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導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西安9月12日電(見習記者 劉逸鵬 記者 綦智鵬 )那是雙為戰機打造身軀的手。這雙手僅靠錘子就能參與一架戰機機身70%零部件的打造。由於常年緊握錘柄,擊打時所帶來的反震力給虎口留下了道道傷痕,隨著時間的流逝又早已與手掌原本的紋路模糊在一起,只有當握住這雙手,才能發現,從指尖到掌心,手掌的每一寸肌膚,那深深淺淺的傷痕分外清晰。左手無名指,那道能將指頭分割兩半的傷痕,是最深的。
這雙手的主人卻說:「在無數堅守在航空工業一線的工人群體中,這是一雙普通的手,幹鈑金這一行哪有不受傷的。」 李世峰是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鈑金構件廠高級技師,作為一名「大國工匠」,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員工們習慣叫他「李大師」,而李世峰內心深處卻覺得自己難擔這個稱號,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大師,自己只是做好公司和國家交辦的任務,如果哪一天真的接受了這個稱號,那一定開始走下坡路了。
李世峰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李世峰還是更願意將自己稱為「鈑金工」。「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飛機構件上不平的地方敲平,因為如果有間隙機身就會不密封,有可能就從那個部位撕裂。在空中撕裂飛機蒙皮就像我們撕一張紙那麼容易,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出生在中國航空城閻良的小鎮,李世峰的父母是來西北支援三線建設的中國第一代航空人,天空中不時呼嘯而過的飛機,父親時常掛在嘴邊的那一句「為航空生,為航空死」是長在李世峰骨子裡的記憶。
1987年,18歲的李世峰從西飛技術學院畢業,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入西飛鈑金廠。實際上,入廠考試成績優異的新員工可以自主選擇工作崗位,可李世峰沒有選擇那些輕鬆體面的工作,而是一頭扎進技術難度極大的飛機鈑金加工領域,在他眼裡這是一個可以學到真技術的崗位。
鈑金加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技術的學習更是講究「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初入鈑金車間的李世峰有半年的學徒期,可他才剛跟隨師父學習了兩個月,師父便因病長期休息,都還沒有「進門」的李世峰一時間成了「無頭蒼蠅」。
那個年代走上工作崗位卻沒學會技術是一件無比丟臉的事情,在家休息了一個星期,李世峰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動拜訪廠裡僅剩的兩位老師傅,提出不收分文報酬,免費給他們打工的請求,終於重新有了學習的方向。
李世峰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那段時間,每天早上六七點,李世峰就來到廠房,打好茶水,等著老師傅來到廠房開始一天的工作,幹的全是又髒又累的活。可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不分白天晚上地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白天,別人在閒聊的時候,他在幫師傅幹活,邊幹邊琢磨,邊幹邊體會。晚上,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在學習。哪怕一天的工作結束,他還要堅持總結當天學到的東西。
就這樣,李世峰把整個工段老、中、青師傅的技術學了一個遍。在他的認知中,自己並不算一個聰明的人,他始終堅信,下苦功是提升鈑金加工技藝的唯一道路。
反覆梳理,反覆思考,反覆實踐。李世峰成了車間加工手法最獨特的那一位,在近千次的敲修任務中,他手中的錘子落點輕柔而準確,修正表面平滑如初。在一項波音737-700垂尾關鍵零件的修正中,他一反常規操作,主動採用先滾弧度,自製切面樣板,循序漸進地將弧度成形出來,圓滿地完成了該項零件的加工任務,將「中國製造」牢牢銘刻在美國的波音飛機上。
可相比獲得波音公司外檢的高度讚譽,更讓李世峰終生難忘的是,在九三閱兵中,當五型參閱飛機飛過天安門城樓時的那份喜悅與自豪,因為那上面裝有他親手製造的機身零件。哪怕時至今日,再提起那時的情景,李世峰依舊無法止住眼眶中的淚水。
相比因自豪和喜悅落淚,這位用雙手敲打出幾百架戰機,用雙肩擔起大國航空夢的工匠,因愧對家人而不禁滑落的淚水卻更加觸動記者的內心。
「工作起來就沒有時間的概念。」
三十多年的一線堅守,早上七點半出門、晚上十點回家,早已成了李世峰的常態。深夜接到緊急技術難題回到車間,凌晨兩三點再回到家中,這些夜晚對李世峰的愛人來說都無比熟悉。
李世峰始終記得,前些年,已經身患輕微腦梗的父親騎著三輪車到廠區只為見上自己一面時的執拗。如今,85歲的父親再也沒有力氣騎著車來看自己了,可李世峰依然很難回家見上父親一面。
舍小家,顧大局是根植在每一代航空人心底的原則底線。
走在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鈑金構件廠的車間,各類重型機械產生的巨大轟鳴聲充斥著耳鼓,錘頭與飛機零部件觸碰時爆發的尖銳噪音如利刃一般直鑽耳道,牽連著頭部神經誘發陣陣疼痛。可已經在這個廠房工作32年的李世峰卻顯得分外自然,沒有絲毫不適,如數家珍地介紹著眼前能看到的一切。
李世峰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在整場採訪中,記者必須要和李世峰保持極近的距離交流,而且要提高音量。因為數十年如一日的置身於長期嘈雜的環境,他的雙耳早已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傷。
哪怕高強度的工作,損傷了他的身體,可李世峰從未懷疑過自己的選擇,「能投身航空建設,在我看來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情。我從沒想過退休,因為這份工作已經成了習慣,我沒有辦法閒下來。」
下午一點四十,採訪才完全結束,李世峰有一些略顯焦急,「兩點鐘又要上班了,還有一批產品還急待加工。」簡單告別後,他便匆匆離開。
望著李世峰遠去的身影,他對工作,對國家的那份純粹深入人心。
錘頭敲打出的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工業產品,更是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對祖國前赴後繼的一片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