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陷阱」專盯老人錢包!有人被坑上千萬元

2020-11-06 陽光新酷


重陽節來臨前夕,一份涉老年人「投資理財」糾紛案件情況的新聞通報顯示,近年來涉老年人投資理財民商事案件數量不斷上升。不少老人為增加收益,在相關人員或廣告「遊說」下,拿出大量積蓄盲目投入,最終引發糾紛。


資料圖(圖文無關)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超高收益、熟人介紹……爸媽容易被這些誘惑!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北京二中院審理60歲以上的老年人投資理財類民商事案件共計195件,其中2017年58件,2018年67件,2019年70件,案件量不斷上升。

上述案件中,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有128件,佔全部案件的65.7%;委託合同糾紛案件有32件,佔全部案件的16.4%;保證合同糾紛案件有26件,佔全部案件的13.3%;其他案由的案件,如委託理財合同糾紛、信託糾紛等共計9件,佔全部案件的4.6%。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的案件呈現出幾個明顯特點。

首先,幾乎所有的投資理財案件,均涉及老年人的多年積蓄、拆遷款或名下房產,少則數十萬元,多至成百上千萬元。

例如,有的老年人將多年積蓄或拆遷款一次性或分批次投給了投資理財公司進行理財,有的老年人將房產證「出借」給他人,並配合辦理抵押、甚至過戶手續,以期獲得所謂的「利息」。

與民商事糾紛案件款項利率一般不超過24%情況不同的是,超過六成的上述案件,「理財方」承諾年收益率超過24%,部分甚至超過了50%,且往往在前期,「理財方」能夠按照合同約定如期給付高利息,而在一段時間或老年人追加本金以後,才出現不按期還款,引發涉訴糾紛。

數據還顯示,涉老年人「投資理財」糾紛案件多與「熟人」介紹有關。

據法院介紹,案件中,有部分老年人經鄰居介紹,與「投資理財」公司籤訂投資理財合同或被撮合與其他人籤訂「借款」合同;有的老年人經不住好朋友勸誘,跟風「投資」項目;有的老年人在理財公司人員多次送米送面送油等「小恩惠」後,礙於情面籤訂投資理財合同;有的老年人在前期獲取高額「分紅」後,主動招攬親人好友以賺取「提成費」,等等。

此外,案件往往存在其他關聯案件,如「理財方」或「借款人」往往存在其他類似案件、涉案的老年人往往還與其他的「理財方」或「借款人」存在類似案件,甚至因介紹其他老年人進行投資理財而產生糾紛。其中,部分案件還涉及刑事犯罪或處於刑事偵查階段。


資料圖:天津水上公園內,百名老人同品蓋碗茶。(圖文無關)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攝

老年人理財別盲目「下手」!儘可能保留書面證據

隨著老齡化加劇和老年群體日漸龐大,老年人的理財需求也不斷增大。

北京二中院方面分析稱,陷入投資理財糾紛的老年人,大多缺乏金融投資知識,輕信理財公司業務員或熟人的推薦介紹,選擇理財投資僅憑經驗,不能甄別推介信息中的片面誇大之辭,從而忽視了理財風險,甚至一時衝動選擇一些明顯違背經濟規律、觸犯法律紅線的高息產品。

另外,部分老年人雖重視合同形式但輕視合同內容。如,有的老年人對合同屬於投資性質、借貸性質或債權轉讓性質等認識不清,從而導致案件敗訴。

還有部分老年人保存證據意識薄弱,如,有的老年人主張現金交付,但未提交相應證據,且對方不予認可,從而導致部分出借金額得不到支持,等等。

法院方面提醒,高收益伴隨高風險,老年人心理上很難經受投資上的重大虧損,因此在投資理財時一定要審慎。一是不輕易相信高收益承諾,二是不盲目跟風投資,三是要了解理財產品。

同時,為避免產生糾紛時空口無憑,要注意保留證據。一是應儘可能保留書面證據,如由對方出具借條或「理財合同」,如有利息和還款期限的預期,也應一併明確。二是款項支付應儘量採取轉帳方式,避免現金交付,以便留存憑證。相關證據的留存有助於進一步佐證法律關係的性質。三是及時主張權利,一旦發生違約事件或「理財方」有可能發生逾期違約時,一定要及時主張權利,避免超過訴訟時效。

此外,法院方面還強調,老年人在投資理財時,不要盲目「下手」,必要時應在子女幫助下詳細了解相關「理財產品」具體情況,或尋求專業機構、人員幫助,做好風險防範。

同時,作為子女也應在工作之餘常回家看看,多傾聽、多陪伴老年人,滿足老年人情感需求,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安全理財。

