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交錯,便變幻出無數的勝景。而濟南則是山水齊聚,作為泉城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千佛山,佔儘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之利,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歷盡滄桑,千佛之山名副其實。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千佛山,古稱歷山」,即使從那時算起,千佛山出現人的足跡也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千佛原為「遷祓」諧音
千佛山之名究竟從何而來?山上真的有一千尊佛嗎?是不是因為有了這一千尊佛就叫千佛山呢?初始千佛山,這些成了很多人的疑問和不解。
千佛山的名字確實是有由來的。上古時期的舜帝為民時,曾在山下開荒種田,該山又被叫做舜山、舜耕山,傳說中的「舜耕歷山」。一說,東晉時,佛教流傳到濟南,歷山成為人們祭祀舜帝的地方,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遷祓」儀式,以消災除惡,祈福迎祥,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遷祓」轉音為「千佛」了。另一說,隋開國皇帝楊堅之父楊忠,祖居陝西華陽,年輕時客居岱宗,娶濟南黎民之女呂苦桃為妻,後生子名「堅」,寄居在陝西大荔縣一寺院中,僧侶尼姑撫養之。公元581年,楊堅繼其父爵隋國公,建立隋朝,就在全國大興佛事,為紀念其母呂苦桃,於是就在歷山依山就勢雕刻了很多佛像,興建了「千佛寺」,自此,歷山乃有「千佛山」之稱謂。
如今難見「齊煙九點」
濟南一帶古稱齊州,城北有九座秀山,九山山勢各異,或如清水芙蓉、或如鳥雀飛翔、或如鳳凰展翅……而在古時候,遙望齊煙九點,最好的位置就是在千佛山半山腰。因此,在半山腰上,古人便修建了「齊煙九點」的牌坊。
從唐槐亭拾級而上,山勢漸陡,抬頭望去,便到了著名的「齊煙九點」牌坊。儘管牌坊漆色鮮亮,但這個牌坊卻是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即1845年。眼前的是雙柱單樓式,正面的「齊煙九點」四個字,蒼勁秀潤,極見功力,是當時的歷城縣令葉圭書所題。作為著名的「濟南八景」之一,「齊煙九點」借用了唐代詩人李賀《夢天》詩中:「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的意境。牌坊背面的匾額上刻著「仰觀俯察」四個字,似乎是再現古人在此遠眺時的情景。典故是取自「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而字則是從屬帖中勾勒出來,放大後刻在匾上的。
這一處位於半山腰,所以仰頭可以看到蒼穹的宏偉,往下看則可以欣賞樹木植物欣欣向榮。由於近些年山上綠化的原因,千佛山山腰處樹木生長遮天蔽日,「齊煙九點」的勝景在這裡已經看不到了。如果想體味意境的絕妙,還需要繼續往上攀登。
再登一個臺階,就到了古色古香的「雲徑禪關」坊。牌坊建於清乾隆初年,是木質結構,鬥拱交錯,雕梁畫棟,精巧玲瓏。坊正面「雲徑禪關」四個字是隸書,古樸典雅極為耐看,是濟南已故書法家黃立孫所書。牌坊南面「峰迴路轉」四個字則出自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家姜守遷之手。「峰迴路轉」出自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峰迴路轉,有亭翼然」的佳句,形容此處地勢之險峻,山峰曲回,道路彎轉。
牌坊對面是一處不大的空地,石壁上的石碑來頭可真是不小,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上面雕刻的是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遊覽千佛山所題的一首詩,題為《千佛山極目有作》。這篇關於千佛山的遊記詩儘管從文學角度來說難以和歷代傳世佳作媲美,一代君王能如此不吝筆墨讚美千佛山,卻也難能可貴。
吸納千佛精華深山妙藏興國禪寺
千佛山上,有一處最具規模的古建築群,也是千佛山的精華所在,這就是興國禪寺。院裡的僧人介紹,禪寺從隋代開皇年間就已經創建,原名叫「千佛寺」。到了唐代貞觀年間,經過擴建,改名為現在的「興國禪寺」,可惜最後毀於戰火。興國禪寺典出何處?僧人們認為,這可能與隋唐時佛教空前發達,佛寺林立,香火旺盛,各宗各派相繼成立有關。隋文帝在開皇元年於五嶽各置佛寺,把固有的山神崇拜與佛教結合起來,並下詔令復興天下佛寺。
