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中經常採用比興手法,作者通過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明顯,也很好地突出了要表達的重點內容。比如,國風中有「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再如,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面介紹唐代才子的兩首佳作,寫作技法高超,值得細細品讀。
怨詩二首·其一
崔國輔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崔國輔,唐代詩人,以五言絕句著名。他的五絕多寫宮闈兒女之情,含思婉轉,深得南朝樂府民歌的遺意。《唐詩品匯》中以崔國輔與李白、王維、孟浩然並列為五絕「正宗」。崔國輔系開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天寶間被貶。詩人借寫宮怨以寄託諷刺,感嘆個人身世。
女主人公閒得無聊,就翻檢衣箱,偶然發現一件敝舊的羅衣,於是就牽惹起對往事的回憶,不禁黯然神傷地感嘆,「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一件羅衣表明了她宮女的身份,也暗寓她青春歲月的一段難忘的經歷。秦王,指代她曾經受到寵愛,而今時過境遷,恩寵不再,自己的青春年華也如芳華易逝。
後兩句緊承前面之意抒發感慨,「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她曾經穿著這件羅衣為君王輕歌曼舞,回憶過往,不知不覺已度過了幾多春秋;而今秋涼,羅衣久被冷落,前後對比鮮明,語意沉痛。佳人嘆惜衣不如新,其實更是悲怨自己的被拋棄,正如劉禹錫所言,「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當時初入君懷袖,豈念寒爐有死灰!」
怨詩二首·其二
崔國輔
樓頭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
這首詩也是閨婦睹舊物而生哀怨,女主人公感嘆青春不再,已到了人生的秋天。前兩句描寫眼前景象,「樓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少婦獨坐幽閨,愁眉緊鎖,樓外的桃花衰敗、李花墜落,花疏葉繁、春光飛逝;池塘中秋風乍起、荷花飄零,佳人的心頭更增添了無限愁緒,惆悵滿懷。
後兩句抒發濃烈的相思之情,「織錦猶未成,蛩聲入羅幕。」閨婦本想織錦以寄相思,可是思念心切,思緒繁雜,竟然未能織成。末句以景結情,蟋蟀鳴聲深入羅幃,渲染出秋夜之悽涼。蛩聲的意象往往表達悲愁,更常與閨怨聯繫緊密,秋意漸涼、萬戶搗衣,歲雲將暮、令人哀愁。
縱觀崔國輔的這兩首絕句,雖然描寫的是宮女和閨婦的不幸遭遇,其實卻抒發了詩人自己的人生坎坷。第一首詩中,作者從一件羅衣展開,由物牽人,既回憶甜蜜的過往,又點明悲劇的結局,令人心碎。第二首詩中,作者採用比興手法,以桃李和芙蓉引出對佳人身世的同情,也含蓄地表達了一種遲暮之感。全文情景相生,妙合無垠,意在言外,餘韻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