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閱讀 | 「我不尋找,我見到」——讀馮驥才的《藝術家們》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付如初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84個

馮驥才近年來的很多作品,從小說到紀實,都有這樣一個堅守價值、堅守美的「正念」,有一個理想主義的創作人格。當然,他的身份早已不只是一個作家或畫家,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像是在廣袤的現實大地上、幽暗的歷史角落間、複雜的人事博弈中進行的更大手筆的「創作」。

本 文 約 7278 字

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8 min

作者 | 付如初

photo | 視覺中國

「馮氏唯美空間」

拿到馮驥才先生的新書,我忍不住想,在今天還敢用一部長篇小說來寫「藝術家們」的,或許除他之外不會再有第二個人了。他以五十年的創作歷程橫跨文學和書畫兩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漩渦裡」奔波多年,應該最清楚這個群體的特質,最清楚這種身份在和生活、時代發生碰撞的時候,可能產生的獨特意味;也最清楚,藝術或者美,對生命個體或者民族群體到底意味著什麼。只是,身為讀者,看到這個書名還是會忍不住想:在世俗名利和商業大潮的衝刷下,哪裡還有這個群體的身影呢?即便有,恐怕也是散兵遊勇,遠遠稱不上「們」了吧?而且,即便有,在這個美盲遠遠多於文盲的時代,在各種包裝炒作用流量和價碼驅逐真才實學的時代,還有多少人能夠識別他們身上真正的「藝術」含量呢?

馮驥才顯然深諳這種社會性的疑慮,同時,他還知道,除了「藝術」和「藝術家」這兩個詞早已換了內涵和外延,「文學」和「長篇小說」也已是今非昔比,所以他才破天荒地給一部小說寫了兩個說明:「寫在前面」和「序文:關於藝術家們」。他幾乎是用一種宣言的方式,一種倔強的「非虛構」的態度,開始了自己的這一番分為前、中、後三卷的「虛構」——時至今日,他或許不信任包圍藝術的人文環境了,但他還是選擇信任文學本身和美本身;他知道「藝術」周圍危機四伏、泡沫四溢,但他堅信有一個真正的價值內核值得堅守和弘揚。

這個價值內核帶著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穿行而來的理想主義的底色,也一再充當馮驥才創作之火的燃料,甚至是他之所以為他的精神基石。

事實上,馮驥才近年來的很多作品,從小說到紀實,都有這樣一個堅守價值、堅守美的「正念」,有一個理想主義的創作人格。當然,他的身份早已不只是一個作家或畫家,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像是在廣袤的現實大地上、幽暗的歷史角落間、複雜的人事博弈中進行的更大手筆的「創作」。因為有了這種格局闊大,他回到小說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情之難抑,也會讓人感覺他刻意輕描「醜」和「亂」,重抹「美」和「純」的創作追求。因為這種「正念」無比強大,會讓人不自覺地進入他以堂·吉訶德追隨騎士小說般的「堅貞」構建出來的「馮氏唯美空間」——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後的「唯美」,大概最符合藝術和文學的初心。

打開《藝術家們》,撲面而來的就是1975年充斥著老城天津的一股大亂剛治、人心思變的「早春」氣息;一股自然和城市水乳交融的「前現代」氣息;一股商品經濟到來之前的「非世俗」氣息,近乎成人童話。三個年輕的朋友楚雲天、羅潛、洛夫,有自己的秘密「沙龍」,分享繪畫、音樂和文學帶來的興奮,分享成群結隊思考的快樂。那時候,黑暗依稀遠去,未來依舊空茫;物質只能清貧,精神嚮往富足;人與人的關係很緊密、很單純。對那時的青年一代而言,劫後餘生的感覺仿佛苦海裡開出蓮花,風暴後初陽乍現;心有餘悸是有的,但更多的是被壓抑已久的生命能量亟需噴發。主人公楚雲天就這樣享受著,徜徉著,甚至與女孩兒田雨霏純情地曖昧著。

此時的他,是野生「藝術家」中的一員,或者說,此時的「藝術家們」,遍布田野。他們絕大多數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們以生活為藝術,以藝術為生活。為了勸誡楚雲天在愛情上的迷失,幫他保住家庭,兩個好朋友用的方法甚至都是「藝術」的,理解地寬容、善意地提醒,不動聲色地化解——藝術家處理生活矛盾的方式,也是有意境的、可堪審美的。

