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你好,給你測一下體溫。你的體溫是36.3℃。請出示健康碼。好,請通行。」4月27日,在浙江某高校進門處,電氣學院研究生李鳴(化名)和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武松林(化名)正在協助老師為返校的同學測量體溫。大學生志願活動已經成為學校中的一股熱潮,在「戰疫」中大學生志願者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了抗疫一線的主力軍,是可以擔負起大任的青年力量。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際賽事的洗禮之後,我國大學生志願者的數量與素質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志願者服務團隊不斷壯大、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寬,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大學生志願者自身的認識偏差
大學生對志願服務活動存在認識偏差,服務理念不強。大部分大學生志願者把「得到鍛鍊」作為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的首要原因,「得到鍛鍊」是從個人價值角度出發、借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達到個人價值的獲取。而志願服務活動應首先把社會價值放在第一位,是大學生青年承擔責任展示擔當的一種方式。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因為獲得學分而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這導致其服務熱情的降低,這樣會嚴重影響志願服務活動的質量,並難以形成穩定的熱情和長久的奉獻精神。
二、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
我國在2017年才發布第一部關於志願服務的專門性法規——《志願服務條例》,該條例首次提到了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的權利和義務,並對志願服務活動過程作出了相關的規定,為志願服務組織的發展引導了方向。但是大學生青年作為志願服務的一大主力軍,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針對大學生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法律法規,志願服務活動中難免有風險存在,其中涉及志願者的權利,也涉及到服務對象的權利,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和切實保護大學生志願者的權利與義務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管理與培訓不足,服務過程形式化
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自從開展以來,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但是嚴密的志願服務管理體系仍需健全。即使是一些正式的組織部門帶頭開展的志願服務活動,也缺乏嚴密的管理,在志願者的培訓及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而缺乏培訓的弊端是嚴重降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給服務對象帶來不好的體驗,甚至出現「幫倒忙」的情況。同時一些組織者將志願服務活動作為提高知名度的一種形式,放大活動效果宣傳,導致過程形式化。
那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第一,做好大學生志願者培訓工作?●
志願者活動應注重志願者本身的學習和發展,應該是「成員發展空間的提供者」,對志願者進行長期的素質培訓和短期的加強式的技能培訓,培訓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比如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網絡培訓與實地培訓相結合、項目培訓和志願精神宣傳相結合、集中培訓和個人培訓相結合等。通過培訓切實提高志願服務活動本身的效果,同時也能深入大學生志願者個體的發展需求,使大學生有更清晰的個人認知,全面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素質與能力。
●第二,構建大學生志願者激勵機制?●
通過激發大學生志願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加強組織文化建設,發揮組織凝聚力,吸引大學生加入志願者隊伍,同時通過評價激勵增強大學生志願服務的榮譽感,激發大學生主動積極、熱情洋溢的參與志願活動,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使命感激勵法應該是契合大學生心靈深處的服務社會、奉獻愛心、希望能盡己所能的需要,是激發大學生需求加入志願服務、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推動力量,也能通過活動使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與能力不足的方面,揚長避短,找準努力提升的方向。
●第三,完善大學生志願者保障工作?●
高校除了配合政府的公共政策外,要具體落實參與學校組織的志願服務活動的大學生志願者的利益保障工作。在活動開始前,為大學生志願者提供保險和安全培訓,切實保障志願者安全;在活動進行中,相應的應急系統應保持運轉;在活動結束後,提供正式的大學生志願者志願服務社會實踐證明。在這些措施的實施下,相信會帶動更多的大學生投身到志願服務活動中去。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啟真閣。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嶽權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