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通報》2021年1月中旬刊(含「地球科學領域學科布局與發展戰略」專題) | 文章速遞

2021-02-15 科學通報

封面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在2020年制定「十四五」和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的關鍵年, 圍繞「地球宜居性」主題, 全面加強地球科學發展戰略頂層設計, 積極貫徹科學基金改革要求. 在本期「地球科學領域學科布局與發展戰略」專題中,地球科學基金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他們對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學科結構和發展戰略的最新見解, 希望能夠為相關專家學者提供參考. 封面圖片顯示了太陽系唯一已知有生命的星球——地球的物質成分、結構、形成演化和未來歸宿等人類永恆的追問. 現代地球科學從深海、深地、深空和地球系統科學等視角, 全面深化對地球深時演化特徵和規律的認知, 推進對地球宜居性和太陽系演化等科學問題的理解.

梅宏與《中國科學》的故事: 二十五年的陪伴

宋扉

觀點

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與申請導向

張朝林, 鄭袁明, 王西勃, 熊舉坤, 張利蘭, 周卿偉, 李若男

對比研究了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和申請導向方式, 分析了我國進行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並提出了未來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為深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全面推進地球科學繁榮提供戰略支撐.

地理科學的學科體系構建與內涵

熊巨華, 王佳, 張晴, 耿豪鵬, 官冬傑, 史雲飛, 李飛, 張新林, 王天富

在梳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理學學科的申請代碼基礎上, 構建了地理科學新的學科體系, 強調多層次與多屬性分支學科體系整合, 以綜合性和交叉性來賦能地理科學的學科發展, 推動前沿領域突破, 培育新興交叉學科成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質學學科布局及展望

任建國, 初航, 呂大煒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十四五」發展規劃, 結合我國地質學發展現狀, 提出了地質學學科布局的設想與思路, 並在總結學科戰略調研成果的基礎上, 提出各分支學科重要的研究領域, 以及地質學研究未來發展的方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球化學學科優化布局

李薇, 張海東

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改革要求和地球科學部的具體部署, 地球化學學科開展了學科布局優化研究, 釐清了現有代碼體系的問題. 基於理論基礎、方法技術和應用領域3個方面, 提出新的代碼方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學科布局規劃研究

程惠紅, 孫長青, 王聰

通過對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學科現有申請代碼的梳理、整合和拓展, 提出以「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應用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和行星物理學」5大分支學科為基礎, 構建新的14個二級申請代碼體系, 優化了學科布局.

基於大氣科學學科發展特點, 解讀項目分類評審改革新舉措

劉哲, 何建軍, 郭鬱蔥

大氣科學學科通過深入解讀新時代科學基金資助導向——鼓勵探索、突出原創; 聚焦前沿、獨闢蹊徑; 需求牽引、突破瓶頸; 共性導向、交叉融通, 詮釋了以落實分類評審改革助推我國大氣科學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

優化基金資助布局, 迎接海洋科學發展新機遇

冷疏影, 許學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洋科學學科組基於學科戰略、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 開展學科優化布局, 提出由「分支學科」「支撐技術」和「發展領域」3大方向15個申請代碼組成的新版申請代碼體系, 將更好地支撐海洋科學學科發展和國家戰略落實.

環境地球科學學科發展與展望

劉羽, 王軍, 李慧, 徐奴文

對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頂層戰略設計, 探索和總結環境地球科學內涵與外延, 分析環境地球科學學科發展趨勢、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提出學科優化布局和學科代碼調整建議, 初步描述未來5~10年環境地球科學學科優先發展領域.

大氣科學

生態氣象: 起源、概念和展望

周廣勝, 周莉

生態氣象是地球系統科學新興學科. 本文系統闡述了生態氣象的學科起源、概念、主要研究內容與研究特徵; 探討了生態氣象觀測的方式和主要指標以及可能的業務服務產品, 指出了當前生態氣象迫切需要開展的重點研究任務.

