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是學生「最好的成人禮」
2019年高考結束後的第四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633班班主任兼地理老師蘭會雲帶著11名畢業生,從山西朔州出發了。
17天後,一路騎過山西、河南、安徽、江蘇四省,他們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裡。
對於蘭會雲來說,這樣的騎行可能是「在拿職業生涯做賭注」,而對學生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成人禮」。
這段旅程註定不平凡,歸來後的日子尤其被「聚光燈」追逐。而在這次不平凡的騎行中,蘭會雲和他的學生們究竟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本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喧囂過後歸於平靜的蘭會雲,在與蘭會雲一同復原騎行的點滴瞬間中,試圖找尋這位「非典型性」教師所理解的「教育的本質」。
危險與阻力
【時間】6月10日(出發前兩天)
【地點】朔州
【日記】臨出發前,我請參加騎行的學生家長籤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免責協議,即同意承擔和接受所有傷害的風險,免除活動發起人和同行夥伴們的法律責任。「落石」「刺傷」「車禍」這些字眼頻繁出現在這份並不長的協議中,讓家長都繃緊了神經,好幾個家長都反悔了。一位學生的爺爺聽說孫子要騎車去上海,一氣之下住進了醫院。
【時間】6月11日(出發前一天)
【地點】朔州
【日記】帶學生去騎行招來大部分校領導的反對,他們認為完全沒必要,「你把他們帶畢業了,完成任務了,幹嗎給自己沒事找事?」但學校校長支持我的探索,不過不建議其他老師效仿。在臨行前,校長依然「放心不下」,問我「要不要配一輛保障車跟著隊伍」,我拒絕了。
【記者觀察】再度回憶起這次騎行,儘管困難和阻力重重,但蘭會雲依然「不覺得有多冒險」。
蘭會雲有這樣的底氣,這不是他第一次帶學生跨省騎行。2016年高考結束後,蘭會雲曾帶著他的第一屆十幾名學生,騎行2600公裡,到了內蒙古滿洲裡。蘭會雲的底氣還來自於紮實的準備工作。為了這次騎行,蘭會雲不僅規劃線路,還開車實地考察了騎行路段。「因為之前設計的線路上,翻越太行山十分艱難,而且河北拉煤的大車太多。」比較下來,他最後選擇一條更為穩妥的道路:從山西南下河南,一路向東經過皖、蘇兩省,進入上海。
儘管有縝密的規劃和出發前的集訓、拉練,還準備了必備藥品,甚至與家長們籤訂了注有「突發意外的法律免責協議」,但是,阻力依然很多:惡劣天氣、隊員摔傷、體力不足。然而,最艱難的並不是這些。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帶領學生遠距離騎行,是「在拿職業生涯做賭注」。
不過,與出發前學校、家長的「膽戰心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次教育實踐被社會廣泛稱頌。「佩服」「支持」「看哭」……成為網友評論的高頻詞。這種對比的背後,也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都知道這是好的教育,但在實施過程中,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遲疑和羈絆?
