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深海智能浮標發力 科學家技術上尋突破

2021-01-21 中國網

智能浮標是海洋觀測、探測、深海開發的關鍵平臺。目前世界各國正在大力研發新型深海浮標技術,搶佔新一輪深海競爭的制高點,「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作為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對於推動我國深海大洋研究實現跨越式發展,把深海大洋變「透明」具有重要作用。

觀測海洋的「n」個眼

還是在1998年,美國等國家大氣、海洋科學家推出了一個全球海洋觀測網計劃(ARGO)。該計劃構想用3年至4年時間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裡布放一個衛星跟蹤浮標,總計為3000個,構成一個龐大的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

全球海洋觀測網首次讓科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水深2000米以內正在發生的變化,其中的關鍵就是衛星跟蹤浮標。這些浮標能漂移自動下潛至2000米左右深度,然後上浮到海面,可以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提高氣候預報的精準度,從而有效防禦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威脅,被譽為「海洋觀測手段的一場革命」。

「然而,這一輪的浮標投放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中國投放的數量不多,對ARGO全球資料中心實時上傳的數據也相對較少。直至21世紀初,中國才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觀測網。」智能浮標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智能浮標就是其中之一。」

向2000米水深以下進軍

近年來,多個國家啟動了新一輪深海大洋觀測計劃,向2000米以下的深海延拓。比如,目前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在大力研發深海ARGO浮標技術,以佔領新一輪深海競爭的制高點。

作為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項目也於2016年3月3日正式啟動。該項目緊緊圍繞「深海大洋變化及其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針對目前浮標觀測存在的問題和制約,研發一種新型智能浮動觀測平臺技術。

「新一輪深海大洋觀測計劃對我國不僅是挑戰,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吳立新說,「智能浮標的研製將助力國家搶佔科技戰略制高點、提高中國海洋領域國際話語權。」

據上海交通大學連璉教授介紹,該平臺採用了快速動力定位與可持續海洋能供電技術,發展自適應的區域三維高解析度的觀測技術以及基於機動平臺的多學科(物理、聲學、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同步觀測技術,使海洋綜合觀測延拓至2000米以下深層海洋,形成對全球深層大洋的觀測能力,實現我國深海大洋觀測研究跨越式發展,為防災減災、深海生物資源開發、關鍵海區的水下環境安全保障提供支撐。

帶動國產海洋裝備新突破

在9月初召開的智能浮標項目進度與方案研討會上,最終確定3套智能浮標於2017年底前完成海試工作。據介紹,該智能浮標的研製將突破幾大技術。比如,搭載傳感器高精度、低漂移深海長期觀測技術,機動平臺多傳感器綜合觀測幹擾消除技術,大數據的存儲、處理及準實時通訊技術,海洋環境能源獲取與高效利用技術、基於自主衛星的數據通訊技術等。

「在智能浮標項目中,我們鼓勵專家學者勇於創新,大膽嘗試,採用新技術、新材料,為我國海洋儀器裝備的製造、發展尋求大的突破。」吳立新說,「目前我們已經搭建起『兩洋一海』觀測網,今後將全力開發智能潛標、浮標等高端海洋儀器裝備,努力實現國產深海觀測儀器裝備達到甚至超越國際先進水平。」

