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速記方法

2020-12-13 騰訊網

六十甲子是中華民族最早、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其最古老的用途是記年、記月、記日、記時。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要熟記六十甲子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連山易的測算中,六十甲子的使用率是很高的,怎樣快速準確的記住六十甲子成為剛入門學員的首要解決的事情。

第一種方法:

初學者要記住六十甲子,首先要記住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然後記住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單對單,雙對雙。只要熟記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就能根據組合推算出六十甲子。

第一個天幹「甲」對應第一個地支「子」,第二個天幹「乙」對應第二個地支「醜」,以此類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十個天幹都用完之後作下一個輪迴: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配合著手上就能把六十甲子現場推算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師兄在推算的時候都會「掐指一算」的原因。

掌上排天幹地支是必須要會的。初學者只用大腦進行順序排列,常常會出錯誤,但用習慣了掌上排盤順序,基本上大多數東西不需要去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出來。

第二種方法:

甲為十天幹的開頭,子為十二地支的開頭,這也是第一組的開始,我們只要記住第一組開頭,也就足夠了。

第一組開頭為「甲子」,然後再看第二組的開頭為「甲戌」,「子」往後退兩位即為「戌」 ,第三組的開頭為 「甲申」 ,而「戌」 往後再退兩位也就是「申」 ,後面的另外三組以相同的方式向後推即可得出。