溫暖與善意
【時間】6月13日(騎行第二天)
【地點】山西忻州
【日記】到達忻州,剛下完暴雨,我和學生們騎到一個十字路口時,被交警攔了下來,並被叫進了交警亭。一開始,我以為騎行隊伍違反了交通法規。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交警看到學生們淋了雨,「命令」我們在崗亭喝完熱水,才能再上路。
【記者觀察】在與記者對話時,「社會的善意」被蘭會雲一次次提及。因為從始至終,蘭會雲和學生們都感覺是被接連不斷的好心人一步步「推」到了終點。
1800多公裡的路上,沿途小飯館都對學生們敞開了大門。飯館老闆不僅主動幫忙把桌子和椅子拼在一起,讓學生有足夠的休息空間,還特意提供了免費飲料。
「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山西,也未曾真正接觸過社會。他們總是被家長保護著、寵著,時刻被提醒著要處處提防、處處小心。通過這次騎行,他們接觸到真實的社會,相信會為他們的成長以及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蘭會雲說。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被蘭會雲奉為座右銘的一句話。他相信,這一路上感知到的所有善意,學生們會以成倍的付出反饋給社會,一個個、一代代傳遞下去。
「努力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這也是633班的班訓。
高考與人生
【時間】6月20日(騎行第九天)
【地點】河南許昌
【鏡頭回放】進入河南,路程過半。氣溫一下升高到30多度,學生們騎行速度一下子慢了,很多人已經體力不支,每騎行1小時要休息10分鐘、每天午休1小時的作用越來越小。學生王寧的車胎扎進了釘子,連著爆胎了4次,所有人都得等他修好車才能前行,但即便這樣,王寧也沒有想過放棄:「在這樣一個團隊,大家騎不動了也在騎,我沒有什麼理由放棄。」
【時間】6月23日(騎行第十二天)
【地點】安徽淮南
【日記】這一天,是山西省高考出分日。考慮到特殊情況,我特意將出發時間推遲了三個小時。有學生成績不理想,我在微信上詢問成績,沒有得到回應。擔心孩子的情緒,我凌晨2點找到這些學生當面溝通,「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遠遠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你人生的全部,只要以後的日子努力,前途依然光明」。
【記者觀察】整個騎行途中,蘭會雲會有意無意地安排大家參觀沿途城市的大學校園。他們騎行隊服上正面寫著「你好啊,大學」,背面則是「用騎行沉澱高中」。
騎行結束回到朔州後,蘭會雲統計了騎行11個孩子的情況,1人考上一本,3人考上了二本,7人準備復讀。王寧說,不論三本、專科、還是復讀,他們都非常坦然,面對未來並沒有驚慌失措。「這也是我從蘭老師身上學到的重要一點。」
「比起傳授知識來,幫助孩子們構築強大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才是關鍵。」蘭會雲坦言,「我教的孩子可能不是社會精英,不是社會各個領域中的領頭羊,但我要教會他們成為一個普通人,學會享受當下的美好。」
一位高中語文老師看到「千裡騎行」的新聞後說,帶領學生們騎行,是他曾經的夢想。有網友評論「這才是教育的本來面目,這群孩子何其幸運遇到這樣一位敢於突破的老師」。
成長與收穫
【時間】6月26日(騎行第十五天)
【地點】南京
【日記】抵達南京,我們一起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向遇難同胞默哀並獻花。「尊重歷史,銘記歷史,然後繼續努力前行。」蘭會雲在現場告訴學生。他認為,這是孩子們「成人禮」必不可少的環節。
【時間】6月28日(騎行第十七天)
【地點】上海
【日記】學生柳浩田有騎行經驗,從一開始就把隊伍甩在身後,甚至還在路上表演過大撒把等危險動作。蘭會雲嚴厲地批評他:「大撒把很酷,可萬一摔傷了,整個隊伍都要被拖累。」到達上海時,這個愛出風頭的男孩理解了老師的話,「一個人可以騎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騎得很遠。」
【記者觀察】1800多公裡的騎行,究竟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愛國主義精神?團隊意識?探索未知的能力?好像都有,但一時半會兒,蘭會雲也無法全面、準確地總結出來。不過,通過蘭會雲的日記背後,我們清晰感受到了這些孩子的成長。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能只限於課堂、課本,而應該讓孩子走出去,接觸真正的世界,體驗真實的生活。從課本上的知識點到親眼所見的黃河、長江,從課本上的彩圖到可觸摸的植物,學生們把概念還原回了生活之中。蘭會雲說,震撼,深刻,是學生們當時的準確感受。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蘭會雲用一場「冒險的騎行」,給孩子上了一堂最生動、也最接地氣的立德樹人實踐課。
這樣的教育,會影響成績嗎?樂在其中的學生給了蘭會雲滿意的回饋:今年高考,這個普通班考了13個一本、34個二本,是學校「考得最理想的班級」。(晉浩天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