吳立新表示,目前我國海洋儀器裝備國產化進程方面還處在加速時期,該階段需要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力求技術與資本的有機結合,深化整合和優化配置,完善產學研結合的體制和機制,形成有效的協同創新鏈條。此外,還要加大高端海洋科學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完善人才隊伍。到「十三五」末,力爭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海洋監測核心關鍵技術,核心部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培育十幾家核心技術型企業,佔領海洋監測裝備產業新高地。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潛萬米深海 尋技術突破
    潛萬米深海 尋技術突破——記2019中科院年度團隊深海探測技術研究團隊
  • 「芯」突破!「小華為」突然發力,掌握重要技術
    網際網路技術盛行以來,我國雖然沒有趕上首批,但之後也緊追不捨,當下華為、中興等中國通信企業在國際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華為。正如開頭所提到的那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長期的安樂狀態以及接二連三成就的取得固然讓人欣喜,但也容易讓人飄起來,從而在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上進行懈怠。否則為什麼從21世紀之初就提出的中國「芯」戰略,到現在才開始發力呢?
  • 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漁場,高68米,可以抵禦颱風
    今天,我們將談論OCEAN FARM 1,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漁場。OCEAN FARM 1又叫「超級漁場」,是深海半潛式智能農場。這片漁場的主人是挪威的薩爾瑪公司。超級漁場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S)建造,整個施工工作在青島完成。薩爾瑪的鮭魚養殖約佔挪威的20%。
  • 「睿魔智能」正式發布AI自導演攝像機OBSBOT尋影 | CES Asia 2019
    2019中國上海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上,睿魔智能正式展示款AI自導演攝像機——OBSBOT尋影。 睿魔智能成立於2016年,想要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無人攝像人工智慧設備。 團隊自研了深度視覺追蹤、識別、姿態估計、行為分析等AI算法與邊緣計算人工智慧技術,使得OBSBOT尋影兼具AI追蹤、自動構圖和手勢感應三大核心功能。 在AI追蹤方面,OBSBOT尋影可以實現最遠40米,水平方向最快180度/秒智能追蹤跟焦拍攝。
  • 零沉澱到技術牛:道通智能突破無人機全鏈條核心技術
    在這個激烈廝殺的市場中,有人靠差異化走出了一條道路,有人靠潛心鑽研和重金投入,把技術打磨到行業前列,走到了臺前。 道通智能,就屬於後者。 2014年,道通科技(股票代碼:688208)在智能化的道路上繼續進擊,成立道通智能,涉足無人機市場,並且從一開始,就發力在中高端領域。
  •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試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召開
    12月18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在青島召開。此次年會作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舉辦的第六次學術年會,集中展示了運行五周年科研碩果,促進了海洋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思維交流,彰顯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雄厚科研實力和強大感召力。
  • 突破「卡脖子」技術,高校如何發力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人工智慧、大數據、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催生大量新產業。儘管近年來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我國科研工作仍面臨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諸多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科技創新重要力量的廣大高校,應該如何引領關鍵技術創新,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 總書記關心的這個國家實驗室,這兩年又取得了多項重要突破
    「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學問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率先掌握顛覆性技術」才是該實驗室的使命所在。兩年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不忘初心,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如果你想尋找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世界之最」,這裡可以提供有力答案。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海洋工程與技術
    100.海洋中的溴是哪國的什麼科學家於哪年首先發現的?法國,波拉德,1824年。101.世界上第一個開發海水鈾的是哪個國家?日本。102.世界上哪個國家海水提鈾技術最先進?日本。103.世界上最早進行海水提鉀的是哪個國家?
  • 奔湧的「後浪」——耀華學子對深海科技前沿進行學術探索
    挑戰深淵極限,探索深海世界一直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深海技術餘茹佳Emily同學通過自己的調研與計算,探究了「全海深載人深潛器等高端裝備用何種材料才能抵抗深海的巨大壓強」;並且提出:「未來若金剛石的加工工藝能夠得以突破,那麼極有可能成為載人深潛器外殼的新選擇」等創新科學觀點。
  • 凝結人工智慧技術的網易七魚,為何發力雲客服領域?
    而在11月29日,網易飛魚在北京再次召開發布會,與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客戶聯絡中心專業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客服行業現狀白皮書》,並宣布推出全智能客服解決方案,又一次在雲計算領域加碼發力。那麼,這次網易為何會先從雲客服領域發力,又有哪些優勢讓其有信心拿下這個市場呢?東樓不妨來分析解讀一下:  網易為何會率先從雲客服市場發力?
  • 科學家找到耐藥病菌剋星 深海微生物可殺死「超級細菌」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有一支年輕善戰、富有特色的隊伍,他們肩負著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蔚藍走向深藍的使命,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集海洋地質、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精銳骨幹,一路劈波斬浪,在深海大洋中孜孜探索,試圖尋找生命最初的奧秘。 這便是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深海中心」)。
  • 深海11000米有多可怕?科學家:海底的東西不容易處理
    我們一直生活在陸地上,所以對海洋的探索很少,到之前為止,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只佔5%,海洋的95%未知,儘管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的探索,但仍有許多東西等著我們去探索。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雪蓋高8848米,巖面高8844.43米」,你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海洋有多深嗎?
  • 李健《深海之尋》MV首發 呼籲保護海洋
    舉報 李健《深海之尋
  • 科學家揭示深海神秘黏液結構
    科學家揭示深海神秘黏液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9:21:14 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Bruce H.
  • "海牛"鑽機深海海試成功 中國深海鑽機技術躋身世界一流
    此舉刷新了中國深海鑽機鑽探深度,標誌著中國深海鑽機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海底60米多用途鑽機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首席科學家、湖南科技大學教授萬步炎介紹,他和團隊主要攻克了兩大技術難關,一是通過「繩索取芯」關鍵技術,實現了深海鑽機電腦操控下海底無人自動化操作,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此外,隨著鑽探深度增加,鑽機的體積、重量受限也越多。
  • 智能語音翻譯機實現了智能語音語言技術的突破
    打開APP 智能語音翻譯機實現了智能語音語言技術的突破 OFweek 發表於 2019-12-09 11:15:26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