而除了「審美三劍客」,書裡還寫到世外高人徐老師、鋼琴家延年、版畫家唐尼等等。甚至,此時的普通人都有「藝術家」的氣質,比如洛夫那個一遍遍只讀《辭海》的父親,還有擁有豐富藏書的蘇又生。在馮驥才筆下,身居陋室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真實的歷史重現,「詩情畫意」也不是一個浪漫的形容詞,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本身。儘管這種生活的歷史底色是滯重沉痛的,但人性和人心在歷史暫停的黑暗時刻艱難摸索的,依舊是嚮往光明和美善的明天和未來。這種萬眾一心的一致嚮往,是馮驥才的「藝術家們」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的大前提,也是歷史開啟八十年代的「人心向背」。

「八十年代」情結

每個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會從這個時代的羅盤中選取最符合自己心性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時代就像一艘艘小船一樣,會因為不同人的風向不斷變化。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跟文壇後來習慣用代際命名作家不一樣,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作家只能用創作流派,卻無法用「代際」命名,因為那時候的文壇是幾代同堂:老的有「五四」一代,新的有「知青」一代,中間的則有「重放的鮮花」一代等等。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底色在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身上塗抹的色彩並不一樣,所以,後來的分化和流變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對這個人文風氣濃鬱,作家、藝術家引領潮流的時代充滿了眷戀。這一點,只需要看看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就可以有特別直觀的感受。

作為親歷八十年代、在那個年代成名的作家,馮驥才從不迴避自己的「八十年代情結」。在五十年文化歷史的個人記錄中,他詳細回憶自己得到文壇前輩冰心、孫犁、巴金、韋君宜的眷顧,回憶自己和同代作家王蒙、張賢亮、劉心武、李陀的友誼;詳細記錄作為「現代派四小風箏」之一,在創作的變與不變中左衝右突的探索。他從自我的變化感受社會的變化,從社會的變化反觀自我的變化。「變」,是他親歷八十年代的關鍵詞;「不變」則是他回顧、檢視和繼承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關鍵詞。

從這個角度說,《藝術家們》完全可以看作馮驥才的「精神自敘傳」,是他的另一本「個人文化史」。只是他講述八十年代的角度從文學為主變成了繪畫為主,他對「變」與「不變」的思考也從文風變成了畫風,從創作觀延展到價值觀,進而到人情和世風的變化,友情、愛情和親情則是這些變化的顯色劑。而且,因為是小說、是虛構,他的回憶和記錄反而可以掙脫人情的羈絆,迴避對號入座的風險,變得更為灑脫和自由;問題意識,或者批判意識也變得更為銳利和深沉——「非虛構」可能是拘謹的、「真事隱」的,「虛構」反而可能更接近真實,這或許是讀《藝術家們》給我們的意外啟發。

與前卷的愛情主線和後卷的誘惑主線相比,以八十年代為背景的中卷,沒有一以貫之的矛盾主線。這情形很像歷史重啟鍵摁下去的一瞬間,社會的角角落落全部活動起來,每個人都自顧不暇,忙著應對變化,無暇與他人發生深度的「碰撞」。「三劍客」也是如此:雲天家的老宅子被返還了,父親卻去世了;他的《解凍》轟動了,他一夜成名,迎來了自己的「光鮮時代」,也感受到了「名人」之苦。洛夫的畫被評論界關注,變成了「傑出人才」,開始走出國門了;他從美國帶回更加新鮮的資訊和藝術觀念,也吸引了活力四射、擅長經營的女人郝俊走入他的生活,拉著他搞行為藝術,離市場越來越近。羅潛的小屋要拆遷了,他只能搬到郊區去;他依舊固守自我,安靜畫畫。與外界的日新月異相比,此時的羅潛似乎成了「落伍」的象徵。

