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女兒在東京出生四十多天後,婆婆毅然決然地回國了。隊友早上7點去上班,晚上11點多回家。白天十幾個小時,扔下剖腹產手術後未愈的我和奶娃自求生存。
好在女兒真的是小天使,很聽話好帶,一直到現在快四歲,都是我自己在帶。回想這一路,雖然辛苦過哭過抑鬱過,都堅持下來了。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是公婆幫忙帶孩子。在照顧寶寶的初期,由於育兒理念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兩輩人之間總有太多的摩擦和矛盾,容易導致家庭關係惡化。事實上,成長背景導致兩代人很難真正地融合在一起。為了避免家庭宿怨,新手父母可以試著挑戰自己,不依賴長輩,用相對科學或現代化的方式來帶娃。既可解放老年人讓他們自由地享受老年生活,又不會錯過孩子成長的每時每刻,還能在共同育兒的過程中加深與隊友的感情。
☆母子的一日三餐☆
吃飽是最重要的事。媽媽吃不飽,不僅使身體受損,還沒有力氣帶孩子。寶寶吃不飽,會頻繁地哭鬧。我認為在沒人幫忙的情況下,最關鍵的事情是要讓自己和孩子吃飽。
餵母乳的孩子比較好解決,媽媽吃飽了,寶寶吸母乳就行。
我的女兒是吃奶粉的,她餓的時候連一秒鐘都等不了,大聲啼哭,哭得小臉紫紅。我去衝奶粉,最少要花一兩分鐘。有時還要洗上頓喝完卻沒有洗的奶瓶,就更花時間。起初我一手抱孩子,一手衝奶粉,聽著女兒因為飢餓而撕心裂肺的哭聲,心急又內疚,只好陪著女兒一起哭。後來我意識到應該主動地掌控女兒吃的規律,而不是被動地等她餓了來提醒我。所以接下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一是在筆記本上記錄女兒每頓喝奶粉的時間和量。通過幾天的記錄,大致把握了女兒的飲食規律,知道她大概在幾點幾分喝多少奶粉。例如,女兒約在早上9點喝80ML,我會在8點35分或45分去衝好奶粉,保溫放好。9點左右當她開始感到飢餓時餵她。在女兒飯點前準備好,有效地防止了她由於肚子餓而忍不住的哭鬧,也可以讓我心情平靜有條不紊地做準備。
記錄寶寶的飲食,在帶寶寶的過程中是非常有用的。不僅有利於寶寶形成規律的飲食習慣,還可以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比如寶寶在前天的下午3點反常地只喝了30ML或者在昨天上午12點只喝了15ML,這種詳細的數據,大腦難以準確記憶。記在筆記本上一目了然,既可供父母查閱也可在寶寶身體不適就醫時提供給醫生參考。我們為女兒做筆記的習慣堅持到她一歲半左右,不僅記錄吃喝也記錄拉撒。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二是為了提前衝奶粉,要做好準備工作。要經常觀察奶粉是否快見底,所剩不多時一定要先新開一罐備好。有人會覺得打開新奶粉罐不就三十秒的事嗎?是的,嬰兒肚子餓了,三十秒都足夠她哭得翻天覆地攪得新手媽媽手忙腳亂。常備熱水和涼開水,儘量壓縮調和奶粉的時間。喝完的奶瓶立即清洗乾淨,一是避免滋生細菌,二是為下頓做準備。
寶寶的吃食解決了,媽媽的怎麼辦?畢竟成年人肚子餓了,無法只靠喝牛奶充飢。
日本的新手媽媽手冊裡寫到,媽媽多喝牛奶,奶水更充足。在東京認識的媽媽友,同樣一個人帶娃,沒有人幫助煮湯做飯。為了給寶寶準備足夠的母乳,她每天喝1000 ML的成人牛奶。
採購媽媽吃飯所需的食材,也是重要的一環。好在現代化的社會,不管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有配送服務。我那時不習慣日本的配送,每天都是隊友下班回來時在超市購買,或者白天我偶爾帶娃出去時多買一些。現在想想,真的應該不計較成本,果斷地利用配送服務。在媽媽獨自帶寶寶的過程中,首選應是方便,方便,方便。方便自己,就是方便孩子。
未滿一歲的寶寶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抽空做個飯還算輕鬆的。儘量避免複雜的炒菜,能燉就燉,能煮就煮。把肉、素菜洗乾淨切好,一起放水煮,燉到快熟時,放點佐料,就可以吃了。有葷有素又有湯,還可以利用燉菜的時間幹點別的事。
家中常備雞蛋麵包蛋糕麵條等食物,媽媽在沒時間做飯時可用來快速充飢。也可以叫外賣或者外食。
☆哄寶寶的方式☆
雖然寶寶的需求不多,但她畢竟具有人的屬性,除了睡覺,還需要陪伴和抱抱。一個人帶孩子事情多又比較累,為了減輕負擔,從女兒小時候開始,我就培養她不要抱抱的習慣。
很多寶寶吃飽睡好,醒著無聊,就會哭鬧。其實成年人無聊的時候也會莫名地情緒低落,低氣壓,特別與人發生爭吵。可見,這種無理取鬧,成年人都有,更何況沒有自制力的嬰兒。我們常聽說哪個孩子從小就不聽話不好帶。可能只是沒有找對消散孩子精力旺盛的方法。孩子精力充沛的時候,當然沒法安靜地待著。
儘可能定時定點地給孩子安排一些活動,消耗寶寶的時間和精力。
