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每天都在不遺餘力地保護消失的事物,諸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非遺的保護、甚至是對失去的親人的呵護,這種保護當然是無可非議的,可是,他也是有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人類一直在強調,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多年的時間裡,人類由近代走向現代,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至少引起了地球上300多種美麗動物的滅絕,其中包括最大的海雀、史德拉海牛和有名的渡渡鳥。其實我們別忘了,在人類出現影響之前,在地球上,生物圈的歷史上歷經了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和白堊紀五次生物大滅絕,滅絕度達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其中最有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直接造成了統治地球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時代終結,想想這是為什麼?
這說明宇宙就是一個充滿新陳代謝的客觀物質世界,人和任何生物都是他的一部分,同樣要包含這種規律。從宏觀世界的星際物質到人自己的身體,都是一個從出生開始,在成長壯大的同時,也是淘汰消亡的倒計時開始,這是規律,我們無法改變,當然我們可以選擇最佳的角度完成這個過程,可以改造自然,但是,這是有度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是自然選擇了人類,而不是人類可以選擇自然,就人體本身而言,就不斷地需要老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退換,在酶的作用下,有序的進行化學變化,代謝物質和能量,直到生命過程的終結,如果失去了這種功能,那就會和受核輻射傷害後的症狀,出現可怕的變異。可見追求生命的永生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決不是一種好事,也沒必要。
在大自然也是如此,智利的阿塔卡馬是可以長達八九十年不下雨,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應該下雨是難得的好事吧?可不是,最近反常地的降雨,導致了這裡獨立的生態系統災難,一切獨特的微生物消失。這說明了什麼?任何一種過度的幹預,不是福音,而是毀滅。從這個層面上講,地球選擇了我們人類,就是一種合理,我們對地球的幹預同樣是合理的,有的物種滅絕,同樣也是合理,我們用不著過度幹預。因為,神奇的地球他是能具有調控功能的,肯定會在滅絕的過程中,有一些物種倖免於難,比如鱷魚,並促使一些類群誕生並從此繁盛,這也是人類取代地球曾經的霸主恐龍而統治整個地球的原因,這和人類並不相干。
海洋生物學家Duffy,在觀察海洋生物生態鏈之後提出。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可能不僅物種的數量,還取決物種功能的多樣性,美國學者Walter jetz也說,生物的多樣性就是質量對決,然後確定優先次序,所以說,用不著可以去復活那些曾經消失的古生物,在意滅絕的動物有多少多少,地球肯定具有不斷更新物種的能力,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而已。
同樣對於非遺,比如中國赫哲族的依馬坎說唱,伊朗的倫傑造木船技術,皮影、戲劇,甚至於方言,保護是必然的,可是可能也有限度,那就是我們不用復原全部,而是重生,畢竟有更合理的新事物揮去新陳代謝她,這對於社會的發展未必不是好事。親愛的小夥伴,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