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付如初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84個
馮驥才近年來的很多作品,從小說到紀實,都有這樣一個堅守價值、堅守美的「正念」,有一個理想主義的創作人格。當然,他的身份早已不只是一個作家或畫家,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像是在廣袤的現實大地上、幽暗的歷史角落間、複雜的人事博弈中進行的更大手筆的「創作」。
本 文 約 7278 字
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8 min
作者 | 付如初
photo | 視覺中國
「馮氏唯美空間」
拿到馮驥才先生的新書,我忍不住想,在今天還敢用一部長篇小說來寫「藝術家們」的,或許除他之外不會再有第二個人了。他以五十年的創作歷程橫跨文學和書畫兩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漩渦裡」奔波多年,應該最清楚這個群體的特質,最清楚這種身份在和生活、時代發生碰撞的時候,可能產生的獨特意味;也最清楚,藝術或者美,對生命個體或者民族群體到底意味著什麼。只是,身為讀者,看到這個書名還是會忍不住想:在世俗名利和商業大潮的衝刷下,哪裡還有這個群體的身影呢?即便有,恐怕也是散兵遊勇,遠遠稱不上「們」了吧?而且,即便有,在這個美盲遠遠多於文盲的時代,在各種包裝炒作用流量和價碼驅逐真才實學的時代,還有多少人能夠識別他們身上真正的「藝術」含量呢?
馮驥才顯然深諳這種社會性的疑慮,同時,他還知道,除了「藝術」和「藝術家」這兩個詞早已換了內涵和外延,「文學」和「長篇小說」也已是今非昔比,所以他才破天荒地給一部小說寫了兩個說明:「寫在前面」和「序文:關於藝術家們」。他幾乎是用一種宣言的方式,一種倔強的「非虛構」的態度,開始了自己的這一番分為前、中、後三卷的「虛構」——時至今日,他或許不信任包圍藝術的人文環境了,但他還是選擇信任文學本身和美本身;他知道「藝術」周圍危機四伏、泡沫四溢,但他堅信有一個真正的價值內核值得堅守和弘揚。
這個價值內核帶著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穿行而來的理想主義的底色,也一再充當馮驥才創作之火的燃料,甚至是他之所以為他的精神基石。
事實上,馮驥才近年來的很多作品,從小說到紀實,都有這樣一個堅守價值、堅守美的「正念」,有一個理想主義的創作人格。當然,他的身份早已不只是一個作家或畫家,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像是在廣袤的現實大地上、幽暗的歷史角落間、複雜的人事博弈中進行的更大手筆的「創作」。因為有了這種格局闊大,他回到小說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情之難抑,也會讓人感覺他刻意輕描「醜」和「亂」,重抹「美」和「純」的創作追求。因為這種「正念」無比強大,會讓人不自覺地進入他以堂·吉訶德追隨騎士小說般的「堅貞」構建出來的「馮氏唯美空間」——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後的「唯美」,大概最符合藝術和文學的初心。
打開《藝術家們》,撲面而來的就是1975年充斥著老城天津的一股大亂剛治、人心思變的「早春」氣息;一股自然和城市水乳交融的「前現代」氣息;一股商品經濟到來之前的「非世俗」氣息,近乎成人童話。三個年輕的朋友楚雲天、羅潛、洛夫,有自己的秘密「沙龍」,分享繪畫、音樂和文學帶來的興奮,分享成群結隊思考的快樂。那時候,黑暗依稀遠去,未來依舊空茫;物質只能清貧,精神嚮往富足;人與人的關係很緊密、很單純。對那時的青年一代而言,劫後餘生的感覺仿佛苦海裡開出蓮花,風暴後初陽乍現;心有餘悸是有的,但更多的是被壓抑已久的生命能量亟需噴發。主人公楚雲天就這樣享受著,徜徉著,甚至與女孩兒田雨霏純情地曖昧著。
此時的他,是野生「藝術家」中的一員,或者說,此時的「藝術家們」,遍布田野。他們絕大多數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們以生活為藝術,以藝術為生活。為了勸誡楚雲天在愛情上的迷失,幫他保住家庭,兩個好朋友用的方法甚至都是「藝術」的,理解地寬容、善意地提醒,不動聲色地化解——藝術家處理生活矛盾的方式,也是有意境的、可堪審美的。