託爾斯泰說:「藝術的發展是每個時代活力和意義的最高驗證。」在八十年代那個求新求變的「前消費時代」(阿城語),藝術是易感的,也是包容的。它被時代逼迫尋找新穎,又反過來為時代變革提供證據。《藝術家們》準確記錄了藝術和時代的這種緊密互動,同時,馮驥才,或者楚雲天也感受到了「變」的辯證:如洛夫般一味求變,為了求變丟掉了自我,一定是不可取的;如羅潛般自成一統,把時代巨變關在窗外,或許也是有待商榷的;唯有邊參與時代、參與生活,邊堅守自我、堅守藝術,才是藝術家的理想狀態,也是保持創造力的正途。所以,小說才特意寫到安徽的野生山水畫家易瞭然,寫到河南洛陽專心畫巨幅農民工進城大畫的高宇奇,寫他們投身時代和藝術的義無反顧,寫他們與時代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關係,寫他們帶給楚雲天的震撼和啟示,肯定藝術追求第一、自我創造力第一的價值觀,他們無論如何都不丟掉藝術家主體性的自我堅守。

然而,置身歷史中的人們,往往無法清晰地意識到這些,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和選擇,走向或悲劇或喜劇的結局。在八十年代這個「歷史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面前,即使是一起出發的朋友,也總是會有命運的分歧,會有價值觀的相互隔膜,有悲歡的漸不相通。坦承有「八十年代情結」的馮驥才,擁有豐富創作經驗的馮驥才,終究沒有因「唯美」丟掉「生活」,沒有掉到「懷想大於反思」的浪漫情感窠臼裡面去,也終究沒有忘記現實主義小說的系統性結構、不同人物的象徵性設置和人性複雜的永恆性。唯其如此,《藝術家們》具備了為「八十年代學」(李陀語)增添新樣本的特質。

小說中也有大量的關於繪畫的知識,關於中外繪畫技法、畫家命運、審美格調的議論,尤其是關於藝術與生活、與時代、與自我的關係的辨析,關於「政治畫、文人畫、商品畫」的傳統和演變,充滿了真知灼見。所有這些,都是《藝術家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所有「老更成」的「庾信文章」包含的智慧和見識。甚至可以說,《藝術家們》作為小說,最重要的並非是構建情節發展和命運轉折,而是構建一個歷史和現實交相輝映的「場域」、一種藝術和社會的開放性「關係」,渲染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圈的「氣氛」。而一個寫作者想要做到這一切,需要的不僅僅是創造的火焰,更需要人文的冷靜——眾所周知,繪畫在那個時代的反思和探索曾怎樣牽動意識形態的神經,而「八十年代」這個詞又包含著多少需要深度清理的精神謎團。

傅雷先生在《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中,講到十八世紀中葉古典主義風尚受到反動的時候,藝術批評的倡始者狄德羅在著名的《畫論》中,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問題:一個社會所求於藝術品的是什麼?狄德羅由此展開為大眾趣味的辯護,他認為首先是「動人」的情緒,是「一般人的共同情緒」。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界,社會對藝術品的所求恰是這種「動人的情緒」,藝術家們也無心「為藝術而藝術」,二者出現了所求的合流,所謂「黃金時代」的含義之一,大概也是指這種蜜月般的合流;後來,隨著先鋒藝術的引進越來越多,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所求和藝術家們的所求越來越分化。

「美的敵人不一定是醜,還有俗」

相對來說,《藝術家們》的最後一卷或許是最難寫的——生活離現在的讀者越來越近,雅俗越來越難分軒輊,現實越來越紛繁複雜、難以概括和提煉。在這樣的情形下,要將小說的價值觀和美學風格貫徹到底,不僅需要直面摧毀「美」的力量,也需要直面「藝術」本身的變異,直面「藝術家」群體的自我摧毀和自我貶值。更需要給所有的人物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局,讓同步生活著的讀者信服。這也是為什麼現實越來越難寫,有分量的現實主義小說越來越稀缺的原因。

然而,《藝術家們》完成得很好,甚至在三卷中,這一卷更好。如果說前兩卷的楚雲天,給人留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審美英雄」印象的話,那這一時期的他,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卻反而有了彷徨和困惑,有了無力感,甚至險成欲望的俘虜——作為藝術形象,此時的楚雲天不再僅僅是一個「崇尚審美的人」,而是有了更複雜的心緒,有了看不清年輕女人白夜的判斷盲區,也有了創作「文人畫」的更多心得,因而也顯得更為飽滿和真實了。

