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匿信史——生肖來歷
關於十二生肖的來歷,有點眾說紛紜,各家說法都不曾有足夠的證據。筆者最近在研究解析天幹地支的古文,無意中發現一個最可能接近十二生肖來歷真相的秘密:生肖確實來源於地支,但卻不是地支出現時生肖同時出現,而是在地支用於表示每天的十二時辰後附會產生。由於當時地支最初的構形本義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在地支表示十二時辰後,人們為了記憶或解析天幹,根據動物每天的相對活躍時間以及地支最初的字體構形,兩者相互附會而產生的十二生肖。
其秘密隱藏在地支的古文構形變化中,其中最明顯的是地支「亥」。我們來看看「亥」字古文:
以甲骨文篆刻不易來看,顯然曲筆最少的甲骨文為最早期遺存。上圖顯示,至西周以前,「亥」字的構形就開始異變,至於到西周晚期,金文「亥」幾乎接近金文「豕」的構形,明顯的差別或許只在尾巴上,參看下圖:
雖然字形變易明顯,然而參考古文用例,先秦的「亥」字,除了用作人名,剩下的就是用作地支「亥」(參看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這種情況的出現,估計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最晚在西周以前,人們對地支的理解就發生了異變。從「亥」字向「豕」字靠攏看,這種異變就是以十二生肖解十二地支。而異變的產生估計源於曆法的變化。
最早的曆法極可能是純陽(十日)歷,或曰天幹歷(最早五行概念甚至源於天幹,亦即太陽運行)。這種曆法源於對太陽的觀察,將一個太陽運行周期(一年)分十份。由於需要觀測設施,還有一定程度的計算,所以此種曆法應該只掌握在巫師之類的少數人手中。此時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生存問題。對應的歷史年代大概起源於黃帝。黃帝的「黃」在造字最初並不表示黃色,而應該是成人身穿護具(參看拙作《黃帝真的存在嗎》)。結合黃帝族號稱有熊氏,我們可以想像黃帝時代是古人從山林走向平原,開始進行大規模農業的最初時代,不再是依靠火來驅趕野獸的新時代。 關於十日曆,《左傳·昭公七年》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大約到了帝堯時代,已經完全適應平原農業生活的人們開始注重種族繁衍,堯帝發明最初的陰陽曆(節氣不完善,估計只有四節氣)正是適應這種需要。其以十二地支分四時(帝堯時代后羿射日的傳說,大概就是陰陽曆替代十天幹的純陽曆這一曆法改換事件的神話),並在四方設置官員,敬授民時。這一行為其實是中央集權的開始,《史記》記載,此後四嶽多次與堯帝意見相左,這代表地方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彈。 有讀者或許會疑惑為何分四時就是十二地支,因為《堯典》有中春、中夏、中秋、中冬之詞。這四詞一方面代表節氣,一方面也暗示一季有三個月。另外,陰曆就是以月亮的塑望周期為單位劃分時間,一般的平年,就是十二個月。所以初始的地支是用於記月是很自然的事。
大約到了商代中後期,人們開始大規模的集中定居,由於交流的頻繁,人們開始需要確定每天中某個特定的時間,於是十二地支開始用於指代每天的十二個時辰。但對於普通人而言,用基於人類繁衍的地支來記錄時辰實在是容易搞混,所以他們用每日裡每個時辰相對活躍的動物來指代十二個時辰(或者乾脆就是附會的)。於是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就在人們長期用於記錄時辰後結合在一起。再後來,人們習慣了地支記錄時辰,十二生肖轉而用於記錄年份,對應幹支紀年中的地支。
由於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曾經混合使用,所以地支中有些字的金文象「亥」字一樣朝著十二生肖對應的動物靠攏:
上圖反過來可以證明,地支在最初並不表示生肖。而且篆書的十二地支很明顯的大體恢復了甲骨文的構形,也就是去生肖化:
上圖表明,地支代表十二生肖的思想已經被商代官方認可。這表明同一個朝代關於地支有兩套不同的思想。這大體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甲骨文並非殷人原創,這很可能是文字演變中隱藏的另一個秘密。至於說商人的後代推翻祖宗創造的思想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為傳統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古代。
而西周早期,則是兩種地支思想並存,體現在文字上則是兩種字形的地支並存,這說明漢字原創者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暗示著殷人是外來者。
下面我們來看看十二生肖具體如何附會地支:
按現代生肖次序,首先是子鼠。按一般的說法,子時老鼠最活躍,此種說法似乎沒太多根據。筆者傾向於認為古人希冀子息繁衍如老鼠般繁盛。
其次醜牛,按一般說法,是牛在丑時進行反芻(甚至有說丑時餵牛,類比馬的夜草)。筆者認為「醜」字在商代構形類似一隻有力的手臂,以此附會牛力氣大:
其三為寅虎。筆者認為,金文「寅」構形為雙手扶著男性象徵,意為壯陽,以附會虎類中藥的壯陽神效:
其四為卯兔。上面已經有圖片提到,具體來說,卯的金文構形象兔子的紅眼睛與三瓣唇。
其五為辰龍。上面圖片也有提到,具體是將甲骨文的辰字,添筆改筆,使其有類似鱗狀的軀體與爪,以附會龍的鱗蟲屬性。而為何以龍附會「辰」,大概因為辰時(早上7點到9點)的天空大多有雲,而雲從龍。至於為何雲從龍,因為農業最需要的是風調雨順。而下雨都會有雲,同時下雨大都有雷聲。還有就是龍的發音與雷聲相同,極可能龍這種動物就是源於古人對雷聲的想像。而龍的鱗蟲形象,源於閃電的形狀,因為閃電之後大都伴有雷聲。許慎《說文》對龍的描述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其描述中,除了鱗蟲之長與閃電不符,其他都能用以形容閃電。
其六為巳蛇。上面圖片也有提到,具體是將原來大頭嬰兒狀的甲骨文,變成類似蛇狀的線狀構形。巳時為早上9點到11點,一般的說法是蛇在這個時間段會曬一下太陽,這種說法倒是有點道理。
其七為午馬。古文「午」為杵,而馬奔跑的聲音如同杵動之聲。
其八為未羊。古文「未」構形為樹木幼苗,而羊會吃大多數樹的樹葉,特別是嫩葉。
其九為申猴。上面圖片有提到,有的金文「申」象一隻猴子的簡筆畫。
其十位酉雞。酉時為下午5點到7點。一般是黃昏入夜時分。而雞是夜盲的,所以正常情況下,雞會在天黑前回窩。這恐怕是生肖中最貼合時辰的,但是卻不是活躍,而是回窩。
十一是戌狗。戌時為入夜後,人定前,這上半夜不少人還沒開始睡覺,一般動靜有點多,而狗對夜裡的動靜最敏感。戌為戌守,狗是看家動物,兩者本身就貼合,時間上來說,狗又有點活躍(這種活躍其實和狗自身我無關)。所以以狗為戌時還是有點貼合的。
十二為亥豬。亥時又稱人定,一般人正常情況下都是已經睡覺。而豬是睡得最多的。所以以豬為亥時也算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