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健康步道」,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和您一起分享精品文章。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茵陳蒿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那麼你知道中藥茵陳蒿嗎?茵陳蒿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茵陳蒿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來了解一下中藥茵陳蒿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茵陳蒿的簡介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100釐米。莖直立,木質化,表面有縱條紋,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細柔毛。營養枝上的葉,葉柄長約 1.5釐米,葉片2~3回羽狀裂或掌狀裂,小裂片線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絹毛;花枝上的葉無柄,羽狀全裂,裂片呈線形或毛管狀,基部抱莖,綠色,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圓錐狀;總苞球形,苞片3~4層,光滑,外層小,卵圓形,內層橢圓形,背部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雜性,淡紫色,均為管狀花;雌花長約1 毫米,雌蕊1枚,柱頭2裂,叉狀;兩性花略長,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縮呈倒卵狀,雄蕊5枚,聚藥,先端尖尾狀,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頭頭狀,不分裂。瘦果長圓形,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多生於海灘、沿海河邊或近海地區的山坡上。中國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均有分布。
【採集】: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除去雜質,去淨泥土,曬乾。
【性味】:苦辛,涼。
茵陳蒿的功效與作用
清溼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茵陳蒿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5克。外用:煎水洗。
茵陳蒿的禁忌注意
非因溼熱引起的發黃忌服。
茵陳蒿的選方
1、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身發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2、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二兩,附子一個作八片,乾薑(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4、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綱目》)
5、治感冒,黃疸,漆瘡:茵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6、治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擴展閱讀:茵陳蒿的做法指導
1、 溼熱燻蒸之陽黃,症見目黃身黃,發熱煩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者,可與大黃、梔子配伍,以清熱利溼退黃。
2、 若溼熱兼表,身熱無汗者,可與紫蘇葉或麻黃同用。
3、 若溼生旦熱,症見發熱身困,脘痞嘔惡,舌苔白膩者,可與茯苓、白朮、澤瀉等相配。
科普-全中國各省市名稱及簡稱:北京_[京]、天津_[津]、河北_[冀]、山西_[晉]、內蒙古_[蒙]、遼寧_[遼]、吉林_[吉]、黑龍江_[黑]、上海_[滬]、江蘇_[蘇]、浙江_[浙]、安徽_[皖]、福建_[閩]、江西_[贛]、山東_[魯]、河南_[豫]、湖北_[鄂]、湖南_[湘]、廣東_[粵]、廣西_[桂]、海南_[瓊]、重慶_[渝]、四川_[川]、貴州_[黔-貴]、雲南_[滇]、西藏_[藏]、陝西_[陝]、甘肅_[甘]、青海_[青]、寧夏_[寧]、新疆_[新]、香港_[港]、澳門_[澳]、臺灣_[臺]
免責聲明本平臺所有信息來自網際網路,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確保文章的準確性,也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如本帳號發布的信息對您或貴公司發生損失或損害,本帳號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您瀏覽本帳號發布的內容,您的瀏覽行為將被視為對本聲明全部內容的認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