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與《中國科學》的故事: 二十五年的陪伴
宋扉
觀點
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與申請導向
張朝林, 鄭袁明, 王西勃, 熊舉坤, 張利蘭, 周卿偉, 李若男
對比研究了國際主要科學基金機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科布局和申請導向方式, 分析了我國進行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並提出了未來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為深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全面推進地球科學繁榮提供戰略支撐.地理科學的學科體系構建與內涵
熊巨華, 王佳, 張晴, 耿豪鵬, 官冬傑, 史雲飛, 李飛, 張新林, 王天富
在梳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理學學科的申請代碼基礎上, 構建了地理科學新的學科體系, 強調多層次與多屬性分支學科體系整合, 以綜合性和交叉性來賦能地理科學的學科發展, 推動前沿領域突破, 培育新興交叉學科成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質學學科布局及展望
任建國, 初航, 呂大煒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十四五」發展規劃, 結合我國地質學發展現狀, 提出了地質學學科布局的設想與思路, 並在總結學科戰略調研成果的基礎上, 提出各分支學科重要的研究領域, 以及地質學研究未來發展的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球化學學科優化布局
李薇, 張海東
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改革要求和地球科學部的具體部署, 地球化學學科開展了學科布局優化研究, 釐清了現有代碼體系的問題. 基於理論基礎、方法技術和應用領域3個方面, 提出新的代碼方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學科布局規劃研究
程惠紅, 孫長青, 王聰
通過對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學科現有申請代碼的梳理、整合和拓展, 提出以「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應用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和行星物理學」5大分支學科為基礎, 構建新的14個二級申請代碼體系, 優化了學科布局.基於大氣科學學科發展特點, 解讀項目分類評審改革新舉措
劉哲, 何建軍, 郭鬱蔥
大氣科學學科通過深入解讀新時代科學基金資助導向——鼓勵探索、突出原創; 聚焦前沿、獨闢蹊徑; 需求牽引、突破瓶頸; 共性導向、交叉融通, 詮釋了以落實分類評審改革助推我國大氣科學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優化基金資助布局, 迎接海洋科學發展新機遇
冷疏影, 許學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洋科學學科組基於學科戰略、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 開展學科優化布局, 提出由「分支學科」「支撐技術」和「發展領域」3大方向15個申請代碼組成的新版申請代碼體系, 將更好地支撐海洋科學學科發展和國家戰略落實.環境地球科學學科發展與展望
劉羽, 王軍, 李慧, 徐奴文
對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頂層戰略設計, 探索和總結環境地球科學內涵與外延, 分析環境地球科學學科發展趨勢、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提出學科優化布局和學科代碼調整建議, 初步描述未來5~10年環境地球科學學科優先發展領域.大氣科學
生態氣象: 起源、概念和展望
周廣勝, 周莉
生態氣象是地球系統科學新興學科. 本文系統闡述了生態氣象的學科起源、概念、主要研究內容與研究特徵; 探討了生態氣象觀測的方式和主要指標以及可能的業務服務產品, 指出了當前生態氣象迫切需要開展的重點研究任務.生化與分子生物學
西紅花苷生源途徑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浦香東 , 徐志超, 高冉冉, 宋經元
西紅花苷具有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活性, 本文綜述了西紅花苷的化學表徵、生物合成途徑及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包括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5種西紅花苷, 為解決西紅花苷資源問題提供重要支撐.環境化學
Al(III)-蒙脫土界面苯並[a]芘的轉化及環境持久性自由基的形成機制
趙松, 劉晉波, 石亞芳, 苗鐸, 張弛, 賈漢忠, 祝凌燕
以強致癌化合物苯並[a]芘(B[a]P)/Al(III)-蒙脫土為研究體系, 系統研究了環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的形成和在不同溼度環境下的穩定性, 進而提出了B[a]P/Al(III)-蒙脫土的界面反應機理.遺傳學
水稻強再生力種質創製及遺傳分析
林強, 鄭長林, 林芳, 鄭莉, 王洪飛, 蔣家煥, 解振興, 姜照偉, 張建福
再生稻是一種新型的水稻生產策略, 具有經濟節約、高效多熟的優勢. 缺乏強再生力種質, 尤其是缺少適應於機械化和輕簡化栽培的水稻品種, 成為制約再生稻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素. 本研究解析水稻恢復系再生力的遺傳效應和再生潛力, 完善再生稻品種的選育方法, 新種質創製和新品種選育取得良好成效.工程熱物理
不可逆輸運過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華鈺超, 過增元
最小作用量原理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物理現象. 本文對包括質量、動量以及熱量輸運在內的不可逆輸運過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進行了討論, 並結合李雅普諾夫函數, 對傳遞過程的不可逆性進行了研究.點擊「閱讀原文」,可閱讀本期完整內容
歡迎轉發朋友圈
轉載、投稿請聯繫
csb@sci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