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2020年是關鍵之年,也是事業單位改革轉型之年,去除一部分行政編,合併一些參公管理,撤銷一些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完全走市場化路線。在這其中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參公事業單位要不要取消,要取消哪些單位會首當其衝?目前,從浙江、山西等事業單位改革比較快的省份看,參公事業編被取消是大趨勢,直接轉為事業單位,脫離和公務員的關係,減少行政依賴,理清職能,這是大勢所趨。
參公事業單位中類似工會、黨校、作協、團群等組織基本上是改革的排頭兵,本身這些單位完全依附在行政編制下本身是不太合理的,現在直接改為事業單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改革過程中,反對聲音也很多,尤其是已經享受參公待遇多年的高級幹部,很難接受取消了參公,變成事業編。各級單位對組織部門的文件牴觸情緒大,執行不傷心,結果改改停停,最終大多數改革以失敗結束,你說這樣的改革還要維繫嗎?
參公事業單位都要改革了,那能不能直接轉為公務員,減少事業單位編制呢?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行政編制每年申報的數量非常有限,突然要把大量的參公崗位轉為公務員,這在公務員隊伍中帶來了很大的討論。很多人認為自己辛辛苦苦考了個公務員行政編,結果人家事業單位一改革輕輕鬆鬆就轉換了身份,這制度不公,這執行不力,我們強烈反對。所以,轉公務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上有各級領導的壓力,下有地方公務員的阻力,基本上無法實現華麗轉身。
那不能轉,只能降,還要考的必要性嗎?當然,事業單位依然有吸引力。穩定、體面、壓力小都是事業單位的好處,很多人寧願不要高薪也要進入體制內過一個安穩的日子不就追求的是這種生活嗎?誰願意折騰啊,沒人願意為了生活頻頻考試,為了身份頻頻「學習」。
如果參公單位改為事業單位,那會有哪些變化呢?當然,收入福利會有變化,明顯會比公務員少一部分。公務員平均薪資5000的話,事業單位基本薪金3000-4000。除此之外,事業單位的公積金也會比公務員少一部分,每月相比少2000左右。看到這樣的變化,是不是想哭,那還考什麼,他的前途何在?實際上,不能僅僅以當下的收入來衡量一份工作。我們要看長線,雖然我們也不是大魚,但是長期在體制內發展,依然會有上升的機會,比如遴選或者升職。當然,升職的概念在事業單位是極低的,還不如通過遴選方式「跑路」。
說到底,參公事業單位的改革就在這兩年以內,如果你認為參公單位不穩定,自己工作壓力大,那儘快就要考慮後續的走向了。或者辭職,或者繼續學習深造。
參公事業單位的人員,這幾年的基本改革方向不是很明朗,但是改是遲早的事,那還不如自己給自己留條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