生化與分子生物學

西紅花苷生源途徑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浦香東 , 徐志超, 高冉冉, 宋經元

西紅花苷具有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活性, 本文綜述了西紅花苷的化學表徵、生物合成途徑及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包括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5種西紅花苷, 為解決西紅花苷資源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環境化學

Al(III)-蒙脫土界面苯並[a]芘的轉化及環境持久性自由基的形成機制

趙松, 劉晉波, 石亞芳, 苗鐸, 張弛, 賈漢忠, 祝凌燕

以強致癌化合物苯並[a]芘(B[a]P)/Al(III)-蒙脫土為研究體系, 系統研究了環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的形成和在不同溼度環境下的穩定性, 進而提出了B[a]P/Al(III)-蒙脫土的界面反應機理.

遺傳學

水稻強再生力種質創製及遺傳分析

林強, 鄭長林, 林芳, 鄭莉, 王洪飛, 蔣家煥, 解振興, 姜照偉, 張建福

再生稻是一種新型的水稻生產策略, 具有經濟節約、高效多熟的優勢. 缺乏強再生力種質, 尤其是缺少適應於機械化和輕簡化栽培的水稻品種, 成為制約再生稻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素. 本研究解析水稻恢復系再生力的遺傳效應和再生潛力, 完善再生稻品種的選育方法, 新種質創製和新品種選育取得良好成效.

工程熱物理

不可逆輸運過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華鈺超, 過增元

最小作用量原理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物理現象. 本文對包括質量、動量以及熱量輸運在內的不可逆輸運過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進行了討論, 並結合李雅普諾夫函數, 對傳遞過程的不可逆性進行了研究.