此時,藝術全面市場化了,拍賣行比美術館紅火,會賣畫比會畫畫重要。其中活躍著的藝術掮客,也不再是在商言商的拍賣行老闆,連楚雲天敬重的民間高人俞先生,也變成了市場的擁戴者。小說中有兩場精彩的對話,一是和嘉和拍賣行馬總的,一是和俞先生,角度、格調雖然不同,作者的褒貶也不同,但最後的指向卻是對市場一致的臣服。

面對這隻「看不見的手」,楚雲天不斷警惕被它擺布,也不斷抗拒各種被「綁架」,但終究也難以招架它的無孔不入。實際上,每個藝術家都已經難逃它的手掌心了。與前卷寫到的,脅迫藝術的力量來自不正常的意識形態;中卷寫到的,藝術本身的極致探索也會讓它喪失主體性相比;後卷寫到市場的時候,作家的態度沒有這麼確鑿了,因為市場的力量更貼身、更強大,即便最潔身自好的藝術家也無法脫離開它;它打著公平的旗號給藝術家提供個人空間,並不一味地招人討厭,所以,它對人的操控可能更無形,對藝術的傷害可能更大。

看上去,藝術家們終於實現了孜孜以求的個性化,但他們卻大多面臨著被市場各個擊破的悲劇:「三劍客」中的洛夫,投河自我了斷;最「清高」的羅潛,先是賣畫養家餬口,後來也奔赴市場前沿廣東去賣畫;擅長畫藏畫的青年畫家餘長水,為了生存,不斷放棄自我屈從市場規則;當年才華橫溢的版畫家唐尼,出國後變成了迎合西方趣味的「水墨山水」畫家;老一輩畫家唐三間為了市場的強大需求專畫梅花,連當「右派」的苦難經歷都變成了炒作畫價的籌碼。亂象叢生中,楚雲天最欣賞的、也寄託了作家最純粹理想的高宇奇竟因車禍命喪太行。如今,楚雲天在整個「藝術江湖」中唯一牽掛的,就剩「大隱隱於黃山」的易瞭然了……

堅守者勢單力薄,投誠者山呼海嘯,被市場喚醒的世俗名利全面佔領了藝術,催生了藝術市場的「繁榮」。而為了共享「繁榮」,即使是有才華的畫家如於淼、餘長水、白夜者,也需要更多地把功夫下在「詩外」。看到這樣的情形,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會心苦笑——這匪夷所思的現象又豈止是藝術界呢?

小說中寫,功成名就之後,楚雲天的家依然以「美」而不是「闊」為布置準則,並以此為「家風」傳承給女兒怡然,讓她從小就接受父母的生活箴言:「美的敵人不一定是醜,還有俗。」只是,「敵人」越來越強大,堅守「美」的門檻越來越高;而且,審美能力不再是進入這個門檻的唯一口令,還有家庭出身、社會資源和社會等級等等——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如楚雲天般幸運,事實上,更多的人都需要首先在藝術追求和自我生存之間苦苦掙扎。魯迅說的:「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無論這愛是男女間的,還是給藝術的。

藝術家是真人,活過且會被遺忘

小說中寫,楚雲天出身於名醫世家,和同樣出身的妻子青梅竹馬。「文革」結束後,他們位於天津五大道上的老宅被返還,生活的改善也可想而知。儘管算不上鐘鳴鼎食,但至少,他從來沒有像兩個好朋友洛夫和羅潛一樣,有過真真切切的「底層人民」的煩惱。這樣的生活起點,決定了他的審美起點和美學無意識。當他感受著老城天津作為文化空間的歷史和滄桑的時候,兩個好朋友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滄桑的一部分,他們眼中的城市甚至拒絕著他們養家餬口的卑微需求。

如此說來,「俗」作為藝術或者藝術家的「敵人」,包含很多層面,暴發戶心態、審美格調低下和創作上的陳詞濫調都只是其中最弱小的力量。而一旦穿衣吃飯、繪畫必備的顏料紙張的消耗、養家餬口的責任、人事紛爭、愛的需求等等都露出俗不可耐的猙獰面目,藝術家的一籌莫展才會更令人扼腕嘆息。歷史上,深受這種「俗」折磨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天才梵·高了。他在《親愛的提奧》裡寫:畫油畫就像娶了一個花不夠錢的媳婦,讓人大傷腦筋。而他最困頓、不得不反覆向弟弟要錢的時候,他甚至對自己還需要吃喝都感到恥辱。天才也要吃飯,還有什麼比這更能彰顯藝術家和世俗的絕妙關係!

