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南京大學盧央(已故)教授在《中國古代佔星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中說:
要確定某年屬於何元,就要追溯到起始年份,這可是一個大課題,暫且只能不去管它。按《星曆考原》是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864)為上元,那麼1744,乾隆九年為中元甲子,1804年,嘉慶九年為下元甲子。再過60年,即1864年,同治三年又為上元,1924年(民國13年)又為中元,1984年為下元甲子年。1995乙亥是下元乙亥年,所以中宮起五黃。但在太乙式中,有一種算法是明代天啟四年(1624)為上元甲子。這樣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就是中元甲子了。
顯然,盧央教授遵循《星曆考原》所定康熙二十三年為上元甲子的標準推排的。而對於三元甲子的起點問題作了迴避處理,只以「這個是一個大課題,暫且只能不去管它」作罷。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總不能要求一本書中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另外,盧央教授提到了一個前人對三元甲子的計算有分歧的問題。
本文試圖對三元甲子的起點和計算問題,加以詳述,只要起點問題解決了,計算和前者有分歧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元甲子的應用範圍很廣泛,不僅《星曆考原》和《協紀辨方書》中的擇日學以及玄空派風水要用到三元甲子,這些似乎都是清代的書,在明代《陽宅十書》中就用三元甲子了,更早出現的《太乙》中就用三元甲子。不僅術數學中有三元甲子之說,我國正史《晉書》在某人的傳記中就有三元甲子的記載(抱歉,我記不清是何人的傳記,以及所載原文,請細心的讀者畄意查一查吧)。可見三元甲子之說由來已久。但對六十甲子三元的原始起點,即最早的起點不見有人論及。
筆者經研究認為,三元甲子總是得有一個原始的起點,不可能憑空規定康熙二十三年或明代某帝幾年為上元甲子。如何才能找到它的原始起點呢?
太乙書中規定每年都有一個「太乙積年數」用這個積年數來計算該年的太乙局數,同時用這個積年數能夠求出該年對應的幹支數。經考證,黃宗羲(明末清初人)推演曆法,所用的積年數與太乙積年數相同。後閱今人劉操南教授的《古代天文曆法釋正》等書,知道太乙積年數為宋代以前各代曆法家推演曆法通用的積年數,從北宋開始,曆法家嫌此數太大,難以計算而改用別法,故北宋以後官方治曆法者都不再運用這個積年數(明清之際的黃宗羲非官方曆法家,故仍用過去的通用積年數)。劉操南教授指出:宋代以前歷家所用的這個積年數(也即太乙積年數)其由來無從考察,即不知其由來。筆者經研究太乙認為,這個積年數的原始起點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五星聯珠,日月合璧」的天正冬至日(也應是子月朔日)作為該積年數原始上元起點。這個原始上元起點是怎樣計算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由太乙書中給出的這個積年數,我們可以上推以往,下驗將來,不會有差錯。
按照太乙書中給出的積年數,可知西漢哀帝(劉欣)元壽二年歲次庚申為公元前一年,其積年數為10153917。由這個積年基數,上推以往,每年減一,上驗未來,每年加一。
首先驗證公元前1年(西漢哀帝元壽二年)歲次庚申的太乙積年數: