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茗
2016-09-21 16:01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古典文學、歷史、哲學、語言以及跨學科的古籍整理和學術研究著作、工具書、大專教材、相關圖冊為主,兼及普及傳統文化讀物,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古籍專業出版社。今年,該社已走過一個甲子的發展歷程,但對於其歷史沿革,要麼語焉不詳,要麼比較簡略,難窺全豹。本文擬在已有論述基礎上,再利用檔案資料及老職工的回憶,對其早期的史實做番鉤沉,以彌補上述缺憾。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於1956年11月的古典文學出版社,實際其歷史還可往前追溯至兩年前新文藝出版社所設置的中國古典文學編輯組。新文藝出版社成立於1952年,系由幾家私營出版機構改組而成,社址先在康平路83號,後遷至155號。據錢伯城回憶,該社分兩個編輯室,第一編輯室管現當代文學,第二編輯室管翻譯,他進社時,只有他一個古典文學編輯,不久另成立古典文學編輯組,又招「來了好幾位新的編輯,歸社長李俊民直接領導」(錢伯城:《半個世紀的雪泥鴻爪》,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春華秋實六十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1954年8月,為出版古典文學方面書籍,新文藝出版社為古典文學編輯組申請採用副牌,中宣部建議用「上海文學古典籍刊行社」,但經出版社研究,認為不能涵蓋其所出書品種,乃改用「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陸續出了幾本書。後出版社反覆考慮,「覺得現用社名牌子太大,含義廣泛,易於使人發生錯覺,而我社所出古典文學,水平亦不甚高,名不符實」,故又更改牌號為「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在此期間,由於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遷往北京,上海缺少一家出版古籍的出版社,上級授意李俊民籌辦此事。於是他決定以古典文學組為班底籌劃成立一家古籍出版社。
籌劃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擬初步意見。根據1956年8月29日所擬的《籌設古典文學出版社的初步意見》,共六方面內容,分別是:
一、名稱:暫用「古典文學出版社」,將來考慮改用「古籍出版社」。此外,如古代文物和近代文獻的複製影印圖籍,改名「古籍出版社」以前古典文學以外的各種古籍均用「上海出版公司」名義出版。9月11日,又對上述初步意見進行修改,主要改兩處:名稱中刪去「將來考慮改用『古籍出版社』」一句;籌備工作組除上述四人外,加上王惠泉,即出版處所派之人,其餘內容沒動。
次提交具體籌備工作方案。該方案完成於9月24日,共十一方面內容:
一、為了繼承祖國文化遺產,便利於「百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貫徹,根據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充分利用,合理發展」的精神要求,設立地方國營性質的古典文學出版社,以出版有關古典文學作品及其他古籍的整理、研究、編選和校注的各種圖書。制度。
五、籌備工作限於十月中旬結束。下旬起即集中辦公。籌備期中即開始發稿,爭取1957年元旦起出書。1957年出書計劃,暫定新版書120種,重版書80種,約計30000千字,內繁體字70%。需用報紙至少25400令,內連史紙和毛邊紙約300餘令,請出版事業管理處核定分配。對於印刷和發行部門的聯繫即日開始,於4月份內訂好合同,搞好彼此計劃上的配合。其中,主要的為以下幾方面:第一,指明古典文學出版社是地方國營性質,設立目的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出版有關古典文學作品及其他古籍的整理、研究、編選和校注的各種圖書」。第二,表示古典文學出版社成立後,「原新文藝出版社所用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的副牌撤銷,其已出的各種古典文學書籍,即轉給古典文學出版社繼續出版。影印以及不屬於古典文學範圍的古籍及其研究著作,擬用『上海出版公司』的名義出版」。第三,聲明籌備工作組暫借康平路155號新文藝出版社二樓辦公,出版社社址由工作組設法尋找;籌備工作限於十月中旬結束,下旬起即集中辦公;籌備期間即開始發稿,計劃1957年出新書120種,重版80種。第四,幹部儘可能從新文藝出版社調用,該社古典文學組編輯除個別外,全部轉到古典文學出版社。第五,全社設編輯部、出版部和辦公室三個部門,另加若干編審組成的審稿組,實際是四個部門。但審稿組這個很有特色的部門並未保留下來,後來的出版社都不設立。錢伯城在一篇回憶文章裡談及此事,覺得很可惜。他說:「這是出版社保證出書質量的優良制度,可惜……似乎再也無人記起或考慮出版社設立這個部門的必要性。」(錢伯城:《半個世紀的雪泥鴻爪》,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春華秋實六十載》)
