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華夏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以及沉重的傷害,小小島國也敢企圖滅亡我泱泱華夏,在此期間,國內湧現出了一批抗戰英雄,他們不畏艱辛,敢於同日本帝國主義鬥爭,為抗戰的勝利做了無數的貢獻,然而這一批英雄卻默默無名,甚至於這批抗戰英雄遠赴國外戰場,抗戰勝利後被遺留在國外,直到白髮蒼蒼才別接回中國。今天要講的則是一位抗戰老兵,他的名字叫李光鈿。
李光鈿,出生於1922年雲南的一個小農村,因為家裡貧窮無法養活他就將他過繼給了以一戶有錢人家,因而他獲得了讀書識字的機會,然而當時整個國家正面臨被外敵入侵的危險境地,日本發動了馬來西亞戰爭佔領了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地,幾乎半個東南亞陷入其手中,意圖佔據東南亞以切斷英國給中國境內運輸物資的補給線,虛弱中國國內戰場的抗日力量。
面對日軍如此險惡用心,我國自然奮起抵抗,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組織國內的青年遠徵軍,與英國籤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後,立即派遣這一批青年遠徵軍前往緬甸去抗擊日本軍隊,那時候身在雲南的李光鈿明白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棄筆從戎走上了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東南亞的氣候是多麼的惡劣,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窮山惡水,當時中國組織的十萬青年遠徵軍就這樣進入這了緬甸境內,與殘酷的日本侵略軍開始了慘烈的廝殺,為了打通這條補給線整整十萬人前往,回來的時候卻人數不足四萬,傷亡慘重,在撤回國內的時候,不知道其中有多少的青年死亡或是失蹤,相當多的一部分人被滯留在緬甸裡面終身未歸,客死異鄉。
這些被滯留在緬甸的愛國青年遠徵軍中就有李光鈿。那場戰役實在是太慘烈了,作為一群從未上過戰場的新兵,李光鈿等人與日軍交戰冒著炮火與槍械硬生生用著血肉之軀在抗衡,在那場戰役下,李光鈿身受重傷被安排在野戰醫院養傷,卻誤了回國的機會。這一滯留就留了七十餘年。
大家都知道,在漢朝有著蘇武牧羊這麼一個故事,說蘇武參加了抗擊匈奴的戰爭,但是戰後被滯留在匈奴的境內無法歸國,但是卻因為心中對於國家的忠義而不肯歸順匈奴,最後只能被匈奴懲罰在草原牧羊,直到白髮蒼蒼才被接回國家,因此流芳千古。
而這李光鈿就是如蘇武一樣的英雄人物,在被滯留緬甸後,若是常人,一般會選擇加入緬甸的國籍,可李光鈿沒有,最終成為了黑戶口。然而他無時不刻不想著歸國,可當時國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正處於國共兩黨的內戰期間,因為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所以李光鈿最終選擇了回到緬甸,繼續成為一個黑戶口,最終與逃難到緬甸的一個中國女人結婚。
李光鈿在緬甸英雄埋名,本來應該如同他的那些戰友一樣最終客死異鄉,然而在2015年,國內剛好開展了一個「尋回抗戰老兵活動」,李光鈿的事跡剛好為政府所知,在一番尋找之下,終於圓了了他回家的美夢,在93歲的高齡下,重回雲南故土,去時少年青蔥,歸來已是白髮老叟,這位抗戰老兵邁著顫抖的身軀終於回到了自己念念不忘的故鄉,也給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留下了他們這一群無名英雄的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