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如今也算是一個比較光鮮、體面的職業,對於一些進不了大型企業的畢業生來說,考個公務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今的公務員招錄的人數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總體人數正在不斷減少。公務員人數一少,提工資增待遇對於財政而言壓力就會減少很多,收入增加是早晚的事。體面且較為輕鬆的工作,加上不錯的收入,公務員的性價比正在不斷提高。
眾所周知,如今的公務員是逢進必考,想要進入公務員序列,這首先就得過考試關。於是國考或省考成為大家踏入公門的必經之路,然而參加這兩個考試考取的都是公務員嗎?其實不然。
每年公務員考試中的職位都有兩個類型,一個是公務員崗位,一個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崗位。被招錄的公務員崗位人員佔用行政編制,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而參公是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人員,沒有行政編制,佔用的是事業編制,按照公務員法對公務員的定義,參公人員並不屬於公務員,本質上屬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參公人員雖然不屬於公務員,但是他是參照公務員管理的,換言之,公務員有的福利待遇他都有。如果參公人員被調入行政機關,身份也有可能直接轉為公務員。在遴選考試方面,參公和公務員擁有同樣的機會,並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歧視」,個別省份除外。
那麼問題來了,參公對比公務員有何劣勢呢?其實參公部門一般都是行政機關的下屬單位,所以參公人員升職潛力有限,比不上公務員。另外。公務員是「金飯碗」,所在的部門一般不會被裁撤,但是參公就不一定了。想當年山西省在省考報名開始後竟然有一個參公崗位被撤,原因是這個崗位所在的參公部門轉成了企業,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參公比起公務員而言在穩定性方面還是差了一點。
不過參公雖然比公務員稍遜一籌,但是比起它的其他事業單位兄弟姐妹而言,可算是站在了金字塔頂端。事業單位有四類,參公、全額事業、差額事業、自收自支。其中參公最好,必須通過公務員考試才能進入,政治前途比其他三位兄弟姐妹都要好。全額事業意為財政全額供養,這個也較為「保險」,學校就屬於這一類。差額事業意為財政只補貼一部分錢,其他靠自己,以後會逐漸向自收自支型事業單位過渡。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這種一般都是設計院、公證處之類的有經營活動的單位,國家不給撥款,收入全靠自己。如果效益好的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不過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的改革方向是企業化,所以比起其他事業單位還是有些「不保險」。
筆者建議,一般而言,在公務員考試中儘量選擇行政編制的公務員,參公事業單位作為第二選擇比較穩妥。當然,這也看具體的職位和個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