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涉,但凡讀過幾冊書的,哪個不知呢?去年部編本教材刪除了《陳涉世家》就曾引起輿論的一片譁然,促使人教社就此問題向公眾做了官方聲明。
今年小編拿到九下新教材,意外發現該文回歸了,現列於第六單元第3篇,是全書的第22課,內容依然節選到「殺之以應陳涉」,專取陳涉起義前期順勢,省略後面徵伐及戰敗的述論。
課文《陳涉世家》內容起自少年陳涉輟耕發願,終於諸郡縣響應陳涉,記敘了陳涉、吳廣起兵反秦的過程,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陳勝、吳廣非同尋常的膽識與智慧。但這是不是司馬遷筆下完整的陳涉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看過《史記》中《陳涉世家》全文的讀者可能一見本文標題,心中就有了自己的答案。沒錯,「鴻鵠之志」和「夥涉為王」都出自《陳涉世家》,前者是陳涉發達前在壟上的慷慨陳詞,後者是當年傭耕者對陳涉發達後所住宮殿的由衷感嘆。
現摘錄原文如下: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
前者大家熟悉,這裡不贅述。後者大家應該也能看個大概,說的是當年的傭耕者看陳涉發達了,富貴了,便去陳縣找陳涉——被攔,沒能進,也不給通報;後來等到陳涉出宮門,攔路呼喊陳涉的名字才隨同進宮;孤陋寡聞的他們進了宮,看見殿堂房屋、帷幕帳簾,不禁感嘆:「真多啊!陳涉大王的宮殿高大深邃啊!」其中,「夥(huǒ)頤」的意思是「真多呀」。夥,多。頤,語氣助詞,相當於「呀」。由此可見,這位陳王發達後的排場是真的大!現在我們還用「夥涉為王」一詞來描述那些地位本來很低的人突然富貴以後排場很大的景象,就情感色彩來說應帶貶意。這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看到了懷揣著「鴻鵠之志」的陳涉自立為王后的「夥涉為王」的驕縱模樣。
其實我們也不用太訝異於陳涉身上這種突然顯貴後的享樂行徑,陳涉富貴榮華早有求取之志。你還記得輟耕時說的那句「苟富貴,毋相忘」嗎?
那麼,歷史上陳涉的鴻鵠之志是否確實不過求取富貴而已呢?這話沒有更多的史料考據還真不好說。小編只能說,在《史記•陳涉世家》中,除了這點富貴排場外,我還留意到陳涉大澤鄉起義後有這麼一段: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這段文字在九下教材裡也有,我們講的是陳涉起義後一路告捷,勢頭很勁,簡直摧枯拉朽,可見天下確實苦秦久矣。但我們換個角度看,你會不會也發現了這樣一個真相:陳涉攻下不到十處便收兵了,派人繼續外出徵伐,自己在陳縣自立為王。
當時形勢下,真的不需要繼續親自徵伐,真的可以定都陳縣,拋了扶蘇項燕的旗幟自立為王了嗎?
從《史記•陳涉世家》的後續文字可知,陳涉定都陳縣自立為王后一片混戰,派遣出去的將士自立為王的有,相互傾軋以下弒上的有,秦軍僅派出章邯帶著赦免了的低賤之人攻打張楚大軍,結果陳王敗,車夫莊賈倒戈取了陳王性命。即便有後續報仇,張楚政權大廈未起便轟然消散。雖然之後「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雖然「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但這名望,這富貴,於陳涉而言,都已不復存在了。畢竟富貴,也須人來享用啊!
可見,陳涉畢生實現的「鴻鵠之志」,於他本人而言,不過幾個月裡陳縣稱王的富貴生活,頂多是普通百姓所羨慕的「夥涉為王」排場罷了!真有高遠志向,卓越眼界的人,會自甘於此嗎?!他的失敗是否必然呢?
我們不妨讀一讀太史公對陳涉失敗的評價,摘錄內容緊承自《史記•陳涉世家》倒數第二段「夥涉為王」典故後:
…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涉殺害當年一起傭耕的人,使故人皆離去,後將領也因其重用酷吏,重罰臣下而不再親附於他。人心向背,政權危矣,覆滅不過順道。太史公將其失敗淡然地歸因為義斷人去,不帶憤激之辭,他似乎無意於苛求這位農民出身的起義者的冷漠行徑和失察之過,更無意於扼腕嘆息陳涉沒能以仁義的高度,絕世的智謀,精進的勇氣來取得最終的勝利。太史公不想批評太多,不好的,幽上一默(如夥涉為王的自注辭),隨常記下後續的徵伐和兵敗,點到為止就夠了。
大抵太史公注目的是陳涉年少時的壯志豪情,是起義初期的膽識和智謀,更是他在歷史上的重大意義——「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譯文:陳勝雖然已經死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將相終於滅掉了秦王朝,這是由於陳涉首先起義反秦的結果。)陳涉的非常之功績,使得他雖敗猶榮,位列「世家」!
至此,小編帶大家對《史記•陳涉世家》的通讀,不知能否讓你對太史公筆下的陳涉有更完整的印象,對太史公看陳涉的眼光也多點新的體會呢?
看得累了的你可以止步了,辛苦啦!
興味依然濃厚的你,我們再來一小段拉練吧。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陳涉偏偏止於陳縣,在陳縣稱王?陳涉在稱王時為什麼會被三老豪傑尊為「復立楚國之社稷」的大功臣?陳涉是陽城人,故交怎麼儘是些陳縣及周邊人(吳廣、周文、武臣、張耳、陳餘等)?陳涉作為一個貧困的僱農,哪裡來的渠道讓他留心到時政,且洞若觀火?為什麼陳涉傭耕時充滿了悵恨之情(一個貧困僱農會有這種愁緒和極端不滿之情嗎?提到富貴好像本就是自家的)?…
有人給出的答案是——陳勝是曾聚居陽城的楚系貴族之後,更具體地說是春秋諸侯陳國公族的後裔(公元前478年楚滅陳,但效仿周公封建,陳國公族進入了楚國的貴族體系);楚國覆亡後,聚居陽城的楚系貴族遭迫害牽至鄰地陳縣;而陳縣恰好是春秋諸侯陳國的國都。(具體論證過程詳見知乎《說「陳勝出身」——<晉公子讀史記>之<陳涉世家>》一文。)
你怎麼看呢?歡迎交流~
好了,今天先到此為止吧。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