相關焦點

  • 六十甲子納音來歷及計算方法
    六十甲子納音來歷六十甲子納音,使用者多。納音五行的計算方法歌曰:子午銀燈櫃壁鉤,辰戌煙滿寺鐘樓。寅申漢地燥柴溼,納音五行此為由。在六十甲子中所屬五行,前三十與後三十是相同的。丙寅丁卯屬火,丙申丁酉也屬火,實際只需記住三十甲子之五行,就可推出六十甲子之五行。在這六十甲子中是六個「甲」字,第一是甲子,第二是甲戌,第是甲申,第四是甲午,第五是甲辰,第六是甲寅,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天幹相同,地支相衝,故甲子和甲午合二為一,甲辰和甲戌合二為一,甲申和甲寅合二為一。
  • 六十甲子背誦方法
    六十甲子生成順序,將幹支從甲和子的鋒頭開始相配,最後又歸結到癸和亥的數尾相接,正好六個輪迴,故稱六甲,其排列順序如下圖。
  • 六十甲子納音表 六十甲子生肖幹支年對照表
    六十甲子納音表百度 六十甲子生肖幹支年對照表 120年生肖幹支查詢表 古今時辰對照表 1000年閏月查詢表 五行屬性查詢表
  • 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和六十甲子太歲神屬於不同的神祇
    有的宮觀將六十甲子供奉在元辰殿中是否符合道教信仰?本命星官,是怎麼回事?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看吧。本命元辰的第二種說法,即是以六十甲子作為本命星官和元辰星官。陽男陰女,衝前一位是元辰。陰男陽女,衝後一位是元辰。也就是說,陽年男命以本命地支對衝的前一位為元辰星官,女命則以本命地支對衝的後一位為元辰星君。陰年男命女命則相反。
  • 奇門遁甲:六十甲子真的不用背,3分鐘學會六十甲子幹支掌訣推演
    本節講六十甲子的幹支掌訣推演,作為袁天罡奇門遁甲的傳承者,不允許永遠翻查 萬年曆,要求能夠通過掌訣快速推算出甲子歸位,即六十甲子整體排列生成的序列號。以『庚子』舉例,在掌上迅速推算出庚子歸於哪一旬中,以及在六十甲子中的排位。
  • 《易經》天幹地支與六十甲子
    天幹地支文化很古老,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裡找出來,確切的來說是十天幹,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相配就可以推出六十甲子,這也可以知道今年是哪一年
  • 推算(六十甲子時幹支)方法
    例:要推算2019年10月10號這天的六十甲子時辰幹支;1.由於時辰的幹是因日的天幹變化而變的,時辰的支則是固定的。2.所以我們只需求出天幹就可以知道當天的時辰幹支。3.10月10號的日幹支為庚辰4.庚辰當日丙子時為起始時辰幹支(五鼠歌訣:乙庚丙作初;五鼠遁:乙庚遁丙子)5.得出當日是丙子為起始,然後可以六十甲子順序推出下一個時辰的幹支,當然也可以用天幹的順序與地支的順序來匹配,陰對陰陽對陽。
  • 八字預測基礎中國幹支歷—六十甲子
    要想進行八字預測必須懂得幹支曆法的表示方法,這是中國所有預測方式的基礎,不懂幹支歷的用法進行預測就無法進行。所以,幹支曆法是進行預測的基礎和必修課之一。下面就簡單給大家介紹幹支曆法及其排列方法。天幹和地支不是獨立的,天幹和地支是配合使用的,從天道運行來說,就是天幹運行也要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空間,與地支兩兩組合形成固定的空間概念,這些空間以六十為循環周期,周而復始重複使用,這就是噴門常說的六十甲子,也稱六十花甲。
  • 六十甲子、四柱八字必修課!
    六十甲子是中國人民最早、最大的發明創造,又稱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周期,紀時為5天一個周期。六十甲子也指道家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作為稱呼這些神的名字。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
  • 六十甲子納音表
    甲子乙丑海裡金是什麼?
  • 天幹地支組六旬,六十甲子時空斷
    連山易有著博大精深,無不包容的氣魄,它的推演方法以三元為主,以六甲為證,而後用年、月、日、時為細枝進行演繹。 前兩期我們為大家講解了三元九宮,錯過的讀者可以直接點擊跳轉《三元九運劃時空,三旬九宮各不同》、《下元八運艮八白,九運九紫即將來》。 接下來會用兩期時間來和大家說說六十甲子的事情。
  •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速記法
    六十甲子納音五行速記法六十甲子為命理基礎知識,記住納音五行是命理學基本要求,但是其卻繁雜難記,不過幸有口訣,可以幫助記憶,不妨一試。甲乙丙丁一到五,子醜午未一來數。寅卯申酉二上走,辰巳戌亥三為足。把六十甲子的幹支數相加,得到的數字按照木1金2水3火4土5的順序,就能判斷出六十甲子的納音五行,超過5的,減去5,取其餘數。茲舉兩例,自明:丙辰,丙火為2,辰土為3,二者相加為5,故丙辰納音五行為土。
  • 簡述六十甲子三元的起始點及計算方法
    按《星曆考原》是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864)為上元,那麼1744,乾隆九年為中元甲子,1804年,嘉慶九年為下元甲子。再過60年,即1864年,同治三年又為上元,1924年(民國13年)又為中元,1984年為下元甲子年。1995乙亥是下元乙亥年,所以中宮起五黃。但在太乙式中,有一種算法是明代天啟四年(1624)為上元甲子。這樣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就是中元甲子了。
  • 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尋找天幹地支裡隱藏的生命密碼
    隨著對《易經》相關知識學習的不斷深入,對於天幹地支及其組合成的六十甲子越來越感覺到它的重要性。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由天幹地支組合成的四柱八字到底有多少種?天幹地支裡隱藏著怎樣的生命密碼?帶著這些問題,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來開啟尋找生命密碼之旅。
  • 記六十甲子納音口訣大全
    例如丙子:由掌中旬訣得知為六十甲子第二旬的甲戌旬,即口訣的第二句。丙為第二個字「澗」,亦即「澗下水」。,丙寅丁卯爐中火,戊辰乙巳大林木……"要將六十花甲子背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有沒有簡便記憶的方法呢?
  • 天幹、地支、六十甲子、十二生肖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2020年是什麼年?2020年是鼠年,2020年是庚子年。
  • 六十甲子一輪迴,什麼是60甲子?
    十與十二的最小公倍數,那就是六十。也就是說,天幹地支從頭開始,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依次的這麼組合下去,一直剛好是二個同時結尾,那麼至少要六十年。六十年剛好是一個「輪迴」,所以稱為「六十花甲」。1、六十花甲如下: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
  • 六十甲子和六十四卦的對應關係
    眾所周知,六十甲子如下表:六十四卦,如下圖:自古相傳,六十甲子對應六十四卦是合乎一一對應規律的,把上述的秘傳口訣進行表格化,就有如下表圖,其中,乾,坤,離,坎,為四正卦,坤和復卦重疊,對應甲子,離和革卦重疊,對應庚寅,乾和姤卦重疊,對應甲午,坎和蒙卦重疊,對應庚申。
  • 都說六十甲子一輪迴,什麼是60甲子?
    十與十二的最小公倍數,那就是六十。也就是說,天幹地支從頭開始,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依次的這麼組合下去,一直剛好是二個同時結尾,那麼至少要六十年。六十年剛好是一個「輪迴」,所以稱為「六十花甲」。1、六十花甲如下: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癸丑甲寅
  • 太玄數是什麼,六十甲子納音五行內部算法:雷天大壯易
    知道了太玄數,再來說六十甲子納音。六十甲子納音廣泛應用於國學五術中,作為童子功這是必背的。但很多初學者不願多花功夫背誦,我也有簡便的方法教給大家。在教這個簡便方法之前,我先講講六十甲子納音的基礎形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