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護理無小事,不當操作終生誤!
傷口護理更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們來聊聊順產側切和剖宮刀口的護理要訣。
生產中側切是為了確保新媽媽順利生產,避免分娩時造成媽私處嚴重撕裂、避免寶寶受到傷害的一種手段。
會陰側切術是指在會陰部做一斜形切口。並不是每位產婦都需要側切,它由產科醫生權衡利弊決定。但有關會陰側切調查結果顯示,接近92%生產都接受過側切術。
會陰側切雖然是個小手術,但由於陰道口與尿道口、肛門毗鄰,如果不精心護理,容易被尿道和肛門處的細菌感染,影響會陰切口的癒合,進而導致各種婦科病和影響生活質量。
會陰側切一般在1-3個月完全康復,具體來看,側切的傷口可以在1周左右癒合,1-3個月左右完全康復。術後3-4天左右,傷口基本不會出現疼痛。
縫合線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可吸收的美容線,現在臨床上越來越多的使用人體可吸收的美容線,來進行傷口縫合,無需拆線。
依據媽媽體質的不同,一般2-4周左右的時間才能被人體吸收。
另一種是傳統縫合線,人體無法自行吸收,需要在產後5-10天進行拆線。
1.傷口清洗護理
住院時,術後3天內醫院會有完善的傷口清潔措施,配合護理人員進行。
出院後,每天堅持使用溫水至少2次對創口進行清洗,大小便之後也要做好清洗措施,以免創口受到排洩物的感染。
2.仰臥/右側臥休息
側切刀口一般在左側,為了避免壓迫傷口,寶媽可以採用右側臥位或仰臥位休息,同時減少惡露流入會陰傷口的機會。
3.及時更換衛生用品
及時更換衛生巾和護理墊,避免惡露長時間浸泡傷口。選用安全的衛生用品,保持外陰的乾燥。
4.如廁洗澡清潔護理
產婦大小便後使用溫開水進行衝洗,避免細菌附著,影響傷口癒合。洗澡後,使用面紙對會陰處做輕拍,維護創口處的清潔乾燥。
5.如廁避免過度用力
為免於發生便秘問題,上廁所時避免過度用力,防止傷口縫合處發生開裂。
6.避免過度用力/提重物
產後1個月內不要提舉重物,也不要做過度耗費體力的家事和運動,嚴重可能造成盆底組織損傷,甚至造成臟器脫垂。
7.產後6周,避免性生活
產後側切傷口癒合需要4~6周,而子宮復舊需要6周時間,在這之前並不建議有性生活。
8.注意觀察,異常及時就醫
寶媽可以使用鏡子,每天查看一下傷口癒合情況,及時檢查傷口是否有紅腫、裂開、流血水、流膿等現象,有異常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延誤。
由於剖腹產傷口範圍比側切較大,表皮的傷口在術後5—7日可以癒合,但是完全恢復的時間大約要4—6周。
一般傷口在一年半左右都會是紅色的瘢痕,摸起來手感有些硬。一年半後基本變成一條白色的軟化瘢痕。
目前縫合手術切口多用人體可吸收的縫合線,不用進行拆線。
術後2天內由醫生更換無菌敷料,如無異常,出院前只需再更換一次敷料。
現代醫學一般採取下腹橫切式剖宮產,相對損傷小、瘢痕較美觀。
術後出院之後產婦不需要對傷口進行特殊的處理,但仍然要進行日常護理,包括:
1.保護傷口
新媽媽要保護好傷口,在下床的時候要用束腹帶固定傷口部位。當傷口發癢時也不要去抓、燙洗,可以塗抹一些外用藥物。
2.注意觀察
日常要對傷口進行一定的觀察。例如如果傷口出現紅腫,局部有壓痛性的硬結或者有液體的滲出,或者發燒,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3.保持清潔
跟側切傷口一樣,保持清潔乾燥,及時擦去汗液,避免發生感染。避免切口沾溼,新媽媽可用溼毛巾擦浴,包括惡露未排乾淨之前禁止盆浴。
4.避免暴曬
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傷口,使疤痕顏色加深,或者加重傷口的發癢。出院後可用彈性腹帶輔助收腹,幫助過度膨大的腹部逐漸縮小。
5.避免過度勞動
出院後最好少抱寶寶,包括提攜重物或者過度勞動,以免擠壓、拉扯到傷口,也可以防止腰酸腿疼的發生。
6.及時治療
拆線後也要及時檢查傷口,並及時注意傷口是否疼痛,如果發現滲血、疼痛加劇、發炎感染,應當及時就醫。
7.適當活動
寶媽出院回家後儘量多休息,可進行適當、有規律地起床步行,可促進術後的恢復,同時幫助新媽媽儘快恢復胃腸系統功能。
出院時,醫生在傷口貼服的敷料包不能超過3天,時間到了要撕掉。
另外,現在縫合傷口的多是羊腸線,如有遇到線頭外露,媽媽別用剪刀去剪斷或者抽取抽,請諮詢醫生,讓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
產後無小事,護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