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家庭中最難討論的話題之一,80%的孩子在上大學前從未與父母討論過「錢」。錢從哪裡來,怎麼賺錢,如何花錢,什麼是債務。
家長們應該給孩子們講講錢,在合適的年齡和孩子們談錢非常重要。對孩子,」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所以及早地和孩子探討這個話題才更為明智。
對孩子談錢的目的,一是讓他們慢慢認識金錢,認識人民幣,知道金錢的來歷和用途,知道生活中少不了它。同時,要告訴孩子錢也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二是讓他們明白,錢要通過辛苦勞動才能獲得。要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貪不義之財。三是告訴孩子錢要怎麼用,要教會孩子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零花錢,這對孩子形成理財的思想很有幫助。
很多孩子知道錢是做什麼用的,但對錢的認知並不完全正確。家長一般都有些避諱跟孩子談錢,怕孩子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卻放在錢上,也怕孩子變得市儈。但如果你不幫孩子建立金錢意識,就容易使得孩子覺得錢很容易得來,從而揮霍無度。
也有的家長一和孩子談錢就「哭窮」,這種教育觀念大錯特錯。
比如某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是「家裡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內心對錢充滿渴望。這是中國家庭中的常見場景。
也許孩子因為你的哭窮變得節儉了,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力佔據了大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從小被灌輸貧窮觀,經濟上被嚴格管制,物質一直未能被滿足的孩子,結果往往是長大後容易唯利是圖、處處追逐金錢,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人生。孩子特別在乎錢,哪怕長大後有錢,也會很摳門,以致出來社會後交際受阻。
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有的父母覺得現在讓孩子學管錢太早了,對於孩子來說,不亂花錢已經足夠。然而,有句老話說:「會管錢等於會花錢。」我們教會孩子從小管理自己的「小金庫」,以後孩子將成為金錢的主人,在富足時自律和珍惜,過真正自由的人生。
孩子要錢不能張口要閉口到,不能要多少給多少,金錢的問題太滿足了,很可能養成輕視金錢、不勞而獲的習慣。將過年的一部分壓歲錢和孩子平時的零花錢給孩子自己管理。但是也不能亂花錢,要問清孩子用錢的去處,要教孩子計劃用錢和節約用錢。哪些是不該買的,哪些是可以買便宜點的,哪些是可以少買點的。不要強制命令,而要循循善誘。
金錢觀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只有家長信任孩子並給予一定的指導,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入金錢的概念,孩子才能耳濡目染,金錢觀隨著時間日久而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