而除了「審美三劍客」,書裡還寫到世外高人徐老師、鋼琴家延年、版畫家唐尼等等。甚至,此時的普通人都有「藝術家」的氣質,比如洛夫那個一遍遍只讀《辭海》的父親,還有擁有豐富藏書的蘇又生。在馮驥才筆下,身居陋室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真實的歷史重現,「詩情畫意」也不是一個浪漫的形容詞,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本身。儘管這種生活的歷史底色是滯重沉痛的,但人性和人心在歷史暫停的黑暗時刻艱難摸索的,依舊是嚮往光明和美善的明天和未來。這種萬眾一心的一致嚮往,是馮驥才的「藝術家們」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的大前提,也是歷史開啟八十年代的「人心向背」。
「八十年代」情結
每個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都會從這個時代的羅盤中選取最符合自己心性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時代就像一艘艘小船一樣,會因為不同人的風向不斷變化。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跟文壇後來習慣用代際命名作家不一樣,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作家只能用創作流派,卻無法用「代際」命名,因為那時候的文壇是幾代同堂:老的有「五四」一代,新的有「知青」一代,中間的則有「重放的鮮花」一代等等。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底色在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身上塗抹的色彩並不一樣,所以,後來的分化和流變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對這個人文風氣濃鬱,作家、藝術家引領潮流的時代充滿了眷戀。這一點,只需要看看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就可以有特別直觀的感受。
作為親歷八十年代、在那個年代成名的作家,馮驥才從不迴避自己的「八十年代情結」。在五十年文化歷史的個人記錄中,他詳細回憶自己得到文壇前輩冰心、孫犁、巴金、韋君宜的眷顧,回憶自己和同代作家王蒙、張賢亮、劉心武、李陀的友誼;詳細記錄作為「現代派四小風箏」之一,在創作的變與不變中左衝右突的探索。他從自我的變化感受社會的變化,從社會的變化反觀自我的變化。「變」,是他親歷八十年代的關鍵詞;「不變」則是他回顧、檢視和繼承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關鍵詞。
從這個角度說,《藝術家們》完全可以看作馮驥才的「精神自敘傳」,是他的另一本「個人文化史」。只是他講述八十年代的角度從文學為主變成了繪畫為主,他對「變」與「不變」的思考也從文風變成了畫風,從創作觀延展到價值觀,進而到人情和世風的變化,友情、愛情和親情則是這些變化的顯色劑。而且,因為是小說、是虛構,他的回憶和記錄反而可以掙脫人情的羈絆,迴避對號入座的風險,變得更為灑脫和自由;問題意識,或者批判意識也變得更為銳利和深沉——「非虛構」可能是拘謹的、「真事隱」的,「虛構」反而可能更接近真實,這或許是讀《藝術家們》給我們的意外啟發。
與前卷的愛情主線和後卷的誘惑主線相比,以八十年代為背景的中卷,沒有一以貫之的矛盾主線。這情形很像歷史重啟鍵摁下去的一瞬間,社會的角角落落全部活動起來,每個人都自顧不暇,忙著應對變化,無暇與他人發生深度的「碰撞」。「三劍客」也是如此:雲天家的老宅子被返還了,父親卻去世了;他的《解凍》轟動了,他一夜成名,迎來了自己的「光鮮時代」,也感受到了「名人」之苦。洛夫的畫被評論界關注,變成了「傑出人才」,開始走出國門了;他從美國帶回更加新鮮的資訊和藝術觀念,也吸引了活力四射、擅長經營的女人郝俊走入他的生活,拉著他搞行為藝術,離市場越來越近。羅潛的小屋要拆遷了,他只能搬到郊區去;他依舊固守自我,安靜畫畫。與外界的日新月異相比,此時的羅潛似乎成了「落伍」的象徵。
