可以劃分清楚的。
1、我們必須正視,在孩子成長中欠缺的"性教育"
影片中亞瑟的媽媽剛認識馬庫斯,就把年幼的兒子交給一個完全不了解的男人照看。不管這個男人是不是"戀童癖",都無疑將孩子至於險境。
在發現馬庫斯有戀童癖傾向後,並沒有告訴孩子真相,更沒有對他進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導致亞瑟依然主動邀請馬庫斯來陪自己玩。
她應該慶幸遇到的是馬庫斯,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如此幸運。
作為家長不要將孩子輕易交給所謂的"熟人"。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尤其是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比例高於陌生人,有些地方甚至有70%到80%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是鄰居、親戚、朋友、師生等關係。
我們都痛恨針對未成年人的性犯罪,但又羞恥於給孩子講什麼是"性",不知道如何進行"性教育",很多人還希望靠孩子長大後"自學成才"。
但在壞人眼中,孩子沒有"大與小",只有是不是"好下手"。
《告訴孩子真相》的作者王冬梅認為,性教育匱乏是性犯罪問題的根本所在。對受害者,沒有性保護常識,便成為了性騷擾的受害者;對施暴者,由於性教育空白導致性心理髮育不正常,於是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如果我們家長都沒有科學的意識,又怎麼能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有的家長甚至會讓孩子在受到傷害後覺得"一切都是我的原因"。
一個女孩被家庭教師侵害後,小心翼翼地問自己的媽媽:假如學校裡有同學被性侵,母親是什麼看法。母親給出的答案是:"一定是那個女生很騷。"
而當她試探性追問媽媽,"我們家教裡好像沒有性教育"時,母親說:"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這個女孩就是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常年飽受肉體和抑鬱症的精神折磨後,26歲那年,上吊自殺了。
我們終其一生,只不過想要護孩子周全。不把孩子置於險境,是對家長的最基本的要求。
我們教育孩子謙虛、懂禮、善良,可也別忘了世界除了光明與美好還有陰暗的一面。
而只有教會孩子如何科學防範風險才是對他最好的愛,當他的善良有了稜角,才能自我保護。
2、做孩子堅實的後盾,和孩子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
你和孩子最近的一次聊天是什麼時候?
他會和你分享同學之間以及學校裡的事情嗎?
他會和你分享看待事物的不同觀點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和孩子溝通中斷了。
也許是當他拿著自己畫的畫,期待我們表揚時,我們熟視無睹,甚至說:"什麼亂七八糟的";
也許是當我們誤解了他,沒有給他表達情緒、說出感受的機會,讓他覺得"不敢溝通";
也許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給他溝通的機會,"等會、沒時間、太忙了"。
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這個孩子很"陌生"。
我們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物質無關、不是包辦、不是控制,不是家長的自我滿足,而是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平等的個體去養育。
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感受到了父母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理解與共情,孩子才能夠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緒。
無論他遭遇什麼,他都對父母有足夠的信任,他知道"有家,有父母可以保護我。"
《頭痛欲裂》這部影片讓我們對"戀童癖"有了另一個角度的認識,導演試圖通過探尋這一群體的內心世界,讓人們重新審視這一敏感話題,能夠讓人們對這一群體多一點點理解。也讓我們進一步反思,為了避免悲劇,我們和整個社會應該做怎樣的努力?這是家長與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話題。
推動家庭與學校注重孩子的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推動社會有更科學的治療方案和法律制度,也許才能從根本治療我們的"頭痛欲裂"。
願我們每個人為自己負責、為孩子負責,活成一束光,光夠亮,就福澤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我是禮納,隨手關注@納小孩,謝謝你的留言、轉發、點讚,查看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