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近期我國大面積地區已經迎來了開年以後的第二波寒潮,部分省份已經連續發出了橙色寒潮警報,所以近期的溫度是下降幅度比較大的,明天也是迎來了三九天,所以天氣是更為的寒冷,加上也是即將進入到了臘月,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的寒潮也是頻繁的出現,這個時候大家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了「停工令」,面對此時的停工,農民工回家是否會受到影響呢?
眾所周知,最近一段時間可以說多地的疫情已經出現,就像河北地區的疫情已經在這幾天持續的攀升了,根據目前的消息來看,河北省衛生健康委7日通報稱,2021年1月6日0時至24時,河北省新增51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可以看出疫情還有繼續反撲的跡象,所以說此時的疫情也是不能忽視的。
另外,今年的"停工令"還和往年不同,今年的"停工令"堪稱史上最強。以2019年為例,停工令的範圍只涉及15個行業、28個城市。但是今年的停工令,卻涉及多達39個行業、85個地區。毫無疑問,這次停工令所影響的範圍更加大。據了解,2020年全年,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有3億多人。也就是說,停工令頒布以後,這3億勞動者中有大部分人,可能就要提前買票返鄉了。
大家都知道,農民工這一群體,一般都是和體力活打交道,大多都在工廠和工地裡上班。所以,停工令頒布以後,他們的工作肯定會受到影響。特別是煤炭行業、化工行業、建築業等,在停工令頒布以後,肯定會首當其衝。工廠停工以後,員工自然沒有繼續留在工廠的必要了。恰逢臨近春節,他們肯定要提前返鄉。可以說,停工令不僅會對工廠效益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到無數勞動者的飯碗。
除了「停工令」,還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對於要坐高鐵回家的朋友可能不太友好了,回家成本或大漲。
在2020年12月23日的時候,京滬高鐵發布了一則通知,指出會對京滬高鐵的票價進行調整,主要針對的是時速300到350公裡動車組,具體表現為,將過去的「固定票價」改成「浮動票價」,這意味著往後的票價會根據客流、季節和時段等多種因素進行靈活的定價,新規一出,便引起大家廣泛關注。
很多人都不懂,為什麼要實行浮動票價機制呢?
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盈利成難題
作為一名打工人,如果問你:去上海出差你會選擇什麼交通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高鐵,之所以放棄了飛機,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高鐵的價格相對更低,而且免去了繁瑣的安檢流程,準點率更高,即便是花的時間更長,但低價對於打工人來說,更有吸引力。
我們都知道,自從京滬高鐵開通後,每天的人流量就很大,節假日就更不用多說了,買票要靠「搶」。但是,京滬高鐵前期的投入成本和運營成本都非常高。
據了解,京滬高鐵全長1300多公裡,總投資超過了2200億元,算下來每公裡就要花1. 6億,而且每小時的耗電就高達9600度電。在高成本下,如何快速盈利成了難題。
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東南沿海地區的高鐵平均載客率達到80%,不過部分鐵路還是處於虧損狀態。受特殊事件的影響,京滬高鐵前三季度的收入和淨利潤都大幅下降。
遵循市場規律,實行浮動機制或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說是大勢所趨呢?事實上,2016年和2020年國家下發的《通知》就規定了,鐵路公司是可以根據市場規律進行票價調整的。
作為另外兩種主要運輸方式,航空和公路早已經進行浮動價格政策了。如果你經常買機票就會發現,有時候同一天的機票價格可能會相差1000多元,之所以會採取如此大差距的票價,主要是為了分流旅客壓力,同時還能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可以看出來,這種方式的確有效,所以高鐵也開始「學習」了。
價格和服務要相匹配
雖然這次的票價調整是「浮動票價」,但很多人直言,只會漲不會跌。客觀來說,沒有人會希望漲價,對於生活本不富裕的打工人來說,任何漲價都是無法接受的。
不過既然漲價已經成為了事實,唯一能奢求的是我們享受到的服務配得上上漲的價格,至少要感覺到「物有所值」。
鐵路公司可以在服務上多花點心思,比如提前告知漲價的車次和時間段,或者推出月卡、季卡服務,又或者改善一下列車餐食等等。
總而言之,鐵路公司在考慮盈利的同時,也要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如果更高的價格能換來更優質的服務,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你現在已經買回家的高鐵票了嗎?漲價會不會讓你改變回家的方式呢?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