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薦這部很好看的《山茶花開時》。
#她們更因為單親媽媽的標籤,承受著社會負面輿論#
很多單親媽媽被認為是婚姻裡的loser,而未婚媽媽這個分支,更是常常被指責生活不檢點,背負著社會道德歧視。
她們生了娃就成了二手貨;再次嫁人就是找人接盤;長相好的還會被惡意解讀:
我有一位律師朋友,她遇到很多有孩子的女性當事人,另一半長期家暴出軌,她們都會被家裡人勸著不要離,為什麼呢,說到時候不管帶不帶孩子都不好再嫁人。
仿佛帶著孩子的離異女性或是未婚媽媽就不配擁有第二次幸福,無論她們本人多麼矜貴優秀,那也是男方吃虧了。
網上一搜還真有女性難嫁程度的排序:
看劇中隔壁大嬸A一句話給冬柏上刑:小夥子咋和帶孩子的女人談戀愛?
大嬸B立刻幫腔補刀:
在這個單親媽媽買雙新鞋、燙個頭都會被從頭到腳議論的小鎮,冬柏面對男主的追求,立刻開啟自我保護機制。
因為現實規則殘酷:即便是男人們過來騷擾你,女人們也會過來污衊你。
單親媽媽們原本就自信不足,在社會輿論的幹擾下,更是會陷入自我懷疑。
《山茶花》確實戳中了單親媽媽群體的痛點。
比起「喪偶式詐屍式育兒」的媽媽們,這個群體不僅肩負育兒重任,還多了層酸楚:被忽視、被普世價值和大眾偏見刺痛。
劇中冬柏也抗議過,單親媽媽做錯了什麼呢?我們只是在用力好好生活啊!
#偏見不會在短時間內被消除,那單親媽媽們該如何自處?#
面對莫須有的負面輿論,劇中的另一位單親媽媽(男主的媽)一開始就做出了精神示範:
「我年輕時也是這樣,得咬著牙熬過來,屏蔽那些聲音。」
這位老阿姨本身也超級勵志。
她一邊經營自己的醬蟹店,從小攤開始做起,年齡越大,生存技能反而卻強;一邊把三個娃一手帶大,看起來比男人活得更瀟灑出色。
用這位阿姨的話說,甕山的男人們——
她一出場就站在女主陣營,有她出頭,長舌婦們也不敢當面放肆,果然感同身受才能激發出共情點。
在冬柏被流言蜚語圍繞的時候,老阿姨把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讓她堅持做自己,不必因為大家的詆毀而畏縮:
看到長舌婦們污衊冬柏,她第一個衝過去打臉:
單親媽媽不配擁有愛情和幸福?
老阿姨擺手三連,讓冬柏勇敢追求幸福,不要一輩子只是「孩子的媽媽」。
現實裡應該也有很多女性被類似的輿論困擾,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給自己的人生製造新的選項,但生活是自己的,任何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是麼。
而且就像老阿姨說的,單親媽媽對孩子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包袱,母親和子女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一起:「抱在懷裡是孩子,等孩子長大了離開了就剩一個殼兒。」
看到好多人說這位老阿姨思想開明前衛,我覺得倒不如說這才是我們旁觀者應該擁有的正常思維。
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歲月流逝後的雲淡風輕,沒有半點苦大仇深的痕跡,這位阿姨年輕時候應該也是時刻保持高能,就這樣日復一日熬過來的吧。
正如她說,被擊垮還是更高能?熬一熬就知道了。
而面對獨自育兒,單親媽媽最應該做的,是建立自我認同感。
劇中的老阿姨對自己獨自養大三個兒子感到很自豪,看她和男主的相處模式也知道,她的家庭教育反而很出色。
女主雖然常常自責,也有過崩潰時刻,但對她來說,作為媽媽的幸福感無法被取代,她從沒想過放棄孩子。
懂得在辛苦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或許也是單親媽媽們需要習得的功課。
她每次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都會強調自己超有福氣,任何東西都無法和孩子交換。
作為旁觀者看到這裡,我就覺得這個群體太偉大了。所以我總是本能地敬佩那些捨不得放棄孩子的媽媽們,有專門做離婚案子的朋友說,涉及到撫養權的情況,律師會勸她們努力爭取,進一步去爭取經濟上的權益,拿孩子當籌碼的人當然有,但很多媽媽們想法真的超簡單,就是想要和孩子在一起,儘管接下來要一個人扛下育兒的擔子。
而這也的確有數據支撐,全國的單親家庭裡,7成左右為單親母親家庭,她們一手奶大子女,這還不包括像劇中女主非婚生子的情況。(數據引自《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4》)
女性獨立育兒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即使拋開單親/未婚媽媽群體,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高能媽媽們在一個人帶娃,她們在平衡工作和育兒的時候,一定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與讓步,我覺得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單親媽媽們不妨也試著看到自己身上的「高能點」,正如男主對冬柏的評價一樣:
不靠任何人也能把孩子帶得這麼好,很少抱怨生活,保持善良踏實的心態過日子...
是的,單親媽媽很難,但努力工作獨自帶娃的你們——
【還可以繼續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