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今天,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新聞說某小孩拿家長手機發紅包、轉帳超過多少,小學生拿家長手機玩遊戲充值多少……生活中也會遇到孩子找家長要錢買文具、買玩具、買零食等等。很多情況下,孩子對金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他們只知道家長有「錢」這種事物,可以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事實上,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金錢觀」的重要時期,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金錢觀以及消費觀的教育,讓他們明白錢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也不是萬能的,更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尺度。對於孩子金錢觀念的教育,主要可以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即錢從哪裡來?錢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如何管理自己的錢?
1、錢從哪裡來?
關於金錢來源的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當前電子貨幣發展迅速,金錢更多時候是一個數字的情況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新聞,一些小孩子使用家長的手機以轉帳、紅包、打賞等形式將錢花出去了而不自知,他們認為那只是一個數字而已,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那是錢。
對此,家長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錢是需要勞動才能得到的,通過付出各種形式的勞動人可以獲得金錢,也就是所謂的工資。每個人付出的勞動不同,所獲得的報酬也就不同。甚至可以讓孩子在家嘗試付出勞動掙取零花錢,比如給替父母跑腿一次能獲得多少錢,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勞動與報酬的關係。
2、金錢的用途都有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家長可以以舉例的方式講給孩子們聽,告訴他們錢可以用來付學費、買書本、買文具、買衣服、買食物等等,之後可以反問孩子是否會有錢買不到的東西,以此引導他們對金錢用途的思考。
此外,家長可以根據年齡段的不同給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錢,允許他們自由支配,這樣一來,孩子會在自己實際的購物體驗中感知到金錢的用途,以及金錢的購買力和商品價值的不同。
3、如何管理自己錢?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太小,無法理解管理錢這樣複雜的概念,其實孩子是否能理解並嘗試去做,更多的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和創造機會。比如給孩子的零花錢,除了教他們怎麼使用之外,還可以教他們存儲。當孩子想要某一物品時,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引導他自己存錢來購買,和他一起計算每天存多少錢,需要多少天才能足夠買下它。
隨著時代的變化,金錢觀念的教育確實應該早些開始,小學階段正是樹立正確金錢觀的黃金時期,家長要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