興國禪寺依山而建,所選的位置獨特險峻,北面是一條深澗,南面是光滑的峭壁。因為禪寺是位於山背,林木的遮擋使得這裡很少能見到陽光,所以更顯得清幽寧靜。興國禪寺寺門是由石塊砌成的拱形,門上鑲嵌的石匾上,「興國禪寺」四個字是由已故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
西側寺門處,一位老者正在翻閱報紙,淡然的神態加上周圍安靜的環境,頗有些禪的意境。老人說,禪寺西門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解放後,禪寺中的絕大多數殿堂和禪房在「破四舊」中遭到了破壞,只有北面的大殿倖免於難,而大殿建造的時間比禪寺西門還要久遠。寺門左右是鐘鼓樓,三者和諧地連為一體。走進禪寺可以看到,興國禪寺分為兩個禪院,有5座殿堂,大雄寶殿就坐落在寺的東側,坐東朝西,大殿正中的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雙手施無畏法印,五心朝上,周圍侍立的是菩薩和羅漢。佛祖背後供奉的是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
寺院南邊的山崖上,是隋代開皇年間鐫刻的佛像,現在能夠看出全貌和痕跡的有130多尊,具有非常珍貴的考古研究價值。整個寺院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錯落有致,鐘聲盈耳香氣繚繞,頗有幾分深山古剎的意境。
「胸襟」寬容歷山院獨納儒、道、佛
如果說,興國禪寺為佛家獨佔,受大舜文化的影響,歷山院便先後容納了儒、道、佛三家。歷山院與興國禪寺的規模大抵相同,也為3000平方米。院南側由東向西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等祠堂,北側還有能夠遠眺觀景、俯瞰濟南的一覽亭。
歷山院距興國禪寺東門僅有20多米,走上石砌的臺階,迎面是一座三開間的山門,門額上「歷山院」三個大字還是集自清朝乾隆皇帝御碑。歷山院其實只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和興國禪寺相毗鄰,相互對峙卻又有著類似的韻致。走進院內門房內,就能在南壁上看到嵌著清代著名學者阮文撰文、桂馥書寫的《歷山銘》碑,兩位學者的文筆相輝映,應該是彌足珍貴的。
歷山院的「胸襟」也許是千佛山上最為寬廣包容的,在這樣的兼收並蓄下,儒、道、佛三家在這裡先後涉足。最初是道教最先來到這裡,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濟南德王府內官蘇賢欲成善果,於是就自己捐資在千佛山的這處地方修建了三清殿和真武樓,就是連舜也被道教奉為天、地、水三神中的地神來祭祀。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人們又把儒家的創始者孔子請上山,並把他的畫像供奉在文昌閣內,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叩拜。而也有文獻記載,這院落裡也曾經建有觀音堂,儒、道、佛才和睦相處。
舜祠西側就是魯班祠了,這座祠堂究竟建於什麼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但祠堂內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相傳是建於宋元,到了清朝鹹豐年間又重新維修。原來的祠堂中就有塑像,只不過塑像的兩側擺放的是錛、鋸等工具,而牆上曾經還繪有關於魯班的民間傳說,可是後來遭到破壞。現在的魯班祠裡供奉的魯班塑像是1981年重新維修的。
為了紀念這位「開山祖師」,濟南人在千佛山上建起了魯班祠。
在魯班祠祠堂門口有兩塊石碑,記錄著近年來的捐贈,很多都是來自臺灣新竹市、臺中、臺北甚至馬來西亞檳榔嶼洲等地,木瓦進香團都來尋蹤問祖,拈香叩拜。
在歷山院的東南隅,就是歷史悠久的舜祠,又叫「重華殿」。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書》,舜耕歷山也雲在此。」祠內大舜塑像,袞冕執圭,雙目瞑閉,須髯垂胸。左右配享娥皇、女英二妃,珠冠蟒服。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文/本報記者任鵬趙國陸郭學軍
片/本報記者左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