相關焦點

  • 老人上當最多!專盯老人錢包的「理財陷阱」!
    超高收益率、買理財送米麵油、熟人介紹的「投資」項目……你身邊的老人遇到過類似的理財產品誘惑嗎?不少老人為增加收益,在相關人員或廣告「遊說」下,拿出大量積蓄盲目投入,最終引發糾紛。首先,幾乎所有的投資理財案件,均涉及老年人的多年積蓄、拆遷款或名下房產,少則數十萬元,多至成百上千萬元
  • 盯上老人錢包的「收藏品」
    7月27日,北京音樂人夏炎在微博上公開求助,講述母親被專盯老年人的銷售組織掏空家底的經歷,微博中提到「這些日子,我和家人發現,我媽的畢生積蓄大概五六十萬元都已經被專門針對老年人詐騙的騙子騙走。「除了這些私信以外,還有十幾位相熟朋友和我傾訴家中類似的遭遇,我才意識到,這根本算不上是奇特的遭遇,而是有人利用獨居老人心理斂財牟利的普遍社會現象。」夏炎想把母親的經歷作為「防騙樣本」公開,警醒更多家庭。
  • 理財花樣多 銀行盯上了孩子們的壓歲錢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杭州家長,他們說,讓孩子學會理財,學會投資,很重要。不少銀行也盯上了孩子們的壓歲錢,存款、保險等成為主推產品。壓歲錢理財花樣多昨天下午,招行的理財經理小王在朋友圈曬出了「壓歲錢大作戰」的宣傳海報,海報上主要有三款保險產品,分別是一款重疾險和兩款教育年金險。
  • 京郊免費「購物團」盯上城區老人 部分老人1500元買鍋
    京郊免費「購物團」盯上城區老人 不進景點只去購物場所 坐看「講師」推銷商品 部分老人1500元買鍋 報警後商家退貨老人們聽講師推銷商品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接到市民爆料稱,一些人盯上了家住北京城區的老年人,將人拉到昌平的「景點」,美其名曰參加免費深度購物遊。
  • 理財達人推薦:E都市錢包、人人貸、PPmoney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手中的閒錢也越來越多,投資理財成為財富增值的主要方式。網際網路金融因其理財的便利性以及高收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但近期不少問題平臺的出現,也讓大家陷入擔心猶豫。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洗牌期間,如何尋找安全可靠的平臺,關乎到每個投資人的切身利益。
  • 接連幾天有人在醫院丟錢包
    等掛號收費窗口工作人員方俊看到這個紙袋時,已經找不到老人。之後,她馬上向領導匯報,同時查詢老奶奶的聯繫方式,可老人的電話始終撥不通。為了查找老人的聯繫方式,客戶服務中心洪瑛主任與幾位同事共同打開了紙袋,裡面裝著2000元現金和共計40000元的存單。經過多方聯繫,最終通過老奶奶預留的其他信息找到了家屬。第二天 ,老奶奶的家屬趕到了醫院,接過裝有錢和存摺的紙袋,連連感謝。
  • 自稱「翻譯官」,專盯中老年女性,深圳一五旬感情騙子落網
    只是兩個月之內,楊某以包丟了、應酬、車輛維修等藉口向王女士求助,要求其微信轉款「救急」,數額在500-2000元不等。在楊某的請求下,王女士先後向楊某轉帳5500元,可在事後要求楊某還錢時,楊某隨即將其微信拉黑。王女士意識到被騙,這才報警。
  • 自稱「翻譯官」,專盯中老年女性,50歲感情騙子落網
    只是兩個月之內,楊某以包丟了、應酬、車輛維修等藉口向王女士求助,要求其微信轉款「救急」,數額在500-2000元不等。在楊某的請求下,王女士先後向楊某轉帳5500元,可在事後要求楊某還錢時,楊某隨即將其微信拉黑。王女士意識到被騙,這才報警。
  • 梅州一男子在農貿市場扒竊老人錢包!被抓!
    近日,一小偷在石扇鎮某農貿市場扒竊老人錢包,得手後欲逃脫時,被市場管理人員發現並報警,梅縣區公安分局石扇派出所民警快速趕到現場,將犯罪嫌疑人廖某勝(男,52歲,梅縣區松口鎮人)當場抓獲,破扒竊案一宗。12月2日9時許,犯罪嫌疑人廖某勝到石扇鎮某農貿市場尋找作案目標,並很快盯上了背著背包前來買菜的老人馮某,然後慢慢靠近馮某並從其背包內竊得一個錢包。這一幕正好被市場管理人員範某發現,為避免打草驚蛇,範某讓旁邊的一群眾幫忙報警,自己則緊盯著犯罪嫌疑人。
  • 泉州:起底詐騙理財平臺 超高收益當心陷阱
    近日,泉州市民馮女士報警稱,她跟微信好友「劉長虹」在一個理財平臺上炒匯率「T+0」,一開始掙了不少錢,投資的錢也就越來越多,兩個月共投入90餘萬元。不久前,馮女士發現,她的帳戶被凍結,錢無法取出,微信中的「劉長虹」把她拉黑,她這才幡然醒悟。馮女士不是唯一掉入詐騙理財平臺陷阱的人。