託爾斯泰說:「藝術的發展是每個時代活力和意義的最高驗證。」在八十年代那個求新求變的「前消費時代」(阿城語),藝術是易感的,也是包容的。它被時代逼迫尋找新穎,又反過來為時代變革提供證據。《藝術家們》準確記錄了藝術和時代的這種緊密互動,同時,馮驥才,或者楚雲天也感受到了「變」的辯證:如洛夫般一味求變,為了求變丟掉了自我,一定是不可取的;如羅潛般自成一統,把時代巨變關在窗外,或許也是有待商榷的;唯有邊參與時代、參與生活,邊堅守自我、堅守藝術,才是藝術家的理想狀態,也是保持創造力的正途。所以,小說才特意寫到安徽的野生山水畫家易瞭然,寫到河南洛陽專心畫巨幅農民工進城大畫的高宇奇,寫他們投身時代和藝術的義無反顧,寫他們與時代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關係,寫他們帶給楚雲天的震撼和啟示,肯定藝術追求第一、自我創造力第一的價值觀,他們無論如何都不丟掉藝術家主體性的自我堅守。
然而,置身歷史中的人們,往往無法清晰地意識到這些,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和選擇,走向或悲劇或喜劇的結局。在八十年代這個「歷史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面前,即使是一起出發的朋友,也總是會有命運的分歧,會有價值觀的相互隔膜,有悲歡的漸不相通。坦承有「八十年代情結」的馮驥才,擁有豐富創作經驗的馮驥才,終究沒有因「唯美」丟掉「生活」,沒有掉到「懷想大於反思」的浪漫情感窠臼裡面去,也終究沒有忘記現實主義小說的系統性結構、不同人物的象徵性設置和人性複雜的永恆性。唯其如此,《藝術家們》具備了為「八十年代學」(李陀語)增添新樣本的特質。
小說中也有大量的關於繪畫的知識,關於中外繪畫技法、畫家命運、審美格調的議論,尤其是關於藝術與生活、與時代、與自我的關係的辨析,關於「政治畫、文人畫、商品畫」的傳統和演變,充滿了真知灼見。所有這些,都是《藝術家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所有「老更成」的「庾信文章」包含的智慧和見識。甚至可以說,《藝術家們》作為小說,最重要的並非是構建情節發展和命運轉折,而是構建一個歷史和現實交相輝映的「場域」、一種藝術和社會的開放性「關係」,渲染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圈的「氣氛」。而一個寫作者想要做到這一切,需要的不僅僅是創造的火焰,更需要人文的冷靜——眾所周知,繪畫在那個時代的反思和探索曾怎樣牽動意識形態的神經,而「八十年代」這個詞又包含著多少需要深度清理的精神謎團。
傅雷先生在《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中,講到十八世紀中葉古典主義風尚受到反動的時候,藝術批評的倡始者狄德羅在著名的《畫論》中,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問題:一個社會所求於藝術品的是什麼?狄德羅由此展開為大眾趣味的辯護,他認為首先是「動人」的情緒,是「一般人的共同情緒」。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界,社會對藝術品的所求恰是這種「動人的情緒」,藝術家們也無心「為藝術而藝術」,二者出現了所求的合流,所謂「黃金時代」的含義之一,大概也是指這種蜜月般的合流;後來,隨著先鋒藝術的引進越來越多,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所求和藝術家們的所求越來越分化。
「美的敵人不一定是醜,還有俗」
相對來說,《藝術家們》的最後一卷或許是最難寫的——生活離現在的讀者越來越近,雅俗越來越難分軒輊,現實越來越紛繁複雜、難以概括和提煉。在這樣的情形下,要將小說的價值觀和美學風格貫徹到底,不僅需要直面摧毀「美」的力量,也需要直面「藝術」本身的變異,直面「藝術家」群體的自我摧毀和自我貶值。更需要給所有的人物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局,讓同步生活著的讀者信服。這也是為什麼現實越來越難寫,有分量的現實主義小說越來越稀缺的原因。
