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2020年是什麼年?2020年是鼠年,2020年是庚子年。
二、天幹
十天幹發音: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幹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 丙 戊 庚 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詩曰:春季甲乙東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天幹的含義: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往復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三、地支
十二地支發音: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四、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又稱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周期,紀時為5天一個周期。六十甲子也指道家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作為稱呼這些神的名字。
中國歷史上知名的幹支年份
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是以年份的幹支命名的:辛酉政變(麒祥政變)、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庚子賠款、辛丑條約、癸卯學制、辛亥革命等等。
原因是當時還沒有使用「公元紀年法」,「公元紀年法」直到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時才開始使用。
(1)辛酉政變——發生於1861年,農曆辛酉年,慈禧太后奪權。
(2)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農曆甲午年,中日黃海大戰。
(3)戊戌變法——發生於1898年,農曆戊戌年,變法僅維持103天。
(4)庚子賠款——發生於1900年,農曆庚子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
(5)辛丑條約——發生於1901年,農曆辛丑年籤定,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癸卯學制——發生於1905年,農曆癸卯年,晚清最後一次學制改革,廢除了科舉制度。
(7)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農曆辛亥年,起義推翻了滿清統治。
天幹地支紀年法計算的萬能公式:
天幹計算法:年減去3再除以10得到的餘數對應的天幹字就是幹
地支計算法:年減去3再除以12得到的餘數對應的地支字就是支
舉例:2011年
計算天幹:(2011-3)/10的餘數是8,對應天幹是字:辛,即為這一年的幹。
計算地支:(2011-3)/12的餘數是4,對應地支是字:卯,即為這一年的支。
所以2011年是辛卯年。
五、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是指在幹支歷中用幹支記錄月序。部分書籍只用地支紀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子月」(大概是農曆十一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大概是農曆十二月),以此類推。故古歷中的《夏曆》以「寅月」為正月,又稱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月以二十四節氣的主氣作為分界點。
幹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幹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在計算八字時使用。月建於春秋時期即已可見。「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幹。閏月之月建同本月。
此外由於各帝王可能採用不同曆法,因此幹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由於景初歷的使用,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幹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幹支歷,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的紫微鬥數有所不同。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而八字計算則以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並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幹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幹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幹支歷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幹由該月支所在年的天幹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丙子月,緊接著其後的丑月是丁丑月。
具體的推算如下表:
六、二十四節氣
農曆吸納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農曆吸納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七、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幹支,便可推知其餘。
以12時辰為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幹支紀時法則源起年代未明。《史記點曆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幹。
以幹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下表列出日天幹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幹支,以UTC+8為準:
八、十二生肖
十二地支與生肖,十二地支也叫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中國古代拿它和天幹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舊式記時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時、丑時等。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長期以來,不少人將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種生肖,所缺者為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齊全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越南的十二生肖是鼠、牛、虎、貓、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當時中國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傳入越南時,「卯兔」的「卯」與漢語「貓」的讀音相似,結果「卯年」誤讀成「貓年」;另一種說法是,當時越南尚沒有「兔」這種動物,因此用「貓」來代替,「兔」也就成了「貓」了。」所以越南有屬貓的人。
本文暫不介紹甲子納音、空亡、藏幹、地支刑衝破害等概念,先了解基本的天幹地支原理,後面專門做一篇文章將上述三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