點擊「閱讀原文」,可閱讀本期完整內容

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投稿請聯繫

 csb@scichina.org

相關焦點

  • 一月封面文章集錦 | 2021年
    >「微納米材料力學」專題收錄了來自張助華教授、李曉雁教授和高華健院士、盧磊研究員、王宏濤教授和陸洋教授的精彩文章。2021年1月 第51卷 第1期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專題中國科學院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研究員組織北鬥全球系統建設的參研人員撰寫了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1期目錄 2021-01-05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學部發布2021年度地球科學領域重大項目立項領域建議徵集通告!
    今日(1月19日),基金委地球科學部發布關於徵集2021年度地球科學領域重大項目立項領域建議的通告。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丨關於徵集2021年度地球科學領域重大項目立項領域建議的通告
    隨著新時代科學基金資助導向的明確,「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分類評審機制的完善,源於知識體系邏輯結構、促進知識和應用融通學科布局的優化,自然科學基金委力爭在未來5至10年內,構建理念先進、制度規範、公正高效的新時代科學基金體系,為夯實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作出根本性貢獻。
  • 【專題營】南京大學2019年一流學科專題營(地球&環境科學)
    7月5日,南京大學公布2019年優秀中學生一流學科專題營(地球&環境科學)招募通知,共開設兩期,報名7月12日截止。南京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和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之一。南京大學是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15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序列。
  •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2019年第6期文章速覽
    , 管樹巍, 葉雲濤, 任榮, 王銅山中國四川和塔裡木盆地系列大油氣田的發現, 奠定了下古生界油氣系統的戰略地位文章探索了元古宇烴源巖發育主控因素, 明確其層位和分布, 論證了元古宇是潛在接替領域。, 指出了本領域內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重點介紹了矽酸鹽熔體狀態方程的各種實驗測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應用範圍和優缺點, 並展望了未來發展趨勢。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能源化學」發展規劃和布局概況
    我國在能源化學學科建設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2]:2016年, 能源化學列入教育部新增審批本科專業(代碼: 070305T), 為我國能源化學發展培養後備人才[3];2017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對學科布局進行了優化, 考慮到能源材料化學等相關領域發展態勢組建了「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學科(學科申請代碼: B05)[4]; 為推動學科發展, 2019年, 化學科學三處著手制訂了能源化學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
  • 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
    當前我國地球科學分支學科發展很不平衡,國家戰略需求不可或缺的若干學科日趨薄弱,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加大,學科生態環境堪憂。根據調研,地球科學中薄弱學科主要包括:大氣科學的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海洋科學的極地海洋科學、地質科學的礦物學、水文地質學和沉積學、地理科學的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等。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材料化學學科規劃和布局概況
    面向材料科學與能源科學中的化學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於2017年組建了「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學科(原申請代碼: B05); 為推動學科建設, 2019年, 化學科學三處著手制訂了材料化學「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 2020年, 為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 遵循知識體系結構和邏輯演化規律, 強化功能導向材料體系的分子基礎, 化學科學部將原「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學科一分為二, 設立了「材料化學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材料化學學科】規劃和布局概況
    面向材料科學與能源科學中的化學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於2017年組建了「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學科(原申請代碼: B05);為推動學科建設,2019年,化學科學三處著手制訂了材料化學「十四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為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遵循知識體系結構和邏輯演化規律,強化功能導向材料體系的分子基礎,化學科學部將原「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學科一分為二,設立了「材料化學」學科(申請代碼
  • 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如何扶持?
    1978 年後,美國氣象學會首位華人會士幾乎沒有 1 區的文章,如果按照中國目前的評價體系,是不可思議的。礦物學領域公認的頂級期刊為 3 區,創刊百餘年來,40%的論文被引用不到 5 次,按現行期刊分區方式大部分國際著名礦物學家都難以獲得認可。評價體系和人才結構影響到薄弱學科科研經費的投入。
  •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2021年第1期文章速覽
    通過專著和文獻的研究分析, 文章從學科發展角度對研究歷史沿革與態勢進行初步整理, 梳理了泥炭沼澤的定義、分類與演變過程, 探討了其面積及分布評估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表層地球從防禦2020年長江洪水看新時代防洪戰略夏軍,
  • 電氣科學與工程學科「十四五」規劃暨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舉行
    清華新聞網11月26日電 11月21日至22日,電氣科學與工程學科(簡稱電氣學科)「十四五」規劃暨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成都天府新區召開,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主辦、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承辦。
  • 《科學通報》英文版:老牌中國期刊的國際化之路—新聞—科學網
    明年1月1日,《科學通報》英文版將從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正式更名為Science Bulletin。
  • 教育學C刊2021年2月目錄速遞(下)
    名稱作者本刊2021年重點選題紀念《中國教育學刊》創刊40周年座談會暨2021年重點選題策劃會在京順利召開「一帶一路」文科綜合課程實踐探索——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王朋;素質教育視域下幼兒園公共活動空間設計探究——評《童樣空間:幼兒園創意設計》王俊琪;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實踐教學問題的思考——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 【試題速遞】浙江浦江中學2021年1月招生仿真考
    >本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視頻等版權歸作者享有。-2021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速遞】濰坊市2021屆高三五縣市10月聯考【試題速遞】龍泉中學、荊州中學、宜昌一中2020年秋季學期 高三九月聯考【試題速遞】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2021屆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試卷【試題速遞】中學生標準學術能力診斷性測試2020年9月測試高三地理試題
  • 《地球科學新的研究機遇》中文版出版發行
    為了確定未來十年地球科學領域(包括表層地球過程和深部地球過程以及諸如海洋與大氣科學、生物科學、工程可學、計算機科學以及社會與行為科學之間的跨學科協同研究)具有高優先級的新興和潛在研究機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專門委託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成立了「地球科學新的研究機遇」(NROES)委員會來開展此項研究。
  •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10:24:39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 這些院校將重點布局交叉學科
    2020年7月8日,復旦大學組織召開了「十四五」規劃科研專題調研會。桂永浩常務副校長總結時指出,要加強醫學與文理工科的交叉融合發展,特別是在臨床領域的醫理、醫工合作;鼓勵理工科教授與臨床醫生進行思想碰撞,加強理工科對臨床應用的合作和支持。同時,加強生物醫藥、新藥研發、轉化醫學等領域的重大戰略問題研究,並以此為導向組織團隊。
  • 學科報告▏姚宜斌等:大地測量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
    大地測量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地學領域一門十分古老而又蓬勃發展的年輕學科。大地測量的基本目標是測定和研究地球空間點的位置、重力及其隨時間變化,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國家安全以及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研究等提供大地測量基礎設施、信息和技術支持。大地測量學因其觀測手段的進步、研究方法的差異和應用領域的拓展,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