書中,這種更加無可抗拒的「俗」,摧毀了羅潛的潔身自好,也成了壓在洛夫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拍賣會前,曾經的合作夥伴於淼的春風得意和步步緊逼,已經提前宣告了洛夫的絕境。著名畫家吳冠中在回憶恩師林風眠的文章《雁歸來》中說,在藝術家行進的路上,的確有一個「潘多拉的大匣子」,裡面會飛出吹牛、拍馬、妒忌、誹謗、爭權、奪利……而看似超越了這些問題的藝術家楚雲天,面臨的卻是更高層級的「俗」:愛的煩惱。

《藝術家們》讓人印象最深刻,寫得也最動人的,是楚雲天的愛情和婚姻。尤其是其中的愛情細節:以古董貼牆丈量臂幅的浪漫,以一束滿天星貫穿起的熟悉又陌生的誘惑,都讓人過目難忘——如果小說也是有年齡的,那人到老年的馮驥才寫的小說卻是青壯年的,這種反差,也是一個作家創作生命力的最佳證明,難怪諾貝爾獎獲得者布羅茨基晚年的時候曾建議,一本書的封面除了要署上作者的名字,還應該標註作者的年齡。

而如果說楚雲天和雨霏的愛情,是精神至上的年代中一次浪漫插曲的話,那他被白夜誘惑,則是名利至上的年代一次不由自主地迷失,是美和才華給他製造的一次陷阱。這兩次精神出軌,或許豐富了他的生命體驗、滋養了他的藝術,但切切實實損害了他的婚姻。小說的結尾,儘管妻子在負氣出走多年之後回來了,但楚雲天老了,野草茂盛,物是人非。至此,時間,這個藝術家最強大的敵人,也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可以說,馮驥才用手中的文學和繪畫兩支筆,為藝術家們搭建出了一個封閉自足又包羅萬象的文本空間。這個空間寫實又寫意,平面又立體,感性又理性。最重要的,他把自己作為這個空間中真正的一員,全身心交付,情感、見解、困惑和憂慮。他不只背負著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十字架,作為藝術家,他依舊責無旁貸,正如畢卡索在《立體派聲明》裡說的:「人們說我是一個尋找者。我不尋找,我見到。」「我們只想表現出我們內心的東西。」

在世俗面前,藝術家是永遠的孤獨者,儘管在名利喧囂中習慣孤獨並不容易,但這種自我歸隱是所有藝術家的必然結局。當然,在馮驥才這裡,這結局還有另一重更不可摧毀的含義:無論如何,他終究還是選擇了堅持等妻子回來,一直在自家院子給妻子留著位置。傅雷說:中國的詩與畫,都具有無窮與不定兩種元素,讓讀者的心神獲得自由體會、自由領略的天地,而這種美的目標、美的終極,是「隨意」,而楚雲天妻子的名字,恰恰是「隋意」。這令人溫暖的「大團圓」結局,是馮驥才以一個藝術家的人格自覺,一顆忠誠於美的赤子之心給出的答案:無論有多少不可迴避的問題擺在面前,真正的藝術家都是以美為終極目的的。美即歸宿,美即永恆。