然而,《藝術家們》完成得很好,甚至在三卷中,這一卷更好。如果說前兩卷的楚雲天,給人留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審美英雄」印象的話,那這一時期的他,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卻反而有了彷徨和困惑,有了無力感,甚至險成欲望的俘虜——作為藝術形象,此時的楚雲天不再僅僅是一個「崇尚審美的人」,而是有了更複雜的心緒,有了看不清年輕女人白夜的判斷盲區,也有了創作「文人畫」的更多心得,因而也顯得更為飽滿和真實了。
此時,藝術全面市場化了,拍賣行比美術館紅火,會賣畫比會畫畫重要。其中活躍著的藝術掮客,也不再是在商言商的拍賣行老闆,連楚雲天敬重的民間高人俞先生,也變成了市場的擁戴者。小說中有兩場精彩的對話,一是和嘉和拍賣行馬總的,一是和俞先生,角度、格調雖然不同,作者的褒貶也不同,但最後的指向卻是對市場一致的臣服。
面對這隻「看不見的手」,楚雲天不斷警惕被它擺布,也不斷抗拒各種被「綁架」,但終究也難以招架它的無孔不入。實際上,每個藝術家都已經難逃它的手掌心了。與前卷寫到的,脅迫藝術的力量來自不正常的意識形態;中卷寫到的,藝術本身的極致探索也會讓它喪失主體性相比;後卷寫到市場的時候,作家的態度沒有這麼確鑿了,因為市場的力量更貼身、更強大,即便最潔身自好的藝術家也無法脫離開它;它打著公平的旗號給藝術家提供個人空間,並不一味地招人討厭,所以,它對人的操控可能更無形,對藝術的傷害可能更大。
看上去,藝術家們終於實現了孜孜以求的個性化,但他們卻大多面臨著被市場各個擊破的悲劇:「三劍客」中的洛夫,投河自我了斷;最「清高」的羅潛,先是賣畫養家餬口,後來也奔赴市場前沿廣東去賣畫;擅長畫藏畫的青年畫家餘長水,為了生存,不斷放棄自我屈從市場規則;當年才華橫溢的版畫家唐尼,出國後變成了迎合西方趣味的「水墨山水」畫家;老一輩畫家唐三間為了市場的強大需求專畫梅花,連當「右派」的苦難經歷都變成了炒作畫價的籌碼。亂象叢生中,楚雲天最欣賞的、也寄託了作家最純粹理想的高宇奇竟因車禍命喪太行。如今,楚雲天在整個「藝術江湖」中唯一牽掛的,就剩「大隱隱於黃山」的易瞭然了……
堅守者勢單力薄,投誠者山呼海嘯,被市場喚醒的世俗名利全面佔領了藝術,催生了藝術市場的「繁榮」。而為了共享「繁榮」,即使是有才華的畫家如於淼、餘長水、白夜者,也需要更多地把功夫下在「詩外」。看到這樣的情形,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會心苦笑——這匪夷所思的現象又豈止是藝術界呢?
小說中寫,功成名就之後,楚雲天的家依然以「美」而不是「闊」為布置準則,並以此為「家風」傳承給女兒怡然,讓她從小就接受父母的生活箴言:「美的敵人不一定是醜,還有俗。」只是,「敵人」越來越強大,堅守「美」的門檻越來越高;而且,審美能力不再是進入這個門檻的唯一口令,還有家庭出身、社會資源和社會等級等等——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如楚雲天般幸運,事實上,更多的人都需要首先在藝術追求和自我生存之間苦苦掙扎。魯迅說的:「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無論這愛是男女間的,還是給藝術的。
藝術家是真人,活過且會被遺忘
小說中寫,楚雲天出身於名醫世家,和同樣出身的妻子青梅竹馬。「文革」結束後,他們位於天津五大道上的老宅被返還,生活的改善也可想而知。儘管算不上鐘鳴鼎食,但至少,他從來沒有像兩個好朋友洛夫和羅潛一樣,有過真真切切的「底層人民」的煩惱。這樣的生活起點,決定了他的審美起點和美學無意識。當他感受著老城天津作為文化空間的歷史和滄桑的時候,兩個好朋友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滄桑的一部分,他們眼中的城市甚至拒絕著他們養家餬口的卑微需求。
如此說來,「俗」作為藝術或者藝術家的「敵人」,包含很多層面,暴發戶心態、審美格調低下和創作上的陳詞濫調都只是其中最弱小的力量。而一旦穿衣吃飯、繪畫必備的顏料紙張的消耗、養家餬口的責任、人事紛爭、愛的需求等等都露出俗不可耐的猙獰面目,藝術家的一籌莫展才會更令人扼腕嘆息。歷史上,深受這種「俗」折磨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天才梵·高了。他在《親愛的提奧》裡寫:畫油畫就像娶了一個花不夠錢的媳婦,讓人大傷腦筋。而他最困頓、不得不反覆向弟弟要錢的時候,他甚至對自己還需要吃喝都感到恥辱。天才也要吃飯,還有什麼比這更能彰顯藝術家和世俗的絕妙關係!