  • 自稱「翻譯官」,專盯中老年女性!50歲感情騙子被深圳警方抓獲
    只是兩個月之內,楊某以包丟了、應酬、車輛維修等藉口向王女士求助,要求其微信轉款「救急」,數額在500至2000元不等。在楊某的請求下,王女士先後向楊某轉帳5500元。可在事後要求楊某還錢時,楊某隨即將其微信「拉黑」。王女士意識到被騙,這才報警。
  • 自稱「翻譯官」,專盯中老年女性詐騙,深圳50歲感情騙子被抓
    只是兩個月之內,楊某以包丟了、應酬、車輛維修等藉口向王女士求助,要求其微信轉款「救急」,數額在500元-2000元不等。在楊某的請求下,王女士先後向楊某轉帳5500元,可在事後要求楊某還錢時,楊某隨即將其微信拉黑。王女士意識到被騙,這才報警。經查,嫌疑人楊某(男,50歲),無業,系多次交友詐騙前科人員。
  • 自稱「翻譯官」,專盯中老年女性詐騙,深圳50歲感情騙子被抓
    只是兩個月之內,楊某以包丟了、應酬、車輛維修等藉口向王女士求助,要求其微信轉款「救急」,數額在500元-2000元不等。在楊某的請求下,王女士先後向楊某轉帳5500元,可在事後要求楊某還錢時,楊某隨即將其微信拉黑。王女士意識到被騙,這才報警。經查,嫌疑人楊某(男,50歲),無業,系多次交友詐騙前科人員。
  • 解決用戶痛點,廣發信用卡「發噠錢包」理財還款兩不誤
    這一群體中不乏有存款、有理財習慣的用戶,他們一方面重視資金效益,一方面又不願意花精力在「記還款日」這件事上。一旦理財資金提現到帳慢,就有可能導致還款逾期,一旦徵信因此出現問題則會給日後的房貸、車貸申請帶來麻煩。
  • 1元就能買理財 「錢先生」低門檻投資是陷阱還是餡餅
    原標題:1元就能買理財 「錢先生」低門檻投資是陷阱還是餡餅  據經濟之聲報導,最近,一家叫「錢先生」的網站因推出「1元團購理財」引發質疑。
  • 還是投資理財陷阱?
    還是投資理財陷阱?金融「小白」點燃財商教育賽道近年來,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催化下,不斷提升的居民收入水平與日益多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碰撞出巨大的投資與理財需求。根據招商銀行與貝恩諮詢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私人財富市場個人可投資資產達到200萬億元。
  • 開學經濟火爆 大學生該如何管好自己的錢包
    開學經濟火爆 大學生該如何管好自己的錢包 2017-08-28 09這不,最近網上的一篇帖子就引起了公眾熱議——浙江一位母親,打算給到杭州上大學的女兒每月1200元生活費,卻被女兒怒懟:「我是不是親生的?」  事實上,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我國一支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
  • 專盯單身男子!白雲警方打掉一個網絡詐騙團夥,詐騙套路曝光
    important}專盯單身男子在購買了一堆衣服、皮帶、錢包後,「女朋友」就稱自己長途跋涉、深入「靈山」,為事主求得開過光、保平安的玉佩,撒嬌賣萌央求事主購買,為了「我不在你身邊時能保佑你一切順遂」。其實這個詐騙團夥給事主買的所有服飾和所謂玉佩,都是從批發市場購置的低廉物品,成本僅10元到50元不等,加上溫情的外衣包裝後「送」出,讓他們的月銷售額超過40萬元。
  • 是財富自由課堂還是投資理財陷阱?
    來源:工人日報想賺錢先上課,一些機構借培訓之名,瞄準金融「小白」推銷高收益理財課程和產品是財富自由課堂還是投資理財陷阱?結果,她被一次次忽悠,先後投入10餘萬元,全部打了水漂……和小周一樣,不少金融「小白」為想要通過學習避免在市場上「交學費」,結果卻在理財投資的培訓課堂上,成為理財收割機下的「韭菜」。
  • 騙子盯上老年人 廈門近期發生多起老年人被騙警情
    不過,老年朋友們也要謹防騙子設置的陷阱。近期,我市就發生了多起老年人被騙的警情,騙子利用老人「上網經驗不足」的弱點對他們實施詐騙。 因為吳女士先前從事銀行工作,她對投資類的新聞比較關注,有一天,她被拉入了一個股票交流的微信群,群內每天都有人在發布投資信息。吳女士抱著好奇心理,主動添加了群主的微信。在聊天中,群主告訴她,這段時間股票市場波動大很難賺錢,推薦她去一個新開發的手機程序上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