The END

原標題:《午間閱讀 | 「我不尋找,我見到」——讀馮驥才的《藝術家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馮驥才長篇小說《藝術家們》重磅出版
    2020年6月19日晚,馮驥才先生修改完《藝術家們》第七稿後自拍留念二、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在《藝術家們》「相遇」馮驥才在自序裡寫道:「我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群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從文學的角度而言,《藝術家們》是集中展現馮驥才浪漫主義追求的一部作品。從人物、情節到語言,自始至終流露著浪漫主義的氣質。楚雲天、隋意、洛夫、羅潛等人的內心世界,在馮驥才的筆下呈現出多姿而蓬勃的面貌。他們才華橫溢、朝氣蓬勃,熱烈地抒發著自己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喜歡被書「埋起來」的感覺  馮驥才曾說:「我所有的人生經歷和收穫,都離不開文學和書籍的滋養。」  屠格涅夫的《初戀》是他讀的第一本外國文學,那時他才20來歲。
  • 馮驥才加入抖音DOU來讀書「領讀人」計劃
    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喜歡被書「埋起來」的感覺馮驥才曾說:「我所有的人生經歷和收穫,都離不開文學和書籍的滋養。」屠格涅夫的《初戀》是他讀的第一本外國文學,那時他才20來歲。
  • 馮驥才先生筆下的又一個「俗世奇人」! ——我讀《獻你一束花》
    馮驥才先生為搶救我國民間文化遺產所做的貢獻和他的小說造詣令我由衷欽佩,先生的《俗世奇人》當真奇絕、妙絕,可是他的《獻你一束花》和《挑山工》一樣,令我不敢恭維。個人認為,《獻你一束花》更適合青少年閱讀,而對成人來說,該文講道理過於直接,講故事難接地氣,首尾呼應的寫法顯得刻意。這和馮驥才先生的文藝成就不太匹配。
  • 錢江晚報:馮驥才:時代終結,鄉關何處,他們全要換乘另一班車
    2020年首發《收穫》,由人民文學社出版的《藝術家們》,封面設計來自於一幅畫,叫《秋日的絮語》,是馮驥才2013年的畫作,這幅看起來頗為熱烈激情的畫,似乎跟我們印象中馮驥才的山水人文畫畫風不太一樣。馮驥才曾經有志於繪畫,並有十五年的丹青生涯,「平山鬱夫說我的畫是現代人文畫,他是看出我的畫裡有敘事的成分。畫是主觀的、心靈的訴說,畫中景物有對畫家心靈的照應。」
  • 李陀:我的朋友「馮·唐·吉訶德」——馮驥才印象
    這樣的事他做得太多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讀他寫的《漩渦裡》。不過,我覺得《漩渦裡》的寫作有個缺點,細節太少——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漩渦,跳進這漩渦裡,一個人會經歷什麼樣的孤獨和艱難,少了細節,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 馮驥才:書房是作家不設防的寫作場
    作家說  馮驥才:書房是作家不設防的寫作場  要進馮驥才的書房,得先經過一個走廊,陽光從書房的窗戶照進來,在走廊裡留下黑白的剪影。這些特別的剪影印在馮驥才的心裡:每天去書房,就像要先經過一個只展水墨的畫廊。
  • 夜讀丨馮驥才有一個美妙的習慣,摸書
    主播讀經典,陪你說晚安,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聊城臺主播王鵬。今晚與您分享馮驥才的文章《摸書》。名叫莫拉的這位老婦人嗜書如命。她認真地對我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書裡。」我說。她笑了,點點頭表示同意,又說:「我收藏了四千多本書,每天晚上必須用眼掃一遍,才肯關燈睡覺。」她真有趣。我說:「書,有時候不需要讀,摸一摸就很美、很滿足了。」她大叫:「我也這樣,常摸書。」
  • 讀馮驥才的《老夫老妻》,解鎖夫妻相處之道,讓家庭更和諧幸福
    今天閱讀了一篇《老夫老妻》,摘自馮驥才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老夫老妻》講述了一對老夫老妻從劇烈爭吵到寬心和解的過程。夫妻之間的爭吵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讓我們從馮老筆下的主人公當中學習如何更好地處理夫妻關係,讓我們的家庭生活更和諧幸福!
  • 「我」的閱讀教室 | 小螞蟻們的閱讀花園
    《十幾歲·小學生閱讀與寫作》推出「『我』的閱讀教室」欄目,尋找那隱藏在每一個菁菁校園裡的閱讀教室,以及這些教室裡的故事。       這一定是十分美好的事。      「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固定的風景,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我們的教室也有自己的風景,我們把教室當做花園,孩子們共同營造著這個園子。
  • 馮驥才:大河流過,大樹繁茂