多和寶寶聊天。聊天這件小事並不是人人都擅長,比如我,就是個天生話不多的人,和我媽都沒話說。從女兒兩個月左右,我每天都在她無聊的時候躺在她旁邊對著她念書。開始念的是我的專業書,但我儘量念得聲情並茂,並不時地眼睛看向她。女兒以為我在和她說話,咿咿呀呀地回應我,好像聽懂了我讀的內容似的。後來我去舊書店買了一些繪本,一邊讀一邊把圖畫展示給她看。很多人說寶寶那麼小,給她讀書,她又聽不懂,沒意思。可我覺得很有意義。寶寶那麼小,當然聽不懂我讀的專業詞彙或知識內容。但沒關係呀,她可以通過聽書熟悉媽媽的聲音培養母子之間的親密感,她看到我對著她微笑地動著嘴巴以為我在和她聊天互動,就不會感到孤單無聊,另外從小讓寶寶熟悉書本也有助於將來養成看書的習慣。所以我建議一切如我一般嘴笨不會聊天的媽媽們,都可以讀書給寶寶聽。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給寶寶唱歌聽。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的,單純地放歌給寶寶聽,可能效果不明顯。一般情況下,我會陪在寶寶身邊,邊和她一起聽兒歌邊跟著唱。跟著唱很重要。一是媽媽能很快學會兒歌,在需要用的時候立馬用得上,二是在離寶寶較遠的地方幹活時大聲唱兒歌,寶寶一個人躺在嬰兒床上,聽到媽媽的聲音,心理上還是會很有安全感。
寶寶需要人陪的時候,更多的是需要和人的互動。無論說話還是唱歌,只是一種方式,她最需要的是人這個主體。
一個人帶孩子,各種玩具是必不可少的。當女兒沒睡覺,我又必須要離開她去幹活時,我一般會把嬰兒床上的音樂旋轉床頭鈴打開。這是女兒最愛的一個玩具,她可以一個人看這個,看很久都不哭。
最有用的工具是安撫奶嘴。當其他方法都失效,我又不方便抱她時,就會拿出安撫奶嘴給她塞上。基本上她有了這個就不需要別的。為了不讓女兒對安撫奶嘴過度依賴,我沒有頻繁地給她用,只在哄睡覺或實在哄不住時才給她。可能是癮不大,在女兒十個月我幫她戒安撫奶嘴時,她很快就戒掉了。
我最忌諱的是用手機哄娃,現如今這是一種很流行的帶娃方式。見過朋友家的孩子兩三歲時由於看手機過度而形成對眼的真實例子,所以我在帶娃時,一直很注意規避手機。
我特意買了一個動物造型的MP3播放器,下載了兩百多首兒歌,用這個放歌聽。女兒出生後到一歲半前,我們的電視機都收起來封裝在紙箱裡。我和隊友不在寶寶面前看手機,也儘量少拿手機。我認為除了手機和視頻,有心的媽媽還會找到更多的方法來哄娃。
☆改善抑鬱☆
作為一個在帶娃路上孤獨行走的新手媽媽,不抑鬱是不可能的。
我抑鬱的大部分原因不是孩子難帶,而是我和隊友都不太健康的原生家庭。人常說在生完孩子後才體會到了人生,似乎是人在有了孩子後,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更親密的感覺,更渴望原生家庭的關愛。可如果原生家庭裡的所有人都無法給予幫助和支持,反倒是埋怨責罵和施壓,這會不會成為壓倒產後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奉勸那些無法從原生家庭獲得溫暖的媽媽,對於無法在脆弱的時候給予幫助的人,果斷地切除和他們的聯繫,不要讓他們的苦水淹死了本就超負荷的你。除了剛出生的寶寶不會權衡利弊,和成年人有關的任何關係裡,都是利益當前。當新手媽媽在獨自帶孩子的特殊時期,自己本身沒有收入,也沒有時間再去照顧別人,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力上都是無法給他人付出的時候,這時候你會發現因為這段時期你無法付出,所以你獲得的也非常少,包括來自最親密的家人的理解與安慰。
刪掉那些煩心事和煩心人的聯繫方式,要決絕,不要擔心以後會沒了聯繫。當抑鬱消除,媽媽又能工作掙錢又能照顧老人時,那些關係自然而然能找回來。
把重心放到帶自己的孩子這件事上來。無論出門多困難,堅持每天帶寶寶出去一趟。去逛街,去購物,去參加社區親子活動等等。出去一趟,不光是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也可以讓媽媽轉換一下心情。
多加一些媽媽群,在育兒和家庭上的困擾,和媽媽們多溝通。在獨自帶娃這件事上,最理解自己的不是隊友,是媽媽友。
在帶娃的空隙裡堅持學習。帶孩子這段時間,媽媽容易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中。好像自己除了帶孩子什麼事也不會幹,擔心將來無法再進入社會工作。只要利用好了帶孩子這段悠長假期,在這一時期不放鬆學習,積蓄沉澱了自己的知識,多少年後都能在社會上找到工作。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時間過得很快,在倉皇失措和忐忑不安中反應過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單獨把女兒帶到這麼大。我也曾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女兒,也曾弱不禁風受人百般呵護,也從未設想過會獨自帶大一個小奶娃。她是那麼的脆弱,好像輕輕一碰就碎。她是那麼的磨人,身體雖小卻需求多多。她是那麼的神奇,照亮了我生命中的堅強之光。
女兒逐漸長大,會遇到更多的人。但我永遠記得這些日子,她的生命力只有我,我的生命裡只有她。我們相依相伴地渡過了各自艱難的新生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