書中,這種更加無可抗拒的「俗」,摧毀了羅潛的潔身自好,也成了壓在洛夫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拍賣會前,曾經的合作夥伴於淼的春風得意和步步緊逼,已經提前宣告了洛夫的絕境。著名畫家吳冠中在回憶恩師林風眠的文章《雁歸來》中說,在藝術家行進的路上,的確有一個「潘多拉的大匣子」,裡面會飛出吹牛、拍馬、妒忌、誹謗、爭權、奪利……而看似超越了這些問題的藝術家楚雲天,面臨的卻是更高層級的「俗」:愛的煩惱。
《藝術家們》讓人印象最深刻,寫得也最動人的,是楚雲天的愛情和婚姻。尤其是其中的愛情細節:以古董貼牆丈量臂幅的浪漫,以一束滿天星貫穿起的熟悉又陌生的誘惑,都讓人過目難忘——如果小說也是有年齡的,那人到老年的馮驥才寫的小說卻是青壯年的,這種反差,也是一個作家創作生命力的最佳證明,難怪諾貝爾獎獲得者布羅茨基晚年的時候曾建議,一本書的封面除了要署上作者的名字,還應該標註作者的年齡。
而如果說楚雲天和雨霏的愛情,是精神至上的年代中一次浪漫插曲的話,那他被白夜誘惑,則是名利至上的年代一次不由自主地迷失,是美和才華給他製造的一次陷阱。這兩次精神出軌,或許豐富了他的生命體驗、滋養了他的藝術,但切切實實損害了他的婚姻。小說的結尾,儘管妻子在負氣出走多年之後回來了,但楚雲天老了,野草茂盛,物是人非。至此,時間,這個藝術家最強大的敵人,也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可以說,馮驥才用手中的文學和繪畫兩支筆,為藝術家們搭建出了一個封閉自足又包羅萬象的文本空間。這個空間寫實又寫意,平面又立體,感性又理性。最重要的,他把自己作為這個空間中真正的一員,全身心交付,情感、見解、困惑和憂慮。他不只背負著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十字架,作為藝術家,他依舊責無旁貸,正如畢卡索在《立體派聲明》裡說的:「人們說我是一個尋找者。我不尋找,我見到。」「我們只想表現出我們內心的東西。」
在世俗面前,藝術家是永遠的孤獨者,儘管在名利喧囂中習慣孤獨並不容易,但這種自我歸隱是所有藝術家的必然結局。當然,在馮驥才這裡,這結局還有另一重更不可摧毀的含義:無論如何,他終究還是選擇了堅持等妻子回來,一直在自家院子給妻子留著位置。傅雷說:中國的詩與畫,都具有無窮與不定兩種元素,讓讀者的心神獲得自由體會、自由領略的天地,而這種美的目標、美的終極,是「隨意」,而楚雲天妻子的名字,恰恰是「隋意」。這令人溫暖的「大團圓」結局,是馮驥才以一個藝術家的人格自覺,一顆忠誠於美的赤子之心給出的答案:無論有多少不可迴避的問題擺在面前,真正的藝術家都是以美為終極目的的。美即歸宿,美即永恆。
The END
原標題:《午間閱讀 | 「我不尋找,我見到」——讀馮驥才的《藝術家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