    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卻始終與故鄉——寧波江北的慈城有著無限牽絆。  東漢開國名將、「大樹將軍」馮異是馮驥才的先祖。馮異文韜武略、戰功卓著,卻不慕名利。每當打了勝仗,眾將論功時,他總默默避於大樹背後。將士們敬佩其為人,敬稱他為大樹將軍。  兩千年以後,馮驥才以「大樹」作為自己畫館的名字。
  • 「我堅持,我收穫」早慧幼兒園起點閱讀讀書月
    "書香校園""書香家庭"的環境氛圍,仙桃市早慧幼兒園於11月16日啟動了"我堅持,我收穫」,起點閱讀讀書月活動。       本次活動宗旨在引導幼兒與經典好書交朋友,激發師生讀書、親子共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融化在兒童的心靈裡,銘刻在兒童的腦海中並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組織和開展好本次活動,我園制定了"我堅持,我收穫"21天閱讀好習慣養成讀書活動方案。各班確定並領取適合本年齡段幼兒閱讀的圖書。
  • 馮驥才:用心生活是累人的,但唯此才幸福
    嘿嘿,這就是我要說的了——每當旅行在外,手邊無書,我就找幾塊紙鋪展在桌。哪怕一連下上它半個月的雨,我照舊充滿活力、眼光發亮、有聲有色地呆在屋中。我可不是拿寫書當做一種消遣。我在做上帝做過的事:創造生命。 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它文字寫就的書更難。
  • 中青閱讀11月推薦書單
    2020年11月讀者投票最喜歡讀的5本好書:你離更好的生活只差閱讀這件事(麥小麥/著)藝術家們(馮驥才/著)錢鍾書選唐詩(錢鍾書選、楊絳錄很多人面臨著困惑:沒時間讀、不知該怎麼選有價值的書、讀不進去、讀過就忘……讀書閱讀推廣人麥小麥總結自身經驗,從選書、時間分配、習慣養成等方面給出詳盡方法和建議。這是一本關於如何讓閱讀更有效的方法書,你會發現,其實閱讀也是可以學習的。
  •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張苡朵·惠濟區實驗小學閱讀推廣人
    閱讀格言: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俗世奇人》(馮驥才)我的閱讀故事:我最近看了馮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這本書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講得是民初天津衛作為一個水陸主要道,碼頭上的人不強活不成,為了生存練就一身精湛的絕活,成為了天津衛的奇人。 平凡的生活中 的人和事在馮驥才先生筆下,波瀾起伏,妙趣橫生。 馮驥才先生說得好,「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各行各業,全有幾個本領齊天的活神仙。 刻磚劉、泥人張、風箏魏、機器王、刷子李等等。
  • 教師節,來讀一讀老藝術家秦怡的「我的老師」
    人民藝術家父親十分善良,疼愛兒女,他為了不服從封建的壓力,便離開大家庭。他的薪金微薄,要讓我們許多姊妹都進學校當然非常困難的,但他拗不過我們這些不知生活艱辛的孩子,還是想方設法讓我們進正式學校念書。除了四個姊妹從小就送進了育嬰堂,我們五個姊妹也都進了小學、中學。每當新的一學期開始之時,便有無數難關要過,付不出學費、雜費,買不起課本,我常常在一學期開始後十幾天,也還沒有課本。
  • 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成立 落戶天津大學
    ,來自兩岸三地的頂尖作家、畫家、音樂家、電影導演、影視明星數十人今日聚首天津,共慶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落戶天津大學,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為該院揭牌。》十七日在天津首發後,由其本人擔任院長的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今又在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落成。
  • 馮驥才談新書:一個民族要對自己好的東西有記憶,應珍視傳統
    馮驥才:我是寫完《俗世奇人》之後覺得寫作狀態特別好,於是就想寫一些隨筆,因為小說的思維和隨筆完全不一樣,隨筆是寫生活中有的東西,小說是寫生活中沒有的東西,好多人物是作家創作出來的。兩個寫法不一樣、意義不一樣。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2020-12-24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入圍藝術家介紹(十四) | 楊國華《尋找》:城市蝶變中殘存的記憶
    房屋格局不同,每家每戶帶不走的物件也不盡相同。那些散落在泥土裡的,是曾經的記憶。為幫他們尋找,也替自己尋找。我多年以來一直堅持立足本土影像,著眼當下,展望未知。」——楊國華楊國華楊國華,生活和工作於浙江溫州,熱愛藝術,立足本土影像,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影像,讓影像與藝術縈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