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 首席記者 王川 記者 劉文昭 見習記者 王瀟雨
飛機內部的關鍵部位——應急發電機艙門被整齊排放在西子航空廠的裝配車間裡。
備受關注的國產大飛機C919正進入試飛階段,預計2021年能夠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意味著中國民航將不再依賴外國進口,擁有了自主研製的大飛機。
對於國產大飛機C919來說,裡面80%的零件都是第一次設計生產的,而且加工誤差要求極高,飛機內部的關鍵部位——應急發電機艙門,更是要求誤差不超過0.04毫米,肉眼很難做出判斷,即便是機械加工也無法完成。
在這樣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下,李永國和他的鈑金工團隊,經過數千個日夜的努力,用「小錘」一下一下敲出了C919大飛機上的精美弧線。
這個車間裡全是手工活工人的每一次敲打都很有講究
記者走進鈑金車間,一進門就是濃濃的「金屬味」,偌大的車間裡,放眼望去全是各式各樣的鈑金零件,工人師傅們在各自崗位上敲敲打打,機器的加工聲和金屬的敲打聲混雜交織,在單獨隔開的加工車間裡,李永國和兩個工友圍在檯面上,對剛液壓完成的飛機艙門進行校型。
李永國正在為自己下一件產品挑選合適的材料。
李永國指著靠在牆邊的長方形鐵皮介紹說,這就是原材料,而作為鈑金工就是要根據模具造型,把這些原材料加工成模具形狀,這可不是簡單的「照葫蘆畫瓢」,因為模具和零件的誤差要控制在數毫米之內,肉眼根本看不出,每一錘子敲下去,手腕的力度都不同。
36歲的李永國年紀不大,但從事鈑金工行業已過十六載,與飛機更是有著不解的緣分。由於小時候家裡正處飛機航線上,李永國是從小看著藍天上呼嘯而過的飛機長大的,那時候,能夠撫摸到真實的飛機成了他最大的夢想。
十年前,李永國著手參與飛機零部件製造,一年的學徒時間便把飛機零部件生產的每一個工序都做了個遍。
2003年,李永平成了一名路燈鈑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參照著樣板製成一樣的模具,雖然很枯燥,但對他日後的高精準的敲打積累了不少經驗。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則飛機鈑金工的招聘信息,於是報名去試了試,得益於前面6年的鈑金工經驗,李永國被錄用了,一年的學徒時間便把飛機零部件生產的每一個工序都做了個遍。
憑藉著高超的鈑金技能,2014年,李永國進入了西子航空公司,並成為鈑金車間的班長。李永國身材不高,笑起來,聲音爽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但是一站到模具旁邊,憨厚的他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臉上呈現出專注、一絲不苟的神態。
敲出0.04毫米肉眼看不出的公差李永國參與國產大飛機C919的製造
入廠5年,西子航空生產的飛機上的鈑金關鍵件、重要件,絕大多數出自李永國之手。2016年,李永國更是參與了國產大飛機C919零部件的研製, RAT艙門(應急發電機艙門)、APU艙門(輔助動力裝置門)就出自他的團隊之手。
工作人員正在對應急發電機艙門進行測量。
可別小看這兩塊長、寬不到2米的鐵皮,以RAT艙門為例,它可是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唯一會打開的艙門,面裝的是應急發電機,李永國說,這裡是飛機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飛機燃油、電能都沒了,就得靠裡面的應急發電裝置了。
對APU艙門來說研製過程也不簡單,它位於機尾的正下方,在空中飛行時,需要經受非常大的風載荷,對強度要求很高。
航空鈑金技術的高超,以毫米見分曉。其精細程度直接決定,飛機製造的質量和安全。不同於其他鈑金零部件,國產大飛機C919對鈑金零部件的要求格外嚴謹,採用一次性液壓成型(將原材料平板折成圓弧型),且平板面凹陷深不多不少要達到6釐米,由於材料的特殊拉伸性,稍有不慎,板面就會出現裂紋,即便是龐巴迪和空客這樣的國際航空公司,處理起來也非常棘手。
「那時候和團隊一起反覆嘗試,報廢了上百個鋁合金,每天加班到深夜,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李永國說,一次次失敗的嘗試中,他反覆推敲,要加多大壓力、墊多少橡皮,考慮零件放入的位置、角度等複雜變化。
製作的飛機零部件不少都需要進行降溫處理。零下18度的大冰櫃中,李永國正在整理可以即將出庫的飛機零部件。
最後他總結出了「反覆液壓再加固溶」的方法,特別是零件固溶後,由於熱處理引發了零件變形,李永國必須趁著這變形的幾十分鐘內完成校型,否則零件一旦冷卻便很難操作。「有時候一個零件需要敲打上千下,榔頭的落點基礎不好,用的力度不好,零件就廢了。」
數千個夜晚的加工,李永國帶領團隊製作出適用於大飛機C919的APU門(輔助動力裝置門)和RAT(應急發電機艙門),及時完成交付,確保了C919的按時總裝。
李永國說,2017年5月5日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首飛後,自己徹夜無眠,激動也感慨,中國民航將不再依賴歐美進口,完全做到自主研製。
車間裡榔頭敲打零件的「噪音」練就了李永國的「順風耳」
車間裡,充斥著零件加工產生的巨大噪音。
「如果你說話時我們沒回應,請別見怪,每天在強噪聲環境中工作,我們塞著耳塞、嗓門大,生活沒規律。」李永國說,手和耳朵就是他吃飯的傢伙,耳一聽,他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需要幾錘子敲打才能撫平凹槽。
同事們都說,李永國有一對「順風耳」,每天早上,他來到車間,不用眼睛看,就能判斷出哪個工位上加工著什麼零件,他還能分辨出誰在偷懶,誰犯了錯誤。這種「順風耳」的能力,讓在座的徒弟們,既害怕又佩服,但李永國自己卻說,他的耳朵只在車間裡好使,出了車間,聽力就不行了。
李永國正在把冰冷的飛機零部件材料有序排列懸掛起來。
長時間、高精準的工作,讓李永國養成了一個「職業病」,只要手碰到零件就會反覆檢查。他會習慣性地拿起放在桌子上的半成品,當發現零件邊緣還有凹槽,便會拿起榔頭輕輕敲打,直至誤差在0.04毫米內才肯「罷休」。
要想擁有像李永國一樣,對金屬敲打聲敏銳的聽覺能力,就需要先練好手上的功夫,這就需要鈑金工人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機器生產出的零件每個部位相同,厚薄也相同,但飛機鈑金零件精準度要求很高,有時一個零件前後左右的厚薄度都不一樣,這是機器生產不出來的,必須人工反覆磨練。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榔頭敲打零件的聲音李永國聽了十幾年。在很多人聽來這或許是一種噪音,但對李永國來說,這也成就了他的「順風耳」。
人物名片:李永國
男,浙江西子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班長,高級飛機鈑金工。他從事鈑金行業13年,2016年參與國產大飛機C919零部件產品研製團隊。
他曾提出《蒸籠式固溶法》,為公司節約了電費達每年8-10萬元以上,獲得杭州「五小合理化建議」三等獎。2018年12
月被評為杭州市第二屆「大江東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