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願者,是社會志願活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連日來,在烏魯木齊活躍著許多大學生志願者。面對疫情,他們主動投身志願服務,讓青春接受「洗禮」,身體力行詮釋著當代青年志願者的勇敢和擔當。
8月11日17時30分,陳思軒剛上完當日的網課,便開始收拾行頭,準備下一項「當日任務」——挨家挨戶收集垃圾。
陳思軒,18歲,在西南財經大學讀大一,暑假回到烏魯木齊。7月底,她在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二工街道辦事處小西溝社區群裡得知招募志願者的消息,第一時間報名。
母親在姥姥家,父親是法院幹警,也第一時間投身戰疫,陳思軒獨自在家。得知她去做志願者,父親在電話裡鼓勵她:「姑娘好樣的,你現在成年了,青年人就是要有所擔當,要為這個社會作貢獻,爸爸為你驕傲。」
父親的話給予了她力量。
每天早早起床,9時開始幫居民買菜、送菜,忙完趕緊回家上網課,課程結束後,又到了收垃圾的時間。志願服務和學習把一天的時間排得滿滿的,這讓陳思軒感覺有些疲憊,但她覺得精神上很滿足。
陳思軒在微信朋友圈發現,自己在烏魯木齊的朋友多數都在做志願者。「青年人就要有青年人的樣子,這個時候就該是我們閃耀的時候。」陳思軒經常跟小夥伴們交流日常,互相鼓勵,一起前行。他們把參加志願服務當作送給自己最好的成人禮。
清運完垃圾,仔細消毒,再進家門。
8月11日,是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大三學生張峻維當志願者的第25天。這一套「工作流程」他已然十分熟悉。
回家後也不能閒著,他要統計居民的訂單,為第二天的定時配送做準備。
「今天大家需要什麼菜,可以下單啦!」家住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六道灣片區天平社區的張峻維成為志願者後,主要負責自家所在單元的居民服務工作。為方便大家聯絡,也為了配送方便,他主動建立單元群,先「線上接單」,再「線下送貨」。
剛開始當志願者的時候,可沒現在這麼順溜。有一次下大雨,他慌亂中把一戶居民要的黃瓜送到另一戶居民家中。張峻維回憶,「幸虧及時發現,很快就把菜補齊了,我覺得既然當了志願者,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張峻維的父親是法院幹警,母親是社區幹部。「疫情發生後,他們都在單位堅守。」張峻維說,「我現在是和父母在並肩作戰,很驕傲、很自豪!」
8月11日下午,給居民送完菜,車奕達趕緊回家簡單吃了飯。沒休息多久,他又收到了核對住戶信息的任務。
次日,小區居民要再次進行核酸採集,車奕達和社區幹部一戶戶走訪、登記,確保不漏一人,忙完已是次日凌晨兩時。
這是車奕達自7月24日以來開展志願服務工作的常態。
今年7月,在四川讀大一的車奕達放假後,回到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南湖花苑的家中。7月24日,他報名參加南湖花苑社區志願服務。
成為志願者後,車奕達每天奔忙在服務居民的路上,買菜、送菜、送藥、收拾垃圾,常常忙到次日凌晨。
「您好,這是您的信息條,一會兒聽到通知請帶上信息條和身份證等待採集,下樓時戴好口罩,保持距離,有序接受採集。」8月12日9時,車奕達準時出現在單元樓門口,給每戶居民提前發放核酸採集信息條,並囑咐大家做好安全防護。
還不到晌午,因為天氣炎熱,身著防護服的車奕達已渾身溼透,卻依然面帶微笑服務居民。
「年輕人,辛苦點、累點不算什麼,因為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最大的快樂。」車奕達說,20天的志願服務讓他收穫了自信、提升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只要大家需要,他會一直堅持下去。
8月12日9時許,家住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晨光社區的達尼亞爾·艾來提穿上防護服,拿著測溫槍,帶上登記簿下樓。
達尼亞爾是新疆財經大學大四的學生,烏魯木齊疫情再次發生後,他報名當了社區志願者。
當天,小區居民要接受核酸檢測採集,根據工作安排,志願者們要按照採集順序,提醒每棟樓的居民下樓,並根據現場情況維持秩序。
小區不算大,核酸採集工作從9時開始,14時結束。3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穿著防護服的達尼亞爾渾身透溼。
「今年2月,我和弟弟錄製了視頻,為武漢加油,現在自己家鄉發生疫情,我當然要作出自己的貢獻。」達尼亞爾說。
除了配合社區組織小區人員接受核酸採集,達尼亞爾還承擔體溫檢測任務。社區將志願者分為3班,他負責晚班,檢測完5個單元的居民體溫,需要一個多小時,不停地爬樓、敲門、測溫,達尼亞爾笑稱「每晚都像蒸了次桑拿」。
看著一臉汗水的達尼亞爾,居民們都會向他道謝,一聲聲「謝謝」,讓達尼亞爾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當了志願者後,再看到其他志願者和社區幹部忙前忙後,我特別理解他們的辛苦和付出。」達尼亞爾說,「正是因為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有我們的歲月靜好。」
文/ 記者 古雪麗 張秀
編輯/楊瑞 蒲青
審核/楊蕊 齊琪 孫苑
終審/喬選路
圖片及視頻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