再正式建社。上述《籌設地方國營古典文學出版社的工作方案(草稿)》七份於9月28日提交給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出版事業管理處,獲得批准。11月1日,古典文學出版社正式成立,所用社名編號即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的編號080。根據李俊民所填《書刊出版業營業申請表》,古典文學出版社發起緣由是「為繼承祖國文學遺產,適應文化需要,根據上級意圖,奉命成立」,社址在上海永嘉路692弄2號,社長為李俊民,總編輯也由他暫兼。全社共17名編輯,主要有錢伯城、王勉、於在春、胡道靜、汪原放、朱金城、黎為敬等,其中前兩人兼任秘書。古典文學出版社登記在冊的社址是永嘉路,但據其1957年4月所出《醉翁談錄》一書版權頁,社址為康平路152弄18號,可知成立不久後,該社即遷至新址。(齊凱《本社三次易名》,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春華秋實六十載》)
中華書局1954年公私合營後,總公司遷北京,在上海設立辦事處,仍以中華書局名義出版古籍以及中華書局重版書。1958年4月,奉上級之命,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與古典文學出版社合併改組,分別成立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和辭海編輯所。儘管兩者都冠以「中華書局」字樣,但性質不一樣,後者是地方出版社,由上海市出版局發給書刊出版業營業許可證,與中華書局關係不大,而前者作為中華書局的駐滬機構,屬於中央出版社,「其計劃、業務、物資均由中央歸口,由中華書局直接領導」,直至1961年因上海出版體制改革,才與中華書局脫離,「劃歸地方領導為單獨的出版機構」。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由金兆梓任主任,李俊民等任副主任,社址在紹興路7號。
1966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被改名為解放出版社。不久,包括解放出版社在內的上海各出版社全部停業,職工到「五七幹校」參加勞動。1970年10月,上海市革委會撤消各出版社獨立建制,成立一個綜合性出版社,稱上海人民出版社(俗稱大社)。1977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決定解散大社,恢復上海市出版局及各出版社建制,於是各出版社紛紛重建。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也改名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78年1月1日掛牌成立,李俊民任社長兼總編輯,社址在紹興路5號。次年5月,因紹興路5號成為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所在地,上海古籍出版社遷至瑞金二路272號,直到現在,已整整37年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恢復建制後,面對的是因「文革」十年出版業務停頓所帶來的稿源缺乏、家底薄弱及編輯人才不足等問題。作為一社之長,李俊民當機立斷,首先動員大家「不要去撫摸過去的傷痕和計較個人恩怨,應抖擻精神把古籍出版工作搞好,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李東生:《李俊民(李守章)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春華秋實六十載》),其次「用最快速度重版原古典文學出版社和中華上編的優秀圖書,接著制訂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選題的長遠規劃和近期計劃,在規劃中把本社「以古典文學為主」的選題方向明確地擴大為「以古典文、史、哲為主」,並提出了普及與提高並舉、古籍整理與研究著作並舉、鉛印與影印並舉等方針,使古籍出版工作迅速走上正軌」(高克勤:《中華上編的「三駕馬車」》,《出版博物館》2011年第2期)。此後三十多年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幾代出版人在前輩奠定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進取,砥礪前行,獲得了長足進展。2003年至2014年,上古社連續六屆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2006年榮獲新聞出版總署先進集體稱號,2013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同年,共有892種圖書被世界各國圖書館收藏,在中國出版社中排名第二,僅次於中華書局。中國圖書在世界各國圖書館的收藏數據,是中國出版國際影響力的核心指標之一。因此,上古社不僅是國內一流的專業出版社,而且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出版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古籍社,出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